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与管理天天都要发生,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育与管理呢?傅树京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中谈到了她对教育与管理的理解,读来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既就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就现实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管理的价值提出了可操作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教育;管理;感悟
教育与管理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从小就被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戚进行教育和管理,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别人、管理别人。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管理,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我读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生才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事情,尤其是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傅树京老师的《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后,这种思考与研究更深入,也有了很多收获。
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很多教育管理理论,阐明了很多教育管理的道理,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还研究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现象。在这么多的理论、研究、道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傅老师对教育和管理的诠释,以及对如何实现教育与管理价值的主张。
关于什么是教育,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对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她个人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她认为,“教育=希望,教育=美好希望,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反观我们现在有些教育带给学生的不是希望、不是价值感,而是相反的消极影响。我们经常会在新闻报道里看到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辍学打工。傅树京老师认为这些都是与教育真谛此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制止。教育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事业,这个事业应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应该产生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应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有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具有深层的生活激情,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与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育给了学生希望后,如何让学生有持续的价值感呢,傅老师认为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管理,学校也要实施教育管理。我们不禁要问,有了管理,学生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吗?多数教育管理管理促进了学生发展,培养了学生各种社会需要的素质。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管理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弱化或抑制了学生的价值感。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同学,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这带给她的都是挫败感,因为别人觉得她学习不好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让她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也比较担忧,最后她高中毕业就选择去打工。这个例子,不仅仅是教育中存在问题,而且管理中也存在问题。为什么别人觉得她什么都不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会考试、考高分的人,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认为不行。看来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傅老师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清楚管理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发挥好管理的正向功能。为此傅老师对管理进行了诠释,她说“管理=实现,管理=成功实现,管理的真谛是让学生们的价值感得以实现。”她认为,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设法去掉其管理的负向功能,倡导其正向功能。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感,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这种价值感得以实现,得以成功实现——这就是管理的真谛。否则,就会弱化或抑制学生价值感的持续产生,一个没有价值感的学生如何实现健康、有序的成长呢,所以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确实是这样,教育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实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教育管理似乎与学生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却决定着如何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等问题,关乎学生价值的成功实现。
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中不仅仅提出了教育与管理的真谛,还设计了实现教育与管理价值的可操作的管理方式。傅老师认为,学生价值感弱化或抑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教师的组织行为出现了问题,例如:①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②用暴力对待“后进生”;③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④在学习中提倡竞争;⑤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顾明远教授把它们称为“反教育行为”。傅老师认为,可以通过教师的积极组织行为的发生来制止这些消极组织行为的出现。
傅老师特别强调,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如果教师仅仅有维持与顺从行为,这样的学校只是处于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状态,学校发展层次不会高,学生价值感的实现也不会很到位。要提升学校水平,让学生价值感得以极大实现,教师必须有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行为,为学生发展尽职尽责、不计报酬的行为,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共事、友好地帮助他人的积极行为等。为了让教师产生积极组织行为,傅老师倡导校长与教师实施高水平交换。高水平交换是以情感、尊重和信任为主的交换。处于高水平交换关系中的教师会对组织、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他们愿意为学校、为学生付出超出工作说明书之外的更多努力,学生的价值感自然也会得以实现。
总之,我感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对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的著作。同时,这部著作对于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帮助的作用,非常值得花时间与投入精力去阅读。相信大家阅读后会让你变得会思考、会实践,既可以提升你的学术素养,又会增长你的实践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作者简介
苗娟(1994—),女,汉族,山西人,研究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教育;管理;感悟
教育与管理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从小就被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戚进行教育和管理,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别人、管理别人。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管理,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我读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生才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事情,尤其是读了首都师范大学傅树京老师的《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后,这种思考与研究更深入,也有了很多收获。
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很多教育管理理论,阐明了很多教育管理的道理,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还研究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现象。在这么多的理论、研究、道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傅老师对教育和管理的诠释,以及对如何实现教育与管理价值的主张。
关于什么是教育,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对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她个人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她认为,“教育=希望,教育=美好希望,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反观我们现在有些教育带给学生的不是希望、不是价值感,而是相反的消极影响。我们经常会在新闻报道里看到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辍学打工。傅树京老师认为这些都是与教育真谛此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制止。教育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事业,这个事业应该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应该产生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应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有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具有深层的生活激情,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与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育给了学生希望后,如何让学生有持续的价值感呢,傅老师认为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管理,学校也要实施教育管理。我们不禁要问,有了管理,学生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吗?多数教育管理管理促进了学生发展,培养了学生各种社会需要的素质。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管理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弱化或抑制了学生的价值感。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同学,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这带给她的都是挫败感,因为别人觉得她学习不好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让她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也比较担忧,最后她高中毕业就选择去打工。这个例子,不仅仅是教育中存在问题,而且管理中也存在问题。为什么别人觉得她什么都不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会考试、考高分的人,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认为不行。看来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傅老师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清楚管理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发挥好管理的正向功能。为此傅老师对管理进行了诠释,她说“管理=实现,管理=成功实现,管理的真谛是让学生们的价值感得以实现。”她认为,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设法去掉其管理的负向功能,倡导其正向功能。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感,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这种价值感得以实现,得以成功实现——这就是管理的真谛。否则,就会弱化或抑制学生价值感的持续产生,一个没有价值感的学生如何实现健康、有序的成长呢,所以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确实是这样,教育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实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教育管理似乎与学生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却决定着如何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等问题,关乎学生价值的成功实现。
傅老师在《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一书中不仅仅提出了教育与管理的真谛,还设计了实现教育与管理价值的可操作的管理方式。傅老师认为,学生价值感弱化或抑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教师的组织行为出现了问题,例如:①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②用暴力对待“后进生”;③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④在学习中提倡竞争;⑤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顾明远教授把它们称为“反教育行为”。傅老师认为,可以通过教师的积极组织行为的发生来制止这些消极组织行为的出现。
傅老师特别强调,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如果教师仅仅有维持与顺从行为,这样的学校只是处于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状态,学校发展层次不会高,学生价值感的实现也不会很到位。要提升学校水平,让学生价值感得以极大实现,教师必须有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行为,为学生发展尽职尽责、不计报酬的行为,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共事、友好地帮助他人的积极行为等。为了让教师产生积极组织行为,傅老师倡导校长与教师实施高水平交换。高水平交换是以情感、尊重和信任为主的交换。处于高水平交换关系中的教师会对组织、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他们愿意为学校、为学生付出超出工作说明书之外的更多努力,学生的价值感自然也会得以实现。
总之,我感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研究》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对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的著作。同时,这部著作对于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帮助的作用,非常值得花时间与投入精力去阅读。相信大家阅读后会让你变得会思考、会实践,既可以提升你的学术素养,又会增长你的实践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J].中国教育学刊,2011(9).
作者简介
苗娟(1994—),女,汉族,山西人,研究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