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祛湿,不当“潮人”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对那些穿着时尚的人群有个新奇的称呼叫“潮人”。但如果身体受潮太过,成了被湿邪困扰的“潮人”,于身体健康可就大大的不利了。
  湿为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之一,有滋润万物、令其繁华等作用,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如果湿气太盛也会成为当季的致病因素之一,即中医所说的“湿邪”,会危害人体健康。现在正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期,我们如何能不被其所困,成为身体受潮的“潮人”呢?请看本期特别策划——

  最近全国多地接连暴雨,空气湿度较大,你是否也中招成为了一个“潮人”?在湿气太盛的环境中,部分亚健康人群,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疾病症状会明显加重。例如,冠心病患者会自觉胸闷气短;功能性肠胃炎等疾病也相对多发;闷热潮湿的天气让过敏体质的患者一筹莫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湿气的困扰,成为一名合格的“弄潮儿”呢?

“湿气病”成夏季疾病主角


  由于降雨,空气湿度增大,湿热的天气让近期的疾病谱明显偏向“湿气病”。在各大医院门诊,因为湿气太重而引发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患者明显增多。
  湿邪使心脉痹阻
  家住虹口区的古稀老人孙阿婆昨天感觉头昏沉沉的,两条腿迈不动,平时有高血压的她虽然坚持吃药仍感不舒服,并且感觉胸闷,晚上加重,因胸闷影响了睡眠,结果今天头昏、头痛加重,家人急忙送至医院。医生一检查,原来患者血压比平时明显增高。而近几天像老人这种情况的患者在医院相当常见。
  上海东方医院心内科專家张代富教授分析,这两天空气湿度大,气压相对偏低,空气的含氧量下降,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也会感到胸闷气短,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就更不耐受。从中医角度看,中老年人因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功能不足,导致运化无力,湿邪内停,再加上长夏之时,湿邪壅盛,内外合邪,上犯心胸,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导致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常见胸闷、心悸、气急、不寐,又兼见脘痞、腹胀、纳呆、嗳气、口黏、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不爽等证候。
  湿重令肠胃功能紊乱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梅小姐因为拉肚子连续请了3天的假,依旧感觉身体虚脱,没有精神。据了解,医院这类患者近日也呈增多趋势。在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因为胃炎、溃疡等疾病而去求诊者每天达到100多例,这和近期空气湿度增大有关。
  该院内科医生李刚教授指出,目前最高气温始终维持在30℃以上,这样的湿热天气非常容易滋生细菌,食物易变质,并且“湿重”后也易令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胃肠道疾病。
  下呼吸道病最受影响
  上海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教授指出,在众多气象环境要素中,空气湿度对下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居室空气湿度达到55%~65%时,才比较有利于各种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湿度过高或偏低,常常会导致病情加重。这是因为正常人的气道能够通过不断分泌黏液,使吸入的干空气得到加湿变成饱和水蒸气,从而顺利通过气道并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对患者而言,由于致病菌的侵入,气管及肺组织水肿,便有炎性分泌物渗出而成为痰液。此时如果空气湿度过小或过高,容易造成痰液黏稠或结成干痂不易排出,从而进一步加重感染。因此,在湿气高的时候,有过相关疾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
  脚湿气感染成丹毒
  记者在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了解到,近来由于空气湿度大,门诊手、足、股癣患者明显增多,由于气候原因,不少患者还因脚湿气感染严重而引起“丹毒”。一名患者告诉记者,这两天他脚汗明显增多,晚上回去后还感到脚部疼痛难忍,在附近医院看,急诊医生怀疑其是痛风,让他第二天查血尿酸,结果血尿酸正常,但其症状加重,足背部、小腿出现红肿疼痛,浑身没劲,发热,这才来到省中医院就诊,最后确诊为脚湿气感染而致丹毒。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勇介绍,天气潮湿,导致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迅速繁殖,下雨天穿凉鞋拖鞋上街,脚部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容易感染真菌引发足癣。如果平时有足癣,因此脚上有小伤口的,接触到污水还会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发炎,严重的会发展为丹毒。此外,这种闷热潮湿的天气,还会导致毛囊炎、手足癣、荨麻疹、皮炎湿疹、汗疱疹、臭汗症等皮肤病高发。

湿邪喜与其他邪气共同“作案”


  一年四季,皆有湿气,尤其我国南方湿气较大。湿为长夏(夏至至处暑这5个节气)的主气,因此湿邪致病夏天居多。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之起,多由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处卑湿、汗出沾衣等因素所致;内湿之生,则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凝聚而成。外湿、内湿虽有分别,但其为病则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司,则内湿滋生;而脾虚失运,水湿不化,亦容易招致外湿侵袭。正如清代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提道:“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说明湿气为病,多为内外合邪。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兼呼吸内科主任范伏元介绍,湿邪的厉害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渗透,且从不孤军奋战,喜欢与其他邪气共同“作案”。比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寒湿;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称为暑湿,这些湿毒一旦侵入人体,容易侵犯多处脏腑而致病。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与湿邪有关。二是湿邪难以祛除,容易“东山再起”,用不对方法很难将其打败。以下是湿邪和其他邪气互结所导致的常见症状及相应的治疗办法——
  风湿宜辛温健脾 风湿侵犯肌表经络,可表现为头痛而重、关节疼痛、湿疹、水疱、泄泻清稀如水等。治疗上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平时宜经常按揉风府穴(位于项后枕部正中凹陷处)和风池穴(项后两根大筋外侧的凹陷处),每天早晚各按揉100次,以出现酸胀微热感为宜,长期坚持。   寒湿试试中药泡脚方 寒湿为患,常表现为全身关节痛、行动不便,遇热则缓、遇冷则剧,并伴随无汗、便溏、四肢浮肿等症状。若寒湿之邪在头部,以头痛、鼻塞为主;寒湿积于小腹,女性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有血块等;寒湿留滞于腰背部,会出现腰酸背痛、腰膝酸软等症。这类患者宜食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忌生冷。这里介绍一个有助祛除寒湿的中药泡脚方——老姜、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等具有散寒除湿功效的中药材各适量,加水煎煮20分钟;待药液晾至40℃左右时,倒入木桶,泡脚半个小时,深度以淹没脚踝为佳;泡脚的同时揉搓脚掌心的涌泉穴和腕背横纹中点处的阳池穴,祛寒湿效果更好。
  拔罐泻火除湿热 湿热多表现为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触摸疼痛加剧,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溏、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渴自汗等症。拔火罐是祛除湿热的好方法,安全又简便。平行脊柱左右旁开两横指的经络是膀胱经,其上的背腧穴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在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吸出去,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作用,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
  藿香正气液祛暑湿 藿香正气在方剂中被归类为“祛湿剂”,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等症,是许多家庭夏天常备的药物。解暑祛湿,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ml,每天2次;夏天食欲不振,服用藿香正气液搭配食疗,如赤小豆、薏苡仁、淮山药等的粥食,有助于消饱胀、促食欲;吹空调导致的头痛头晕等症,服用藿香正气液,可解表、化湿、散寒;吃生冷导致的腹泻、腹痛,口服藿香正气液可调理肠胃,缓解不适症状;夏天湿热导致的湿疹、痱子,可以在洗澡水中加入藿香正气液泡澡,严重者可同时外涂和口服藿香正气液祛湿。

祛湿 健脾,双管齐下效果好


  说到祛湿,健脾是一个绕不開的话题。清代医典《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脾就是人体这棵大树的土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主生血、统血;其二,是运化水谷之器,可化生水谷精微和水湿,并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其三,是升降之枢,可调节气机升发肃降。若脾功能失调,运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则会导致水湿内停。此外,所谓“气炎土薄”,当外界湿邪盛时,脾则会相对虚弱,人体也更易招惹湿邪。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脾胃病学家周福生则指出,脾虽然能运化水液,但本身是喜欢干燥而厌恶潮湿的。《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沉重、向下的湿邪留滞,最易阻碍脾的升清向上,从而造成脾虚。以抽水机为例,虽然抽水机能去除水湿,可是抽水机本身却是怕水的,如果池子里的水太多,甚至漫过了抽水机,抽水机更难以正常工作了。这时,除了依靠抽水机加大马力,还得疏浚出水孔,加速排水。可见,健脾、祛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管齐下,祛除体内湿邪才能更高效。
  长夏时节,大家可以适当多吃健脾利湿、药食两用的食材,比如薏苡仁、赤小豆、淮山、茯苓、芡实、莲子肉、白扁豆、黄芪、党参、陈皮,还有花椒、白豆蔻、砂仁、草果等可用于烹饪的香料。下面再推荐几款老少皆宜的健脾益气祛湿食疗方——
  薏米淮山粥:薏米100克,铁棍淮山(切片或切丁)50克,白米200克,加入适量水煮成粥即可。本粥鲜甜绵软,有润肺清热、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肢体无力等症。
  茯苓粥:茯苓60克,小米或白米200克,加入少许生姜丝同煮成粥。茯苓是极为常用的健脾利湿中药,其性平和,且有安神的功效。
  陈皮莲子羹:陈皮、湘莲各30克,薏米50克,多放水,同煮为羹,加入适量蜂蜜调至微甜即可。除了健脾利湿,此羹还有理气、消胀满、化痰的作用。
  黄芪炖鸡:黄芪30克,枸杞、陈皮各15克,鸡肉500克,加入适量盐、白胡椒、生姜,共炖煮至鸡肉酥软即成。该食疗方可升阳益气利湿,因加入了陈皮、白胡椒,补而不腻。

生活习惯良好,湿气无法近身


  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司国民指出,如果发现湿邪较重,就应该到医院就诊,看湿邪侵犯到什么程度,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果湿邪不是很重,还没达到导致疾病、影响人体状态的程度,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以下几个坏习惯最好避免:
  1.洗头后用毛巾捂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郭昕介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均汇聚于头。如果洗完头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湿邪。湿邪性黏腻,易伤阳气,会出现“因于湿,首如裹”的情况,因此,洗完头要尽量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2.晚上9点后洗澡。洗澡本身并不会导致体湿,但总是在晚上9点后洗澡,湿邪就很容易入侵。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天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晚9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冬,此时要把自己“藏”起来。晚9点又为亥时,是太阴之时,这个时候阳气伏于体内,体表缺少保护,是人体防御能力最弱的时候,此时洗澡,湿气容易进入体内,出现寒湿。
  3.过食生冷。夏季很多人会进食生冷食物来解暑,但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生冷寒凉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使水湿停滞胃肠,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4.猛吹空调。夏天汗出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散湿途径,而空调营造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当然,空调也不是绝对不能开,而是要适当用,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湿气较重时,最好开启除湿功能。但要注意,空调只能短期“兼职”除湿功能,长时间使用不仅费电,而且会损耗压缩机,缩短空调寿命。居住在南方多雨地区的人家,可以选购一台专业的除湿机。
  5.喝酒不节制。夏夜吃烧烤、喝啤酒,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惬意的事,但是酒能助湿邪,容易引起体内湿气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调。
  6.久坐不动。《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中医师丁曙建议,湿气重的人日常应多运动,促进湿气排出,跑步、骑自行车、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综合自《广州日报》《新闻晚报》《生命时报》等)
其他文献
随着全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铁路隧道工程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日益显著。隧道照明工程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期隧道内设备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预分支矿物绝缘电
目的对基层医院高血压病患者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对147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邱隘社区参保农民)相关资料进行登记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基层高血压患者不良行为较多,并且在
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公路在运营早期便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例如车辙、裂缝等。微表处是一种高效、方便、快捷、成本低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该文结合具体工程案
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建立会计诚信机制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型智能化建筑逐步增多。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节能设计,尤其是建筑物内的照明设备,可以通过外部动态光的变化情况来进行室内的光调节,进一步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双重发展,促使公路桥梁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在人们生活条件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也对公路桥梁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公路桥梁未定期进行养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水利工程也不断随之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的创新和发展,该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水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一类药物。临床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不少人对常见的抗凝药如华法
我的一位男性患者,才37岁,平时身体健康,但近两个月总是感到心前区不适、胸闷,在平卧或右侧卧位时症状尤其明显,而坐、立位时症状消失。经过检查,平卧位心电图示: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呈5:4窦房传导;右侧卧位心电图示: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呈7:6窦房传导,但在坐位、立位、左侧卧位时心电图大致正常。其他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卧位型心绞痛。  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时发生的心绞痛,多发生在平卧后的1~3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