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9月5日,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下文是他怀念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旧作。
光阴如驶,转眼已到曾祺九十冥诞之期,也就是说曾祺离开我们也已十多年以往了。老话说,人往风微,换句白话,也就是人走茶凉,令人欣慰的是,曾祺身后颇不寂寞,记得他的颇有人在,纪念活动,不断如缕。朋友记起,六十多年前,我与曾祺、永玉曾有过年把过从密切的日子,命我回忆前尘,写点东西。这可是个艰难的任务。我等三人,以黄永玉的记忆性为强,前两年他写过一篇《浅识》,断记颇详,但不免少(稍)有夸张之处。例如,他将我说成一家轮船公司的高等职员,慷慨好客,俨然如春申君似的角色,这就多少离开了真实。
当时我在一家进步报馆工作。人皆尽知,靠这一职务养家糊口,是不可能的,许多人就不能不谋兼职维持生活。当时有一句笑话,称之为“自费革命”。我是由父辈的照顾,在中兴轮船公司中当了一名“秘书”,业务清闲,只是收发公司来往函件,写个摘由的公文函套,此外也兼管商务电报的译转,同事都是父辈人,对我十分宽容,有些事就代我做了。当时上午上班,除了看大小报纸外,就是抽空写千把字的“旧戏新谈”,午饭后踱步到不远的报社发稿。就在这种宽松的工作条件下,才能一见曾祺、永玉站在面前,就能交待一声,站起来就走。这种做派,就被误会为高级职员风度了。
离开办公楼就是找地方吃喝、消遣。也不像永玉说的那么豪纵,最高级的去处只能数霞飞路上的“DD’S”了,店里有“吃角子老虎”的设备,每次也总要喂它几文。偶然得彩,一下子吐出一大堆角子,必兴高采烈地喂还它不可。咖啡馆的奶油蛋糕是有名的,一坐下来就是许久,杂以笑谑,臧否人物,论天下事,兼及文坛,说了些什么,正如随风飘散的“珠玉”,无从收拾了。
吃馆子是常事,但并不大吃大喝。记得常去的是三马路上的“四川味”,那是我经常宴客之处。小店里的大曲和棒子鸡是曾祺的恩物。照例也是酒酣耳热,狂言惊座。“四川味”有一个好处,离古书铺甚近,出酒馆,就踏入来青阁。我至今还对曾祺陪我逛书店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其实并不喜欢线装书,曾祺晚年写过一篇谈廉价书的文章,极力推崇一折八扣书,我看得出,那是发泄陪我走书坊,看“善本”的无聊、厌烦之反感。当时我初入买旧书之门,对“善本”只能有看的资格。所买多是残本书,曾祺在文字中明言说过我喜欢买残明本云云。言外之意,我是明白的。
选书既毕,两人醉醺醺地提了一撂旧书,乘三轮车(当时出差汽车是只供“高等华人”所用的),赶往霞飞坊巴金家去谈天。那撂旧书不敢提进二楼客厅,只能放在门口外面。
巴金和沈从文是好朋友。两人曾经因文学创作问题有过长信来往争论。我是同意巴公文无定法,信笔所之的写作态度,同时也不喜读文学批评文字的。因此至今也说不清沈巴争论焦点所在。曾祺则是沈公的得意传人,因此在巴金客厅里,曾祺只是默坐旁听,持谨慎态度。对巴金不失对前辈的尊敬,这是我的理解。
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是在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面世的,我想这可能是萧珊推荐的。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可是论关系的密切,远不及穆旦。
巴金在福建有几位朋友,因此常能得到闽中土宜的馈赠,如印泥、武夷的铁观音与茶具等,印泥转送给我,一直用于藏书钤记,确是名物。武夷山茶及茶具就给萧珊以初试身手的好机会。记得那是一次开明书店宴客,席散后一群人赶到霞飞坊品茗。在座的都有谁记不清了,靳以肯定有份。萧珊当众表演洗盏、生火、注水,将装了几乎全满铁观音的茶壶放在火上,然后在排列一圈的小小茶杯中依次三次温杯,最后才是品茶。费了多少工夫才得到口的乌龙茶确非凡品,茗苦回甘,一盏已足。曾祺是记得此番茶事的,曾有文记之。
值得记下的是若干年后,当曾祺和我在丁酉之役的泥潭里初步挣扎出来,萧珊在武康路宅备酒招待我们两人,那次曾祺是随赵老板(燕侠)的班子来沪的,曾祺面对佳酿,兴致全无,草草举杯,随即兴辞,回忆当年哄饮铁观音之盛,真的是不可再得了。
至于曾祺的“听水斋”,我没有一点印象,致远中学却曾访问过一次。记得仿佛是一间临时搭建的铅皮顶屋子,下雨时可以听到叮咚雨声的,也许这就是“听水斋”了,房内有铁床两只,床底铁条下陷,难怪永玉借宿时有小儿陷入窝内之感。一桌一灯,就是曾祺起坐之处。那时彼此虽常见面,但他喜欢弄笔,常有信来,天空海阔,无所不谈。蝇头小楷,颇以书法自喜。所谈以京剧界动静为多。一则我正在写有着旧戏的连载,同时也说明他的兴趣所在。这与他以京剧院编剧终不无香火因缘。谈角色,以“言(慧珠)、童(芷龄)、李(玉茹)”为多。曾祺能擫笛,惜无条件一展笛风。咖啡馆恐非合适吹笛子的场合罢?
曾祺已有一部“全集”出版,听说还将有新的“全集”问世,可惜“全集”所收无“书信”。曾祺离沪赴北平,途中及抵平后曾有许多长信给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以数通付某刊物,都是绝妙的好散文。记得未刊一笺中说起,我曾“警告”他不可沉湎于老北京的悠悠长日,听鸽哨而入迷,消磨“英雄志趣”,他的回信十分有趣,历经离乱,此笺已不复存,是可惜的。此后的笺札浸疏,倒是永玉通信中时常提起曾祺消息。李辉在现存永玉给我的信里涉及曾祺的零碎消息中,可以体会到他俩之间交往的变化,使我为之担心。常恐沪上一年交游之盛为不堪回首的记忆,是无端的杞忧么,不可知矣。
9月5日,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下文是他怀念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旧作。
光阴如驶,转眼已到曾祺九十冥诞之期,也就是说曾祺离开我们也已十多年以往了。老话说,人往风微,换句白话,也就是人走茶凉,令人欣慰的是,曾祺身后颇不寂寞,记得他的颇有人在,纪念活动,不断如缕。朋友记起,六十多年前,我与曾祺、永玉曾有过年把过从密切的日子,命我回忆前尘,写点东西。这可是个艰难的任务。我等三人,以黄永玉的记忆性为强,前两年他写过一篇《浅识》,断记颇详,但不免少(稍)有夸张之处。例如,他将我说成一家轮船公司的高等职员,慷慨好客,俨然如春申君似的角色,这就多少离开了真实。
当时我在一家进步报馆工作。人皆尽知,靠这一职务养家糊口,是不可能的,许多人就不能不谋兼职维持生活。当时有一句笑话,称之为“自费革命”。我是由父辈的照顾,在中兴轮船公司中当了一名“秘书”,业务清闲,只是收发公司来往函件,写个摘由的公文函套,此外也兼管商务电报的译转,同事都是父辈人,对我十分宽容,有些事就代我做了。当时上午上班,除了看大小报纸外,就是抽空写千把字的“旧戏新谈”,午饭后踱步到不远的报社发稿。就在这种宽松的工作条件下,才能一见曾祺、永玉站在面前,就能交待一声,站起来就走。这种做派,就被误会为高级职员风度了。
离开办公楼就是找地方吃喝、消遣。也不像永玉说的那么豪纵,最高级的去处只能数霞飞路上的“DD’S”了,店里有“吃角子老虎”的设备,每次也总要喂它几文。偶然得彩,一下子吐出一大堆角子,必兴高采烈地喂还它不可。咖啡馆的奶油蛋糕是有名的,一坐下来就是许久,杂以笑谑,臧否人物,论天下事,兼及文坛,说了些什么,正如随风飘散的“珠玉”,无从收拾了。
吃馆子是常事,但并不大吃大喝。记得常去的是三马路上的“四川味”,那是我经常宴客之处。小店里的大曲和棒子鸡是曾祺的恩物。照例也是酒酣耳热,狂言惊座。“四川味”有一个好处,离古书铺甚近,出酒馆,就踏入来青阁。我至今还对曾祺陪我逛书店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其实并不喜欢线装书,曾祺晚年写过一篇谈廉价书的文章,极力推崇一折八扣书,我看得出,那是发泄陪我走书坊,看“善本”的无聊、厌烦之反感。当时我初入买旧书之门,对“善本”只能有看的资格。所买多是残本书,曾祺在文字中明言说过我喜欢买残明本云云。言外之意,我是明白的。
选书既毕,两人醉醺醺地提了一撂旧书,乘三轮车(当时出差汽车是只供“高等华人”所用的),赶往霞飞坊巴金家去谈天。那撂旧书不敢提进二楼客厅,只能放在门口外面。
巴金和沈从文是好朋友。两人曾经因文学创作问题有过长信来往争论。我是同意巴公文无定法,信笔所之的写作态度,同时也不喜读文学批评文字的。因此至今也说不清沈巴争论焦点所在。曾祺则是沈公的得意传人,因此在巴金客厅里,曾祺只是默坐旁听,持谨慎态度。对巴金不失对前辈的尊敬,这是我的理解。
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是在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面世的,我想这可能是萧珊推荐的。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可是论关系的密切,远不及穆旦。
巴金在福建有几位朋友,因此常能得到闽中土宜的馈赠,如印泥、武夷的铁观音与茶具等,印泥转送给我,一直用于藏书钤记,确是名物。武夷山茶及茶具就给萧珊以初试身手的好机会。记得那是一次开明书店宴客,席散后一群人赶到霞飞坊品茗。在座的都有谁记不清了,靳以肯定有份。萧珊当众表演洗盏、生火、注水,将装了几乎全满铁观音的茶壶放在火上,然后在排列一圈的小小茶杯中依次三次温杯,最后才是品茶。费了多少工夫才得到口的乌龙茶确非凡品,茗苦回甘,一盏已足。曾祺是记得此番茶事的,曾有文记之。
值得记下的是若干年后,当曾祺和我在丁酉之役的泥潭里初步挣扎出来,萧珊在武康路宅备酒招待我们两人,那次曾祺是随赵老板(燕侠)的班子来沪的,曾祺面对佳酿,兴致全无,草草举杯,随即兴辞,回忆当年哄饮铁观音之盛,真的是不可再得了。
至于曾祺的“听水斋”,我没有一点印象,致远中学却曾访问过一次。记得仿佛是一间临时搭建的铅皮顶屋子,下雨时可以听到叮咚雨声的,也许这就是“听水斋”了,房内有铁床两只,床底铁条下陷,难怪永玉借宿时有小儿陷入窝内之感。一桌一灯,就是曾祺起坐之处。那时彼此虽常见面,但他喜欢弄笔,常有信来,天空海阔,无所不谈。蝇头小楷,颇以书法自喜。所谈以京剧界动静为多。一则我正在写有着旧戏的连载,同时也说明他的兴趣所在。这与他以京剧院编剧终不无香火因缘。谈角色,以“言(慧珠)、童(芷龄)、李(玉茹)”为多。曾祺能擫笛,惜无条件一展笛风。咖啡馆恐非合适吹笛子的场合罢?
曾祺已有一部“全集”出版,听说还将有新的“全集”问世,可惜“全集”所收无“书信”。曾祺离沪赴北平,途中及抵平后曾有许多长信给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以数通付某刊物,都是绝妙的好散文。记得未刊一笺中说起,我曾“警告”他不可沉湎于老北京的悠悠长日,听鸽哨而入迷,消磨“英雄志趣”,他的回信十分有趣,历经离乱,此笺已不复存,是可惜的。此后的笺札浸疏,倒是永玉通信中时常提起曾祺消息。李辉在现存永玉给我的信里涉及曾祺的零碎消息中,可以体会到他俩之间交往的变化,使我为之担心。常恐沪上一年交游之盛为不堪回首的记忆,是无端的杞忧么,不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