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正在“统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授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这是一个语言教学学科,汉语为“体”,教学为“用”。学科的宗旨是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学会汉语、使用汉语,让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作用。学科的本质特点反映在资源体系建设各个环节之中。
  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必须体现中文特点,突出中文特色。资源体系包括两方面:中文知识体系,是为“体”;中文赋能体系,是为“用”。中文赋能体系,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体系赋能,二是学习者习得与认知能力养成体系赋能。
  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概括起来可以从3方面完善:“教什么”要靠学术研究,“怎样学”要通过实证来发掘,“如何教”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验来总结、提升。
  国际中文教育的知识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得确立学科理论体系。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跨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统计学等的特色交叉学科。这个学科在全球发展中文教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计均不为过。但是它在学术界的学科地位是客观的,无须提升,也不应该矮化。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学科学。从学科本质出发,与一些相关学科只是相关,并不形成交叉,比如国外汉学、中国学、文学等,只不过是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言语内容与之存在一些关联而已。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汉语教学学科,教学内容“是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也就是学习者应掌握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知识体系。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及其所编写的教材之中。这些知识将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從汉语特点思考,在把握学科本质特点上,须重构服务于教学的汉语语音体系、词汇语义体系、语法结构体系和汉字教学体系等,并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以在总体上构筑服务于教学的中国语言文字知识体系。
  国际中文教育的赋能问题之一,是“怎样教”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既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有共同点,也因汉语、汉字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方法与特色。故必须在结合汉语、汉字特点上多下功夫探讨。创新教学试验,真正形成基于汉语、汉字特点而创新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法。
  国际中文教育的赋能问题之二,是“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者习得与认知中文能力养成体系。目前我们借鉴了域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来观察外国人认知与习得汉语的规律,这还不够。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认知脑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从中发现学习者是怎样学会汉语的,最终确立学习者习得与认知能力养成体系。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则由测试与评估来检验。
  我们把隶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称作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教师培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支撑,还应建设“国际中文教师培养资源体系”。“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提供背景知识,还应建设“国际中国文化教学资源体系”。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教学”“师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深度合作,密切配合,以此共同构筑“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体系”。
其他文献
话剧,顾名思义,是一门离不开语言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舞台上演员大量的对白或独白向观众叙述人物,表明剧情。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话剧也不例外。话剧表演最基本的定义就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去真听、真看、真感受。同样,话剧语言也来源于生活中的语言,它经过艺术升华区别于生活语言,但在运用和训练中又绝不能丢失生活化。  在话剧语言的运用中,演员要做到“真”,创作就不能脱离生活,要懂
期刊
2021年9月25日,以“面向社会发展和国际理解的语言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田学军,泰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部副部长达努·旦特缇以视频方式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东盟国家驻华使节等70余名嘉宾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