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课改惹的“祸”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来,我们努力以新课程新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进行扎实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并亲身体验与感受着新课改给教师们带来的变化。
  
  一、观念——“转”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观念一变天地宽,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的。新课改呼唤新理念,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要积极应对,争当课改先锋。首先要在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换脑”“洗脑”。如淡化知识的简单传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感悟启发,倡导开放互助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对“硬灌”的理念;注重能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对“贝多芬”(背多分)式的僵化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教师中心的理念;等等。新的知识观使教学目标走出了“以知识为本”的知识技能取向,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以育人为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新的课程观使教学课堂回归到了“原生态”的生活世界。这些都要求教师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重新打量和定位自己,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在课改面前,我们的身份都是课改的亲历者、研究者,我们正从“走向”新课程到真正“走进”新课程。
  
  二、教材——“浅”了
  
  新课改已经开始,新教材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打破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对旧教材进行了重新“洗牌”和整合,其设计拉近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内容变“浅”了,知识点太“多”太“杂”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教材,教师平时要多多“充电”,要苦练内功,要学会提炼与总结知识,要“用好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教师要避免放手全让学生“自学”,也不必对知识点“深挖洞、广积粮”。新教材的又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抓住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必须“穿新鞋,走新路”,加强对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的思考。同时,新教材的装帧及版面设计的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新教材是“浅”而不显,“杂”而不乱,唯有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三、老师——“懒”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积极实施,人们跟着课改“感觉”走,处处可见有“形”有“神”、有“情”有“韵”的课堂,在这样大容量、快节奏和“繁荣昌盛”的课堂里,老师似乎变“懒”了。但是,殊不知在课堂45分钟老师没做多少事的背后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教师要将一堂课精心设计好、策划好,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又要让学生大胆“表演”,促使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要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团结的教学氛围,以引起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情感上的“共振”与“共鸣”。因此,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教师不仅自己要“教”得轻松自如,还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和主动,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有问题来。“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它的眼睛。”教师要善于用镜头说话,用生活说话,积极调动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新课改理念。另外,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使营造情景交融的繁华课堂如虎添翼。当然,面对新教材,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心太软”,不必“一切重来,还是回到从前”,要用心去探索和研究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呆板无趣的课堂真正“动”起来,患上“多动症”。
  
  四、学生——“乱”了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是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能让学生做的,都让学生去做。”新课改转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把课堂搅“乱”,让学生变“欢”。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活跃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经常卡壳”等。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生动的个性和心灵天空。因此,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地。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杂音”,而学生的五花八门、色彩纷呈的答案有些甚至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见解,要让课堂“疑云密布”,要使学生有“钻空子”的机会,把自由想象、自主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寻求更多的思考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双赢”;通过“油灯精神”合作探究,实现共进。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要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调控,以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
  
  五、题目——“鲜”了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同时,题目设计更加鲜活了。试题在情景的设置上,围绕社会重大热点问题,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大背景小角度地切入试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特点。这不仅缩短了试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探究性试题,也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了,而且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有的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开放性试题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做这种题目,不仅没有任何的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激情和兴趣。学生呈现给老师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品”。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课改呼唤新教法和新学法。面对新课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正在接受着考验,接受课改带来的秩序变化。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只要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变“吃老本”(传统的教学经验)为主动出击,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就肯定能够奏响动感与和谐课堂的新乐章,也肯定能够引领新课改走进一片更加美好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是书评的繁荣,另一方面是书评的毫无规则.整个书评生产链的各方各取所需,牺牲的是“上帝”们的权益.需要担当起为书评立法的任务.这种“立法”当然不是通
案例教学法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
本文介绍的是一种应用于聋幼儿言语矫治的新技术 ,它利用多媒体功能 ,采用最新的临床技术 ,对聋幼儿进行发声训练。该技术能提供七十多个声控的动画游戏 ,帮助聋幼儿进行多方
1.引言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娱乐的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如商店、厂房、办公楼、住房、道路、管网等。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教育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倾向使教育成本,特别是高等教育成本越来越成为一般百姓的沉重负担。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就在今年9月6日,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表示,中国目前各类学校的2.4亿在校生中,约有1/5的学生在求学路上遇到经济困难。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吴明熹在《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在北大、清华
本试验采用尼龙袋技术研究了用早籼稻谷替代玉米的肉牛饲粮中有机物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试验处理为早籼稻谷分别替代肉牛饲粮中0%、50%、75%、100%玉米四个替代水平的饲粮.结
一、入境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幻的世界,请你闭上眼睛,伸出你的双手,现在老师将一颗神奇的植物种子放在你的掌心,请握紧你的双手,给它一个温暖的家。再把
运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有特殊需要人群提供教育、康复等相关服务的育能科技 ,将为特殊需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本文介绍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解决“中国特殊需
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给特殊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试探讨如何形成适合盲和低视生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何建设培养低视、盲童信息处理能力的学习资源以及如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从心理学角度讲,激情有激动性、冲动性和“二级分化”等特点。激动性是指激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人的身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人的表情明显外露。冲动性是指激情不仅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也还具有盲动性质。“二级分化”是指激情一旦与现实融合,便立即显示出积极的激情(建设性的激情)和消极的激情(破坏性的激情)。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激情,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激情。激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