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环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对我们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开放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借鉴;冲突
开放环境是相对于封闭环境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二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启动的,并日益扩大到思想、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开放,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局面。
1.开放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开放环境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打开了窗门。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基本没有国外各种学派、思潮、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排斥性,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彻底改变了我国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在对内对外的开放环境中,不仅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也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有关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等方面的文化思潮影响较大。意识形态领域封闭、一元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而出现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发展局面: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二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涌入。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资本主义并不发达,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土壤;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就不可避免地使它从资本主义国家涌入我国。再加上敌视我国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兴风作浪、大肆鼓吹宣传,就使这种意识形态呈蔓延之势。
第二,加入WTO之后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性加强。美国《纽约时报》一则评论讲得十分明白:“WTO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将通过强势经济、科技、信息渠道,向我国推行他们自以为公正的法规,向我国人民扩散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其次,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国家将顺势向我国推行他们自以为完美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再次,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宗教渗透将会更加直接、广泛并逐步公开化,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制造民族分裂事端。总之,“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的接触将更加直接、频繁,并向全方位展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2.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对立统一
“元”是个多义词。哲学上“元”的含义一般是指万物的本原。在社会领域,“元”反映事物的本质。“多元”与“一元”相对应,代表本质不同的多种事物。它与“多样”不同,“多样”只是反映事物的多种形式。一元性不等于一元化,多元性也不等于多元化。一元性反映了事物的根本性质,而一元化则指排他性的一种趋势或样态。多元性反映了事物构成的多重性质,多元化则指不同性质事物并存发展的趋势。
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就是说一定社会中作为指导思想或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也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发明,而是人类社会自有阶级以来一直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事实,是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社会稳定与进步的精神支柱,作为构筑整个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社会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所谓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支配一切;进入封建社会后,在西方是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中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则要占统治地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是指在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意识形态交织兼容的样态。事实上,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开放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都不是单一的。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有来自不同方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元性与多元性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和发展的。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文化多姿多彩。在思想观念方面,儒、道、墨、法等各家各有主张,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先秦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虽然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但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观念依然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传承。由魏晋到南北朝、隋唐時期,随着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的兴起,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儒、佛、道三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交融和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尽管封建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强调儒家思想的主导性,但并没有把儒家思想当作唯一性而无视其他思想内容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范围的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无法回避。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交错和整合,必然使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
总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趋势,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更加明显,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出中心扩大与边缘渗透相结合的发展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丰富的、具有层次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也有相对边缘的内容。中心部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边缘内容服从和服务于中心部分,反映社会的一般属性,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边缘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兼容和交叉。中心部分指导、制约边缘内容,边缘内容丰富、维护中心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坚持中心发展,就是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还表现为另外一种发展状况,即边缘性发展。边缘性发展是指对我国古代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其他国家先进文化成果的借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借鉴和兼容这些内容,又表现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
3.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发展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容和中心部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必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产生影响。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更加彰显了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使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激荡,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样,选择的领域越来越广。再加上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在不少人的意识深处积淀下了“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定式,从而使一些人热衷于对外来东西争相模仿,对外来新鲜事物盲目接受。这就使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显得空前重要,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现代价值,对主张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促进了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新形态的形成。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又要承认和适应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客观现实,深入研究吸收和借鉴其它意识形态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的问题。这种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相结合的特点,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新形态的重要表现。坚持一元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决不能搞多元化。江泽民
同志强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并进而危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所谓多元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尊重、保护、提炼、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中那些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内容,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积极的、普适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激荡过程中,那些共性的、普遍性的思想、文化必然积淀而成一种新的内容,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补充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主导意识形态体系。
第三,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带来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既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内在地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除了有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外,还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残余,另外还有近几年来宗教主义的蔓延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其本质表现为一种对立性、冲突性。我们不排除不同意识形态有共性的一面,但对立性、冲突性是最主要的和根本的。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性、冲突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成分,又必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坚持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學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提倡理性、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具有矫枉过正、反向极端的片面性,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在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上所导致的无理想、无正义、无道德、无责任等倾向是消极有害的,但却唤起了我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促使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心与边缘、理性与非理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等关系。从它对坚持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影响看,它一方面为我们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提供了一种反向思维向度,引起我们对发展多样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对本质、中心、统一性的否定,又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造成冲击。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影响,取其之长,弃其不足,始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4.结语
开放环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对我们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玉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16)
[2]郁冬青: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J].企业管理,2005(4)
关键词:开放环境;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借鉴;冲突
开放环境是相对于封闭环境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二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启动的,并日益扩大到思想、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开放,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局面。
1.开放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开放环境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打开了窗门。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基本没有国外各种学派、思潮、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排斥性,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彻底改变了我国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在对内对外的开放环境中,不仅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也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有关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等方面的文化思潮影响较大。意识形态领域封闭、一元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而出现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发展局面: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二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涌入。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资本主义并不发达,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土壤;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就不可避免地使它从资本主义国家涌入我国。再加上敌视我国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兴风作浪、大肆鼓吹宣传,就使这种意识形态呈蔓延之势。
第二,加入WTO之后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性加强。美国《纽约时报》一则评论讲得十分明白:“WTO的资格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一体化,迫使中国根据西方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开放,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外国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将通过强势经济、科技、信息渠道,向我国推行他们自以为公正的法规,向我国人民扩散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其次,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国家将顺势向我国推行他们自以为完美的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再次,我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宗教渗透将会更加直接、广泛并逐步公开化,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制造民族分裂事端。总之,“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的接触将更加直接、频繁,并向全方位展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2.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对立统一
“元”是个多义词。哲学上“元”的含义一般是指万物的本原。在社会领域,“元”反映事物的本质。“多元”与“一元”相对应,代表本质不同的多种事物。它与“多样”不同,“多样”只是反映事物的多种形式。一元性不等于一元化,多元性也不等于多元化。一元性反映了事物的根本性质,而一元化则指排他性的一种趋势或样态。多元性反映了事物构成的多重性质,多元化则指不同性质事物并存发展的趋势。
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就是说一定社会中作为指导思想或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也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发明,而是人类社会自有阶级以来一直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事实,是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社会稳定与进步的精神支柱,作为构筑整个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社会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所谓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支配一切;进入封建社会后,在西方是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中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则要占统治地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是指在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意识形态交织兼容的样态。事实上,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开放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都不是单一的。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有来自不同方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元性与多元性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和发展的。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文化多姿多彩。在思想观念方面,儒、道、墨、法等各家各有主张,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先秦以后,封建统治阶级虽然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但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观念依然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传承。由魏晋到南北朝、隋唐時期,随着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的兴起,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儒、佛、道三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交融和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尽管封建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强调儒家思想的主导性,但并没有把儒家思想当作唯一性而无视其他思想内容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范围的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无法回避。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交错和整合,必然使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
总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趋势,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更加明显,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出中心扩大与边缘渗透相结合的发展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丰富的、具有层次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也有相对边缘的内容。中心部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边缘内容服从和服务于中心部分,反映社会的一般属性,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边缘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兼容和交叉。中心部分指导、制约边缘内容,边缘内容丰富、维护中心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坚持中心发展,就是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还表现为另外一种发展状况,即边缘性发展。边缘性发展是指对我国古代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其他国家先进文化成果的借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借鉴和兼容这些内容,又表现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性。
3.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发展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内容和中心部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必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产生影响。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更加彰显了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使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激荡,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样,选择的领域越来越广。再加上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在不少人的意识深处积淀下了“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定式,从而使一些人热衷于对外来东西争相模仿,对外来新鲜事物盲目接受。这就使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显得空前重要,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现代价值,对主张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促进了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新形态的形成。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反映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又要承认和适应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客观现实,深入研究吸收和借鉴其它意识形态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的问题。这种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相结合的特点,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新形态的重要表现。坚持一元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决不能搞多元化。江泽民
同志强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并进而危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所谓多元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尊重、保护、提炼、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中那些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内容,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积极的、普适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激荡过程中,那些共性的、普遍性的思想、文化必然积淀而成一种新的内容,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补充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主导意识形态体系。
第三,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带来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既为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内在地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除了有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外,还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残余,另外还有近几年来宗教主义的蔓延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其本质表现为一种对立性、冲突性。我们不排除不同意识形态有共性的一面,但对立性、冲突性是最主要的和根本的。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性、冲突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成分,又必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坚持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涉及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學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提倡理性、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具有矫枉过正、反向极端的片面性,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在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上所导致的无理想、无正义、无道德、无责任等倾向是消极有害的,但却唤起了我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促使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心与边缘、理性与非理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等关系。从它对坚持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的影响看,它一方面为我们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提供了一种反向思维向度,引起我们对发展多样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对本质、中心、统一性的否定,又对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造成冲击。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影响,取其之长,弃其不足,始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4.结语
开放环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对我们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性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玉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16)
[2]郁冬青: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J].企业管理,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