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唱片拒绝去死?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jian99_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原本认为下载与“非绑定”的音乐销售形式将终结唱片的历史。为什么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三年前,音乐网站Pitchfork大胆宣称,Radiohead的专辑《Kid A》是“绝世之作、旧时代的遗物”,更是连贯的、精心编排的唱片这一“行将消失的艺术”最后的典范。唱片?上帝,谁还听唱片啊?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热衷。在Google搜索“唱片之死”,你能看到超过1400万页结果,统统是对唱片的歌颂和追悼,时间可以追溯到下载网站Napster开创之初。2001年iPod诞生时,喜新厌旧的音乐界评论人认为它是杀伤性重磅炸弹,必将对古板老旧的唱片形式造成重创。乐迷们终于从既定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可以对歌曲进行自由组合,或者干脆让随机播放功能来做决定。直到后来,音乐人不再感到困扰,转而选择发行更多的单曲。
  这种现象似乎是唱片消亡的一个有力证据,可惜白璧有瑕:每年依旧有成千上万的唱片被制作出来并被人买回家。就连水星奖评委会主席Simon Frith也在最近向媒体承认,自己之前太过悲观。“如果你5年前问我,我会说这个奖也许都不一定会一直存在下去。”他对英国《每日电讯》说,“唱片毫无疑问是一种正在走向衰败的艺术,而我们颁的恰恰就是唱片奖。不过事实上,每年来我们这儿参选的作品却越来越多……似乎无论怎么做,唱片都将永远的存在下去。”
  任何一个MySpace与Groupon网站的股票持有者都会颇为郁闷地告诉你,被抱以极高期望的数字时代并没有真正到来。有一种假定认为,如果人们在科技的帮助下突然能够实现某件事,那么他们就会自动趋之若鹜。然而很多音乐爱好者并不认为传统唱片就是一种禁锢。如果音乐足够出色,他们并不反对体验一种具有持续性的情绪或叙述—对他们来说,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投入到艺术家的视野中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用像节食一般靠4分钟一首的热门单曲勉强喂饱自己。科学家的预言并未成真,技术并不一定能支配人类的行为。人们未必不会跳过黑胶碟上不喜欢的曲目,同时也不是不能在iPod上听完整张专辑。事实上,一些创新的方式,尤其是Spotify,有助于培养音乐聆听习惯—让人懒得换歌的传统唱片也同样有此功效。
  音乐人在这场变革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唱片之死是一种自我否定的预言。在过去一年里,笔者采访了一些乐队,他们为了应对数字时代的音乐格式,在保持专辑主题连贯一致的方面下足了工夫。激进摇滚这一流派的艺术家尝试在作品中构建统摄全篇的大概念,可惜反响甚微,如今为了收复传统唱片的完整性,这种潮流又回来了:PJ Harvey的《Let England Shake》和Plan B的《The Resistance to The Defamation of Strickland Banks》正是这么做的。
  与此同时,经典唱片纷纷推出了精美气派的盒装豪华版,乐队也常常进行从头至尾完整表演某张专辑的演出—这一切都旨在提醒听者一张唱片有着起伏连贯之美,而且,就连较弱的曲目对整张专辑的节奏也是有贡献的。
  虽然销量的低迷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已经对唱片这样东西失去了信心。去年英国消费者在整张数字专辑上的花费是11亿7千8百万英镑,只比他们在数字单曲上的总消费少那么一点点。英国现在已卖出了超过1亿张数字专辑,也就是说人们已经1亿次地决定买下一整桌美食,而不是胡吃海塞地来顿自助餐—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买了Adele的《21》。唱片勇敢接受新技术挑战,并经受住了考验。我也许可以预言一下它今后的命运,不过大家也都看到了预言的下场。
  译/路克
其他文献
1946年温馨的圣诞电影《It’s A Wonderful Life》和朋克运动幕后“黑手”Malcolm McLaren有什么联系?在这部电影中,演员James Stewart和Donna Reed共同演唱了一首名为“Buffalo Gals”的美国民歌,36年后,这位前“性手枪”乐队的经纪人把这首歌改得面目全非,由此出版了最早的hip-hop唱片之一,自己也从经纪人一跃成为了流行明星。  Mc
期刊
与卡通人物做爱;用汽车零部件吸大麻;失去的睾丸……就算是面对读者朋友们的严刑逼问,这支伟大的朋克三人组还是用拒绝长大的态度一一应对。  在一间位于伦敦市的高档酒店套房里,Green Day乐队的鼓手Tre Cool正在专心地研究如何在玻璃制品后边的墙面上弄出几十只蝴蝶,经过了几秒的仔细观察,他看上去对这些复制品相当满意。“很好,”他一边认真地点头一边说,“我只对这种艺术感兴趣。”然后,他很舒服地坐
期刊
北京,万事达中心;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2012年11月23日、25日  ★★★★  为了纪念1972年名曲“Rocket Man”的发行,驰骋乐坛四十余年的老爵士Elton John再度携乐队踏上了世界巡演之途。Elton曾在香港和上海举办过多场演唱会,而他与北京的缘分甚至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他作为沃特福德足球俱乐部的主席,随队到工人体育馆与中国国家队开赛;但是,此番才是他在北京
期刊
南伦敦电音乐队Hot Chip的成员们翻寻出了那些曾经影响了他们生命轨迹的唱片。  激发出我们竞争意识的唱片  SPARKS  No.1 In Heaven(1979年)  Owen Clarke(吉他/贝斯/键盘):“当时为了搜集这张唱片所有的12英寸单曲,我跟Joe Goddard还曾有过一点小小的较劲。因为它们都出了彩胶版本,而我们要去的恰好又是同一家唱片店的同一个区域,所以我们都想比对方先
期刊
北京,愚公移山  2012年10月28日,周日  ★★★★  “请不要在场馆里吸烟,我如果闻到烟味会随时停止演出。”  演出过半,舞台上这个听上去不苟言笑的女中音便是Terri Lyne Carrington,当晚愚公移山的主角、鼓手、乐队领袖、伯克利音乐学院教授、给乐队起名字的高手。  这一次应上海爵士音乐节邀请,Terri Lyne带着九位乐手开始了中国之旅,而两套阵容各自拥有着一个意味深长的
期刊
如果对Jonny的关注点不同,那么你每次都会在他的演出中有新的发现。  不久英伦吉他一哥Jonny Greenwood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有养鸡的爱好,想必这是让乐迷们有些意外又觉得“so Jonny”的一件趣事。这个看起来害羞又神经质的大男孩早就承认自己“有些孩子气”,也曾说自己对女人、性和其他东西都不太感兴趣。这挺符合乐迷对Radiohead和对他的一种想象:“是的,绿木头就该是这样!”。 
期刊
Kevin Parker,这个来自澳大利亚港口城市珀斯的26岁音乐人,正日益成为乐迷心目中新生代的迷幻摇滚乐英雄;作为对My Bloody Valentine另一个Kevin的致意,他的表现甚至让Kevin Shields这个当初刚愎自用的实验音乐人都自愧弗如。  2010年,以Tame Impala名义发行的第一张唱片《Innerspeaker》横空出世;Kevin Parker唤醒了上世纪60
期刊
北京,麻雀瓦舍  2012年11月3日  ★★★★  不幸的是,惘闻乐队的这一专场正好赶上了北京寒冬的第一天,下午还风平气和的,到演出前已经气温骤降、风雨交加,到演出后就已经升级到风雪交加。由于雨量过大,有观众是一路踩着湿鞋子前来的。不管是风是雨是雪,好像正合惘闻乐队的心意似的。开场时,主唱兼吉他手谢玉岗就跟观众致谢,语气冷峻,说:“希望你们能享受这样一个有雨和音乐的夜晚。”  首先要说的是,不知
期刊
Zara Man推出滚石乐队50周年限量版纪念T恤,与这支英国传奇摇滚乐队发行的新专辑共同庆祝。  此番Zara Man滚石乐队50周年限量版纪念T恤共有4种不同的款式,不同款式间却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经典吐舌LOGO。此外还包括闻名全球的标志性代表人物,滚石乐队主唱Mick Jagger。此款独特限量T恤的推出,恰逢滚石乐队的新专辑“GRRR!”发布,新专辑封面图案也成为本次限量T恤设计的主要灵
期刊
湖泊的粼波,是烈阳的眷恋;星斗的光耀,  是大地的不舍;日出的霞彩,是精灵的依托 ;龙舌兰酒的味道,是思绪的刻骨绵长。  “You and tequila make me crazy. You run like poison in my blood. One more night might kill me, baby. One is one too many, and one more is 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