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细微处 精于品析高妙意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小说的的广泛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水平,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提升其语文素养。经典小说内容丰富,阅读鉴赏时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采用适宜的教学路径,才能梳理清小说文本的情节,进而更好地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切入点;教学路径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不少中学生喜爱的文学体裁,它也因之被认为是容易理解的一种文学体裁。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说阅读习题的作答情况并不乐观,无论是对小说词语、句子含意的把握,还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创作主旨等方面的分析,都存在着不正确、不精准的情况。可见,小说教学还需要认真研讨。笔者拟以《品质》教学为例,谈一谈小说鉴赏的有效路径。
  一、细读全文,形成对小说宏观的把握
  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总是基于一定的规律,例如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等。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自然也不例外,教师需要先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全盘的把握。
  执教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这篇小说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存有争议。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是格斯拉兄弟俩,这是错误的。对于小说主人公的界定,一般应观照小说笔墨的重心,这篇小说作者在开篇部分就明确了对象——“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写作的对象并没有确定为他们俩,作者只是在“我”起初对他们兄弟俩辨识不清时,才引出了格斯拉的哥哥。在明确了小说主人公只有格斯拉之后,学生对全文情节的把握就会容易许多。但是在对小说结尾部分的理解,还是有部分学生把握不准,不能明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及效果。这部分引入了“我”和“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对话中带来了格斯拉因饥饿而死的消息,也点明了主人公格斯拉生前的一些性格特点,即他是一个让“年轻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怪人”。这个结局的安排实乃作者的匠心所在,其不直接交代以格斯拉为中心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他人之口,从侧面点出格斯拉的命运,从而起到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情节安排效果。
  其实,在消除了个别环节的理解障碍之后,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就不会偏离主旨,继而可以为其深入理解小说奠定基础。
  二、选择基点,实施对小说微观的审视
  小说鉴赏从来就不是一项任务单一的智力活动,学生对文本的鉴赏需要选定适合的抓手,即“基点”。对此,不少教师和学生习惯围绕“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人物”才是最为重要的基点。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勃发的生命力是由各种描写所支撑的,教学中应从细微处鉴赏这些描写。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对格斯拉的描写就运用了多彩的画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直观的对话描写。最初的描写源于他对“我”疑问的回答,“这是一种手艺”。这个回答言简意赅,透露出众多信息。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细微处认真探析。经过自行思考和交流之后,各种理解纷至沓来。这句话表明格斯拉做靴子的理想,他不是把它当作一项工作,而是作为一项艺术追求。事实上,后文中多处写到他对靴子的自我欣赏与陶醉,这些也是最好的印证。这句话也表露出格斯拉不是一个善谈之人,他根本就不是靠着花言巧语来吸引顾客的,他是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默默耕耘者。“突然露出了一丝微笑”等肖像描写,也表明他全部人生的追求都在于做靴子,只有这项工作才是他人生的最爱和全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侧面描写。例如,写格斯拉的工作环境,“楼梯口是黑洞洞的”,这个描写透露出他将自己与世隔绝,作者还写到“他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也揭示了这种情态。不管外界如何,他就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之中,将靴子做好就是他的追求,没做好就会惶恐不安。面对我的反馈“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的表现是细细追寻原因,“蹙蹙眉头”,承认有些靴子起初就没做好,并主动表态不收取这双靴子的工钱。再如,小说结尾对店堂的描写。通过那位年轻人的描述“他从不登广告”,学生可以发现他的竞争者们早就不满足于对靴子质量的追求了,而是追求花里胡哨的广告效应,借助外在的感官诱惑来赚取消费者的眼球。而且新店堂是“替上等人做靴子”的,这种广告是上等人喜欢的,是当时的社会时尚。但是,格斯拉从来不考虑这些,他只是没日没夜地做靴子,而且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现了这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学生自然会有很多的感慨。在这种境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格斯拉这个中心人物的品质进行分析,继而深入思考小说的创作主旨。
  三、探究主旨,完成对小说深度的品析
  作家的创作源于生活,创作的高妙则源于作家深刻的思考。学生鉴赏小说自然要对创作主旨进行探究,明晰作家的所思所想。为此,教师要在小说鉴赏的最后阶段,指导学生回归小说全文,对小说进行深度品析。
  教学中,小说的标题是值得探究的重点。其中蕴含着作家思想的精髓,是小说创作主旨的附着语言。“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多,值得学生细致阅读并且深入思考,多层次地进行探究。从格斯拉层面思考,要发现他做出的靴子的质量,“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要发现他为人品质的高尚,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坚守理想等。从格斯拉同行角度思考,要发现他们与格斯拉截然不同的品质,他们注重外在包裝,轻视内在质量。最后,学生需要基于文学鉴赏的更高层级,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品质的理解。格斯拉及以年轻人为代表的同行们,都不是简单的“这一个”。作家是想借助“这一个”反映“这一类”的现象,并借此表达合乎时代背景的思考。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就会明白这是作家对工业革命背景下商业生产品质的隐忧,借格斯拉这一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鉴赏达到了这样的深度,学生就完成了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素养的体验与升华。
  笔者认为,小说鉴赏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路径,先从整体上把握小说情节,再从细微处赏鉴,然后基于创作主旨这一指向,完成从“这一个”到“这一类”的深刻领悟,是一个可以尝试和践行的鉴赏路径。
  
  参考文献:
  [1]肖连珠.基于整体探索高中小说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7).
  [2]秦敏亚.小说阅读教学及切入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6).
  [3]杨建设.小说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谈谈高中小说阅读的知识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8,(7).
  作者简介:凌亚(1977—),女,江苏省启东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教材教法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心理实验来研究学习的实质与机制的专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迷笼实验,他也由此得出试误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桑代克还据此提出了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虽然他的实验是基于猫这种动物,但由于其实验的机能关联性和科
随着气候转暖,即将进入旅游旺季,很多糖尿病患者也想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领略旅游文化的无穷魅力。那么,糖尿病患者出游应注意什么呢?  出行前要查体  糖尿病患者要检查血压、心电图、尿常规、血糖、血脂等,保证身体健康程度能胜任旅游。  病情平稳是出游的前提  对刚刚开始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外出旅游,要等到血糖平稳,药物剂量稳定,没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能识别低血糖,掌握各种注意事项之后再考虑出游。
《语文教学之友》是1981年創刊的,至今已经40年。当年操办此事的是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汤吉夫先生。先是向河北省出版局提出申请,批文下来后又忙着组建编辑部,筹措编稿、出版事宜。刊名题字,是中文系的周家驹老师去北京师范大学求他的老师启功先生写的,老先生写了三四条,让回来选用。刊物的第一位主编是汤吉夫,副主编是苗雨时、张立莲。创刊辞是由大家议定的。办刊宗旨为:面向中学,服务于语文教学。最初的组稿
笔者最近在江苏省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上开设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听听那冷雨》。本文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品,文章 “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并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融为一体。为上好这一节公开课,课前笔者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在校内进行了试上。为了达到设计与众不同、课堂师生互动、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的效果,在课堂结
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5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新思维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这几个问题来自于教参和教材课后思考题。当时,用这几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训练,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有哪些提高,都没多想,就事论事,就题解题。  第二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It hurts to love someone and not be loved in return. But what is more painful is to love someone and never find the courage to let that person know how you feel.   只有付出的爱是痛苦的,但比这更痛苦的是爱一个人却没有勇气让那人知道你的感
摘要: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强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长安晚秋》教学为例,探讨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指向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要先将古诗的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有的教
摘要:结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两道试题,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批判“建模”教学的弊端,呼吁教学要注重培养思辨性思维。并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教学经验,提出“变‘教师表演’为‘教师引领’”“变‘教学权威’为‘理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学类文本阅读;思辨;教学策略  2018年全国高考结束后,我将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给高二的学生做了模拟测试。通过阅卷,发现在文学类文本
患者林某,女,26岁, 有1型糖尿病病史7年,1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感,餐后加重,严重时还会出现呕吐,呕吐后腹胀稍缓解,常有腹部隐痛,以下腹部为主,伴胃口不佳,面色萎黄,体重减轻,大便不畅,影响生活及工作。胃镜及腹部CT检查提示胃潴留,被诊断为糖尿病胃轻瘫。  什么是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典型症状以恶心、餐后腹胀、纳减、呕吐、腹痛、大便困难等胃动力障碍和排空延迟为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因此高中阶段各校都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工程,但如何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让阅读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路径;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语文教学名词。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不少教师积极尝试。但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