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 肺动脉闭锁 监护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1]。本病病情复杂,外科手术治疗是PAIVS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婴幼儿多数脏器的功能尚处于未成熟状态[2],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不足,在经受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后所表现的脏器功能紊乱尤为明显。因此,婴幼儿PAIVS术后监护尤为重要。我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以及内外科镶嵌治疗PAIVS患儿18例,获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的特殊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天至35个月,平均(11.5±7.2)个月;体重3.3~15kg; 平均(8.6±4.1);所有患儿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和三尖瓣反流。经右室造影或CT检查判定右室16例右室发育良好,由三部分组成,2例右室发育不良,漏斗部缺如。术前均重度紫绀,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发作史和心功能不全
1.2 手術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中度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70~18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22 min 。9例行右室减压术,其中闭合动脉导管以及房间隔缺损7例,保留卵圆孔2例,其中1例新生儿因严重低氧血症术后次日加行中央分流术 ;2例行右室减压+体肺分流术;3例行体肺分流术,其中1例婴幼儿冠脉仅靠窦状隙供血;4例行双向腔肺分流手术,术中保留房间隔缺损,术后3例远期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
2 结果
本组入住ICU时间2~16天,住院时间10~40天,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2~102h,。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4例(22%),低氧血症3例(17%),心律失常1例(6%)。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心功能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
3 护理体会
3.1 维持循环的稳定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术后监护的首要任务[3]。患儿入ICU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护士要能准确记录并正确分析,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1.1 维持满意的前负荷
LAP能最确切反映左室前负荷及有效血容量,应维持LAP在5-12mmHg,并针对不同患儿适当调整。当患儿出现少尿或无尿、心率快时,尤其应注意LAP的高低,一定要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再利尿。
3.1.2 增强心肌收缩力
PAIVS术后经常出现心肌收缩力减低,术后一般常规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米力农、洋地黄等药物,并保证心肌充分的氧供。应用血管活性药通路应单独设立,保证通畅,禁止推注其它药物。应用洋地黄时要严密监测血清钾的变化,以免发生洋地黄中毒。
3.1.3 减轻后负荷
PAIVS患儿右室容积小,心室顺应性降低,术后可因缺氧、酸中毒、肺血管病变引起右心后负荷增加。要在术后早期找出能保证肾灌注的合适动脉压,在血压下降时应先判断血容量情况,再决定是否提高升压药的剂量;注意保暖以改善微循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更换血管活性药时,应夹闭管道后再更换,中间不能有间隔时间,避免血压忽高忽低给婴幼儿带来的危害;保证患儿充分的氧供,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以降低肺动脉压力。
3.1.4 防治心律失常
婴幼儿术后最易出现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速及室上行心动过速,应注意补足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改善缺氧状况、应用洋地黄改善心功能、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对于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要严密观察、高度重视,及时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必要时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3.2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3.2.1 机械通气时的管理
①保证有效通气。患儿返ICU后立即连接呼吸机,在患儿肩颈部垫一小枕,记录气管插管的长度,观察胸廓的起伏,听诊并对比双肺呼吸音,观察有无气管插管脱出气道或滑入右主支气管情况,同时摄胸片了解气管插管及肺部情况。②呼吸机的管理。将潮气量设定于较高水平12-15ml/kg,呼吸频率25-30/min,吸呼比1:1.5,PEEP3-5 cmH2O, 吸入氧浓度(FiO2)一般设定为40%-50%。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及肺部情况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③减少外界刺激,充分镇静。采用轻抚患儿头部和肢体或轻拍其背部等方法,满足患儿皮肤“饥饿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但要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④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有效的气道内吸引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吸痰管应选用软质塑料管或硅胶管,前端和侧壁均有开孔,减少气管黏膜损伤。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以免负压过高造成肺不张。吸痰前后应加压辅助呼吸或提高吸入氧浓度,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快进快出并观察心率变化。3.2.2撤离机械通气的管理 先停用镇静剂,逐步过渡至撤离呼吸机。在撤机过程中,如患儿烦躁不安,末梢青紫,呼吸困难,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心率增快,应立即停止过渡,继续施行机械通气,并予相应处理。拔管前吸净气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拔管后至少要在床旁严密观察30min至1h,注意其呼吸、循环情况。
3.3 水和电解质监测
严格掌握补液量及速度,并精确记录和计算出入量,每小时总结一次,使每小时出量和入量保持均衡。术后当日每4-6h查电解质一次,婴幼儿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和低血钙,应及时予以纠正。钙剂应避免与洋地黄同时应用,也不可同碳酸氢钠共用同一通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很少,而消耗量较大,易出现低血糖,所以还要加强血糖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徐志伟.小儿心脏手术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2009:418
[2] 段大为,杨景学. 婴幼儿体外循环的特殊性.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185-17.
[3]丁文祥,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6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1]。本病病情复杂,外科手术治疗是PAIVS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婴幼儿多数脏器的功能尚处于未成熟状态[2],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不足,在经受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后所表现的脏器功能紊乱尤为明显。因此,婴幼儿PAIVS术后监护尤为重要。我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以及内外科镶嵌治疗PAIVS患儿18例,获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的特殊性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天至35个月,平均(11.5±7.2)个月;体重3.3~15kg; 平均(8.6±4.1);所有患儿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和三尖瓣反流。经右室造影或CT检查判定右室16例右室发育良好,由三部分组成,2例右室发育不良,漏斗部缺如。术前均重度紫绀,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发作史和心功能不全
1.2 手術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中度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70~18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22 min 。9例行右室减压术,其中闭合动脉导管以及房间隔缺损7例,保留卵圆孔2例,其中1例新生儿因严重低氧血症术后次日加行中央分流术 ;2例行右室减压+体肺分流术;3例行体肺分流术,其中1例婴幼儿冠脉仅靠窦状隙供血;4例行双向腔肺分流手术,术中保留房间隔缺损,术后3例远期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
2 结果
本组入住ICU时间2~16天,住院时间10~40天,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2~102h,。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4例(22%),低氧血症3例(17%),心律失常1例(6%)。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心功能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
3 护理体会
3.1 维持循环的稳定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术后监护的首要任务[3]。患儿入ICU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护士要能准确记录并正确分析,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1.1 维持满意的前负荷
LAP能最确切反映左室前负荷及有效血容量,应维持LAP在5-12mmHg,并针对不同患儿适当调整。当患儿出现少尿或无尿、心率快时,尤其应注意LAP的高低,一定要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再利尿。
3.1.2 增强心肌收缩力
PAIVS术后经常出现心肌收缩力减低,术后一般常规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米力农、洋地黄等药物,并保证心肌充分的氧供。应用血管活性药通路应单独设立,保证通畅,禁止推注其它药物。应用洋地黄时要严密监测血清钾的变化,以免发生洋地黄中毒。
3.1.3 减轻后负荷
PAIVS患儿右室容积小,心室顺应性降低,术后可因缺氧、酸中毒、肺血管病变引起右心后负荷增加。要在术后早期找出能保证肾灌注的合适动脉压,在血压下降时应先判断血容量情况,再决定是否提高升压药的剂量;注意保暖以改善微循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更换血管活性药时,应夹闭管道后再更换,中间不能有间隔时间,避免血压忽高忽低给婴幼儿带来的危害;保证患儿充分的氧供,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以降低肺动脉压力。
3.1.4 防治心律失常
婴幼儿术后最易出现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速及室上行心动过速,应注意补足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改善缺氧状况、应用洋地黄改善心功能、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对于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要严密观察、高度重视,及时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必要时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
3.2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3.2.1 机械通气时的管理
①保证有效通气。患儿返ICU后立即连接呼吸机,在患儿肩颈部垫一小枕,记录气管插管的长度,观察胸廓的起伏,听诊并对比双肺呼吸音,观察有无气管插管脱出气道或滑入右主支气管情况,同时摄胸片了解气管插管及肺部情况。②呼吸机的管理。将潮气量设定于较高水平12-15ml/kg,呼吸频率25-30/min,吸呼比1:1.5,PEEP3-5 cmH2O, 吸入氧浓度(FiO2)一般设定为40%-50%。根据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及肺部情况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③减少外界刺激,充分镇静。采用轻抚患儿头部和肢体或轻拍其背部等方法,满足患儿皮肤“饥饿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但要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④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有效的气道内吸引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吸痰管应选用软质塑料管或硅胶管,前端和侧壁均有开孔,减少气管黏膜损伤。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以免负压过高造成肺不张。吸痰前后应加压辅助呼吸或提高吸入氧浓度,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快进快出并观察心率变化。3.2.2撤离机械通气的管理 先停用镇静剂,逐步过渡至撤离呼吸机。在撤机过程中,如患儿烦躁不安,末梢青紫,呼吸困难,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心率增快,应立即停止过渡,继续施行机械通气,并予相应处理。拔管前吸净气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拔管后至少要在床旁严密观察30min至1h,注意其呼吸、循环情况。
3.3 水和电解质监测
严格掌握补液量及速度,并精确记录和计算出入量,每小时总结一次,使每小时出量和入量保持均衡。术后当日每4-6h查电解质一次,婴幼儿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和低血钙,应及时予以纠正。钙剂应避免与洋地黄同时应用,也不可同碳酸氢钠共用同一通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很少,而消耗量较大,易出现低血糖,所以还要加强血糖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徐志伟.小儿心脏手术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社,2009:418
[2] 段大为,杨景学. 婴幼儿体外循环的特殊性.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185-17.
[3]丁文祥,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