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乐悬篇什管窥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灵台》 《有瞽》以简洁的诗歌语言描述了乐悬的享乐者、奏乐者,乐悬构件、悬挂乐器以及配饰方面的内容。其间,笔者针对享乐者身份的质疑,认为“僭越”虽为“行为”逾礼,但反而更加肯定了地位至高无上者才能拥有如此礼遇。此外,借助文献的爬梳,还从中窥得乐悬组件“栒”的缺位及原因、对诗中的乐悬编列数量进行推测、对悬鼓尺寸大小以及“贲鼓” “鼍鼓”实属一物提出了个人浅见,从而将《灵台》 《有瞽》诗中的乐悬内容得以立体化、生动化的呈现。
  关键词:《诗经》;乐悬篇什;享乐者;乐悬构件;悬架装饰;悬挂乐器
  与礼乐有着不可分割联系的《诗经》,其内容多为礼乐制度下社会生活的反映。“乐悬”作为古代礼仪活动中乐器的陈设架,其使用规模受使用者身份、爵位的限制。《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二诗将乐悬的运用融于字里行间。尽管诗中难觅《周礼· 春官· 小胥》①所记的乐悬悬挂面数,但是其间涉及乐悬的享乐者、奏乐者、乐悬构件、乐悬装饰、悬挂乐器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至高无上的享乐者
  《灵台》 《有瞽》,无论是诗歌主旨还是诗中场所,都表明享乐者地位至高无上。而在礼乐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特殊群体“瞽矇”的出现,又进一步证实了享乐者地位的特殊性。
  (一)僭越之辨
  “灵台”是专属于天子仰观天象、预占人事吉凶的观天场所。②诗人将场所名称用作诗歌的篇名,意图显而易见,该诗与天子相关。的确,《灵台》无论是诗歌的主旨③还是内容与作者的意图相一致,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游赏奏乐的诗。诗中不仅流露出灵台营建之乐,而且还描绘了文王所到之处,鸟兽虫鱼驯服安详,欢腾跳跃,呈现出一派蕃育旺盛、自然安和之景。文王的“灵德”可以及于鸟兽,那么,举国上下所受“福泽”也就可想而知,这恰恰也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全诗紧紧围绕“善德”,表达了对“盛世贤君”的赞颂之情。孟子作答梁惠王“贤者亦乐此乎”时,亦征引《灵台》诗句的前两章,盛赞之情溢于言表。④有研究者经考证却认为灵台有赶建之嫌,是时任诸侯的姬昌为获取王的资格而为之。⑤中国历代王朝素以礼教治国,藉以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并规定统治集团各自的特权。僭越是超越礼制与等级界限,反映为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姑且不论灵台是否赶建,单就诗中“于乐辟雍”所表现的钟鼓之声而言,实为天子所享毋庸置疑。文王之所以遭人诟病、受人指摘的当为“行为”逾礼,这也更加肯定了凡地位至高无上者才能拥有如此礼遇。
  《灵台》的享乐者有僭越之嫌,而《有瞽》也因创作时间上的分歧,而影响到用乐者身份的判定。一说,《有瞽》作于周公摄政六年⑥,一说作于成王之时。⑦周公“摄政称王”是古史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学者对此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周公摄政是事实,但并未称王。⑧而“战国至汉代儒家肯定周公曾经称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认为的‘王’,其实就是如王国维、顾颉刚所指出的,王只是相当于诸侯的一个称谓,与天子那样‘王’的实际地位相差甚远。在当时封建的政治结构下,诸侯在其封国内皆称王,享有最高的政治地位。”⑨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治实体的诸侯,周公享乐悬之乐顺理成章。但是,也有与之相悖的推论。诗中“在周之庭”虽然模糊地表明了演奏场所,有学者却将“周之庭”释作“辟雍”
  ⑩。“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若此说成立,显然与周公诸侯王的身份不符,也使周公难逃僭越之疑。笔者以为,即便周公为地方诸侯,乐悬之享也在情理之中;倘若摄政称王为既定事实,其僭越的行为当与文王之为同解。
  不管对享乐者身份有着怎样的解读,《有瞽》仍然向读者刻画出古代庙堂祭祀音乐的演奏场面。“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的乐器铺叙,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乐队人数之多,阵容之盛。壮观的乐器演奏场面凸显了享乐者地位的威严,也从侧面反映了演奏场所的大而特殊。
  (二)瞽者的参与
  享乐、奏乐实乃共生之体。作为载有乐悬的诗章,奏乐者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瞽》无论是诗名还是开篇均明确指出“始作乐”的演奏者为“瞽”。《灵台》虽然没有开门见山式的介绍奏乐者,但是,篇尾“鼍鼓逢逢,矇瞍奏公”将“矇瞍”引入读者视线。据考,“瞽” “矇” “瞍”是三种不同的眼部病症。尽管他们眼部有疾患,但却成就了他们对乐声的敏感,“瞽” “矇” “瞍”由此成为盲乐人的代称,统称为“瞽”;而且,“瞽” “矇”单字结合演变为乐官的名称。他们之所以能够胜任乐人一职,原因在于他们“以其无目,无所睹见,则心不移于音声,故不使有目者为之也。”《周礼· 春官》曾有“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一百有六十人;视(眡)瞭:三百人”的记载。而乐工之首的大师、小师作为瞽者,其职位高低的划分是以才德高下来区分的。经统计,包含大师、小师、瞽矇在内的宫廷盲乐人的人数达306人之多,加之三百人的视(眡)瞭共计606人。视(眡)瞭虽是“目明者”,其职责却是“扶工”且“扶工之外无事而兼使作乐”。也正因如此,故也将视(眡)瞭计算在内。《春官》中的这段记载恰恰也反映出盲人任乐人之职的普遍性以及数量之多。
  “瞽矇”除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还要“讽诵诗,世奠系” “掌九德、六诗之歌”。他们“通过乐交接神人,传达神的旨意”,而且可以“听风知候、判断季节的更替,还包括他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类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未来作出一些较准确的预测。”正因为瞽矇在政治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倍受王室重视。这一特殊群体在诗中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用乐者地位的至高无上,也为乐悬的使用做了铺垫。
  二、乐悬篇什探究
  《诗经》的语言尽管精练、简明,但是,读者仍然能够从中领会诗人为诗歌主旨表达需要而涉及的乐悬内容。在《灵台》 《有瞽》中,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同时借助文献的爬梳,从中窥见乐悬组件“栒”的缺位及其合理解释、乐悬编列数量的推测、悬鼓尺寸大小的探究、“贲鼓” “鼍鼓”实属一物等当面的内容。   (一)乐悬组件“栒”的缺位及悬架装饰
  1.乐悬组件“栒”的缺位及原因
  乐悬,作为悬挂乐器的架子,组件位列何处?《毛传》有这样的记载:“植者曰虡,横者曰栒。业,大版也。枞,崇牙也。”“虡”俗作“簴”,也作“鐻”,是架子两旁的立柱;架子的横梁为“栒”,可写作“笋”“簨”“筍”。“业”则是放在“栒”上刻有锯齿的大板,而木架上所刻的锯齿即为“崇牙”,也就是“枞”。显然,配件的组装,应该是“虡者立于两端,栒则横入于虡,其栒之上加于大板,则着于栒其上,刻为崇牙似锯齿捷业然,故谓之崇牙即业之上齿也。”依此所叙,“虡” “栒” “业” “枞(崇牙)”作为乐悬的组件是不可分割的。
  对照《灵台》《有瞽》,作者在诗中以“虡” “业” “枞” “崇牙”代指“乐悬”,诗句中惟独没有出现“栒”。之所以没有出现“栒”,是因为“业” “栒”(“笋” “簨” “筍”)互通,言“业”即言“栒”。孔颖达为《礼记· 明堂位》注疏时,再次重申了此观点——“《诗周颂》云:‘设业设虡’,以业虡相对,故知业则簨也。”基于诗歌语言表达的简约性、妥帖性要求,同时也是内容表达以及情趣和意象表现需要,诗人在诗中不仅准确地运用乐悬组件名称代指乐悬,而且,使用较少的组件搭配,并结合读者的想象、联想,使其从中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以及诗句丰富的内涵表达。
  2.悬架装饰
  “乐悬”作为悬挂乐器的物件,其上不乏装饰,《有瞽》以“崇牙树羽”简而代之。诗歌囿于体裁,未能深入展开,从而掩盖了乐悬不仅仅拥有“树羽”一样的外在装饰,还有着丰富组件雕饰的事实。诗中享乐者地位至高无上,其悬架装饰自然非同寻常,在此不妨借助文献、图片、实物,一展悬架装饰之美。
  (1)外在装饰的繁简
  “‘树羽,置羽’者,置之于栒虡之上角。”除了悬五彩之羽于簨(栒)角,还可以在五彩之羽上点缀翣、璧。《礼记· 明堂位》有“周之璧翣”的记载,郑玄注云:“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饰弥多也。”孔颖达正义曰:“‘周之璧翣’者,谓周人于此簨上画缯为翣,戴之以璧,下县五采羽挂于簨角,后王弥文,故饰弥多也……‘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者’,翣,扇也。言周画缯为扇,戴小璧于扇之上,云‘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者,按汉礼器制度而知也。”除了装饰繁复,还可简单地以璧、旄牛尾点缀,《汉礼器制度》曾有“为龙头及颔口衔璧,璧下有旄牛尾”的描述。
  (2)乐悬雕饰喻意
  乐悬不仅仅需要翣、璧、五彩之羽、旄牛尾等外在饰物装点,其组件上的雕饰,尤其是“栒” “虡”的动物造型不容小觑。《灵台》 《有瞽》中的享乐者地位特殊,这样的配饰必不可少,现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周礼· 冬官· 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篇的详细描述中,感受乐悬雕饰散发的睹物思声的功用。为了使“乐悬”声如其物,物近其声,“梓人”详尽研究了鸟兽虫鱼诸如形态、习性、动作、鸣叫等方面的特点,将动物的声音、体貌与乐器的声形对应,认为裸者、羽者、鳞者以及小虫之属可以用来装饰筍虡。钟虡需要承受较大的重量,因此,选取的是前胸阔大、后身颀小、体大颈短的“裸属”。鼓虡也以此为饰。磬虡因支撑重量相对较轻,而颈项细长、躯体偏小、腹部不发达的“羽属”从外观上较符合磬的乐器特征。磬悬于此上不仅给人以轻巧感,也会让听者觉得敲击声如“羽属”所发清阳、悠远之声。尽管钟磬之虡有鸟兽之别,但是“小首而长,抟身而鸿”的“鳞者”却是两者共用。“鳞,龙蛇之属。”“筍”作为乐悬的横木,选取了头小而长,身圆而前后均匀的“鳞类”,给人以灵动感。周以前,筍、虡都可以用龙蛇装饰。“裸者” “羽者” “鳞者”主要用于筍虡主造型的装饰,而“小虫之属”因不善任重,仅仅作为筍、虡的细部刻饰点缀、陪衬于主造型。多种动物造型的汇集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也为乐器悬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乐悬的图象、实物比照
  悬架装饰理论中的动物雕刻装饰技法也被完整地保存于图像、实物之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经典藏品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壶身第二层“辟雍灵台歌舞祀神”(图1)图中撞钟击磬奏乐场面就绘有似鸟之虡。与之造型类似的还有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器腹左侧撞钟图,以两鸟为立柱,立柱分上下两层,上挂两钟,下悬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鸟的乐师,正拿着撞钟棒击打悬钟(图2)。
  图像中的筍虡形象与实际的悬挂方式以及《考工记》的记载还是略有出入。青铜壶上的乐悬以“钟四磬五”的方式混合悬列,而鸳鸯漆盒却是纵向分层悬挂。无论乐器的悬挂方式是混合还是分层,构图者都将钟、磬合虡并以鸟为饰。之所以会有这两方面的偏差,想必是构图者为了使奏乐的场面更为集中,气氛更为热烈而随手勾勒出钟磬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从而将钟虡省略,应为节约画面之举。当然,也不排除构图者的非乐工身份,音乐知识匮乏,以致不能在有限的画幅之中将乐器形制特征做正确的勾画。
  仿生动物式样的筍虡除了见于图像,更有实物出土,曾侯乙磬虡(图3)、钟虡便是一例。编磬的横梁两端饰龙首,等于视横梁为龙身,符合《考工记》“鳞属以为筍”的说法。与记载相异的是曾侯乙钟架的虡座由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组成(图4)。人物造型的钟虡与“梓人”筍虡装饰理论中强调的“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后;大体,短脰”的裸者形象似有不符。“裸”除了表示“赤身露体”,还可解释为“无毛羽鳞甲的动物”,即没有皮毛、甲状物等覆盖的动物,而“人也是没有羽毛等介质覆盖的高级动物,需要用衣服之类的东西遮羞。依照古人的观念,人类还是略胜于动物的,因此,他们认为,在所有没皮毛、鳞甲覆盖的动物中,他们是‘万物之长’。而‘裸虫’表人类这一概念也是‘倮’字开始大量表示‘裸虫之长’的开端。”正因为人归属于裸者,钟虡铜人的造型才会被塑造的如此“恒有力”,从而达到“于负重宜”的效果,让观者不禁产生声大如宏的联想。   《灵台》 《有瞽》以简洁的诗歌语言描述了乐悬的享乐者、奏乐者,乐悬构件、悬挂乐器以及配饰方面的内容。尽管语言精练、简明,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人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借助文献爬梳,从而将《灵台》 《有瞽》诗中的乐悬内容得以立体化、生动化的呈现。其间,笔者针对享乐者身份的质疑,认为“僭越”虽为“行为”逾礼,但反而更加肯定了地位至高无上者才能拥有如此礼遇。诗中享乐者地位至高无上,其悬架装饰自然非同寻常,但是囿于体裁,《有瞽》仅以“崇牙树羽”简而代之。笔者借助文献、图片、实物,不单展示出乐悬外在装饰的繁简,同时还有丰富的组件雕饰喻意。此外,还从诗中窥得乐悬组件“栒”的缺位及原因、对诗中的乐悬编列数量进行推测、对悬鼓尺寸大小以及“贲鼓” “鼍鼓”实属一物提出了个人浅见。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周礼·春官·小胥》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
  ②《毛诗正义》载“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鳖。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郑玄注:“天子有灵台,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4页)朱熹顺应此说,“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也。”(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页)周代设有“视祲”一职,其职能“观妖祥、辨吉凶”,“掌安宅叙降”(《周礼》)“妖祥,善恶之征”(《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808页)。
  ③《毛诗序》所载“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24页)
  ④《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⑤江晓原:《从周文王赶建灵台谈起》,《中国古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
  ⑥《有瞽》,《诗序》曰:“始作乐而合乎祖也。”《郑笺》:“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合者,大合诸乐而奏之。”孔颖达坐实为周公祭文王之诗:“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一代之乐功成而合诸乐器于太祖之庙奏之,告神以知善否。诗人述其事而为此歌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94页)清人陈奂、今人陈子展亦持此说(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27,《毛诗周颂·臣工之什·有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59~1160页)。
  ⑦何楷、陈启源认为《有瞽》作于成王之时(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第90页),何生还有“成王,大祫也”的理解(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之下》,http://ctext.org/wiki.pl·if=en&chapter=939996&remap=gb)。
  ⑧刘丰:《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第36页。
  ⑨同注⑧,第42页。
  10.李山、李贵田:《<诗>辟雍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70~77页。
  11.“瞽是一种先天性的眼疾,其症状为双眼眼皮天生闭合,故给人以‘无目’或‘无目眹’的错觉。”(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矇”,“今之青盲者”(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25页)青盲者“‘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指眼外观无异常而逐渐失明者。相当于视神经萎缩。”(李经纬、区永欣、余瀛鳌等主编,《简明中医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页)“瞍者则眼球损坏,或患白内障之类的致盲眼疾。”(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第250页)
  12.《灵台》诗语“矇瞍奏公”,唐经师孔颖达转引郑司农《春官·瞽矇》“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有目而无眸子谓之瞍”后,写到“亦与此传同也。此则对而为名,其总则皆谓之瞽。《尚书》谓舜为瞽子,《外传》云‘吾非瞽史’。《周颂》有《有瞽》之篇,《周礼》有瞽矇之职,是瞽为总也。《周礼》瞽矇二字已是为官名,故文不及瞍。此言瞍,不言瞽,各从文之所便。《外传》称‘矇诵瞍赋’,亦此类也。”(参见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25页)
  1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754页。
  14.“就瞽之中,命大贤知为大师,其次贤知小者为小师也。其余为瞽矇也。”(参见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754页)
  1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797页。
  16.许兆昌:《论先秦时期瞽矇的社会功能及历史地位》,《史学集刊》,1996年第2期,第18页。
  17.同注。
  18.据《汉语大字典》注解,版即木板,后作“板”。见《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845页。
  19.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25页。
  20.清·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第1199页。
  2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1774页。
  22.同注。
  23.同注。
  24.同注。
  25.同注,第595页。
  26.《灵台》:“虡业维枞”。
  27.《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28.《毛诗正义》载“业即栒上之柷,与栒相配为一故通解。栒虡之体,植者为虡,横者为栒也。知者以《春官·典庸器》 《冬官·梓人》及《明堂位》 《檀弓》皆言栒虡,而不言业。此及《灵台》言虡业而无栒,文皆与虡相配,栒业互见明一事也。名生与体而谓之为业,则是其形捷业宜横以置悬,故知横者为栒既言业,所以饰栒则与之为一据,栒定其横植而业统名焉,故不言横曰业也,栒业既横,则虡者自然植矣。《释器》云:‘木谓之虡’,郭璞云:‘悬钟磬之木,植者名虡’。虡既用木,则栒亦木为之也。又知崇牙上饰卷然可以为悬者。《灵台》云:‘虡业维枞’,枞即崇牙,上饰卷然可以为悬者也。系于业而言维明,在业上为之,故与此二文以互言业不言栒也。”(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95页)   29.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284页。
  30.同注,第595页。
  31.同注。
  32.同注。
  33.同注。
  34.“小虫之属”是指外有甲壳的龟、内有甲壳的鳖,向后退行的蚯蚓,侧行的螃蟹,连行的鱼,弯曲行走的蛇,以及用颈项发声的蛙,用嘴发声的蝾螈,用肋部发声的蝉,用翅膀发声的甲虫,用大腿摩擦发声的蟋蟀,用胸部发声的灵龟(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周礼》,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1年版,第423~424页。)
  35.《周礼注疏》:“裸者,谓虎豹貔螭为兽浅毛者之属”。(《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924页)其形“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后;大体,短脰”,“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
  36.《说文解字·虍部》:“虡,钟鼓之柎也,饰为猛兽。”段玉裁为“虡”字作疏:“梓人曰裸属,很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若是者以为钟虡;按鼓虡当亦象裸属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37.“羽,鸟属。”(《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924页)“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周礼·冬官·考工记》),“磬轻于钟,故画鸟为饰”(《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925页)。
  38.“若是者以为磬虡,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周礼·冬官·考工记》)
  39.《考工记》载:“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筍”。
  40.贾公彦注疏:“上论钟磬之虡用鸟兽,不同此论,二者之笋同用龙蛇鳞物为之也,故直云为笋,不别言钟之与磬,欲见二者同也。”(《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925页)。
  41.孔颖达《礼记正义》:“如《考工记》之文,则笋饰以龙,此经并云虡者,盖夏时簨之与虡皆饰之以鳞,至周乃别。”(《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491页)
  42.该壶的壶身由上、中、下三圈精美图案纹饰组成,生动刻画了古人采桑习射、宴乐打猎、水陆攻战、劳作和习武的情景。图中共有人物178人,鸟兽鱼虫94只,艺术地再现了2300年前的生活画卷,是古代青铜器纹饰从抽象神秘的兽面纹、蟠螭纹过渡到人类社会真实生活场景的经典之作。
  43.“辟雍灵台歌舞祀神”图像的名称见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4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1291页。
  45.徐福艳:《“裸”字古今探》载《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第96页。
  46.同注,第795页。
  47.同注。
  48.同注。
  49.江藩:乐县考(卷下),粤雅堂从书,咸丰甲寅(1854)刻本。
  50.《灵台》:“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矇瞍奏公。”《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5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1423页。
  52.同注。
  53.同注。
  54.同注。
  55.同注。
  56.“柷”,郑玄以为“状如漆筒,中有椎,台之者投椎于其中而撞之。”(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595页)“圉”,“象伏虎,背上有二十七刻”(郝懿行,王念孙,钱绎,王先谦:《尔雅 广雅 方言 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15页)。
  57.“柷” “圉”历来相伴而用。“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将末,戛敔以止之。”(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第144页)
  58.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第4页。
  59.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第37页。
  60.同注。
  61.叶敦妮:《<诗经>乐器考释》,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62.同注。
  63.《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134卷载:“应以竹为之,长六尺五寸,其中有椎,亦舂,于地其名曰应。”
  64.王华:《<诗经>乐器“八音”类述》,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9页。
  6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九。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第600页。
  67.同注。
  68.同注,第21页。
  69.何雪钰:《谈虎座鸟架鼓与楚文化艺术体现》,《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14期,第32页。
  7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125~126页。
  71.同注,第112页。
  72.同注,第2页。
  73.同注,第16页。
  74.同注。
  75.《周礼·春官·小师》载“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仪礼·大射仪》载“鼗倚于颂磬西紘”。
  76.《礼记·月令》有语,“命乐师修鞀鞞鼓”,文中的“鞀”,孔颖达疏为“鞀字或从兆,下鼓”,而“从兆,下鼓”则为“鼗”。
  77.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师》。
  78.同注,第620页。
  79.拜鼓曲是指一种传统祭祀套曲。
  80.衍法:《嘉详串鼓》,《乐器》,1987年第4期,第17页。
其他文献
在"文革"风暴乍起的1966年,中国美术界遭遇到了大规模的冲击。1966年7月1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3版的《周扬的"自由化"毒化了中央美术学院》,是最早公开发表的批判美术界的
采用中性固色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一浴法对锦/棉模拟交织物染色,分析了中性固色活性染料对锦纶、酸性染料对棉的沾色,探讨了染色温度、氯化钠用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染色织物
期刊
中国绿色时报4月27日报道4月2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张晓刚,国际
美国独立调查机构国家安全档案馆日前公布了一份美国司法部撰写修订的调查报告删节版,披露美国政府及情报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间,曾为多名前德国纳粹成员提供了"避
2016年3月4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昆明办事处落牌于云南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举行了以开发水生竹为核心的功能竹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云南竹子资源丰富,
片名:《孔子》出品人:韩三平刘荣岑建勋导演:胡玫演员: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等编剧:陈汗江奇涛何燕江胡玫摄影指导:鲍德熹上映时间:2010年1月22日造型设计:奚仲文音乐:赵季平出品
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和输送合格而优秀的中小学师资为目标,而声乐教学在整个高师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不断发展,加快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
竹炭负载二氧化钛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吸附及光催化能力,可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已成为竹炭功能化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二氧化钛-竹炭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光催化机理,重点阐述了其在降解环境有机物及抑菌杀菌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