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增祥词简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末民初的诗坛和词坛上,只要提到湖北的樊增祥,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樊增祥(1846—1931年),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又号天琴,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出身武官之家。幼聪慧颖悟,勤奋好学。少时即有文名。后游京师,出张之洞、李慈铭门下,得恩师指点门径,文名更盛。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累官至陕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后,避居沪上,不久寓居北京,曾任参议院参政。樊氏博学强识,擅诗、词、文;犹工诗,有诗作三万余首,其中次韵、叠韵之作颇多,以对仗用事为能,在诗坛享有盛名①。著述勤奋,著作达数十种,皆收入《樊山全集》②。
   樊增祥不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也是这个时期颇有影响的词人。其师李慈铭就认为:“今世词家,独吾与子珍、云门耳。”③这一评价自然有师弟自我标榜之嫌;事实上,在近代众多的词人中,他们师弟虽也是名家,但并不是那么杰出,是很难负其自誉的。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樊增祥收在《樊樊山诗集》(上、中、下)中的词,计有《东溪草堂词》二卷、《双红豆馆词赓》一卷、《弄珠词》一卷(见《樊山续集卷二十八·二家词赓(下)》)、《五十麝斋词赓》三卷、《樊山集外卷六(诗余)》一卷,共约780多首词。对一般的诗人或词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而对樊山来说,与其诗相比,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也正因如此,樊山的词名一直为其诗名所掩。事实上,樊山词的成就也无法与其诗的成就相比。其师张之洞就说过:樊山的文学创作,“诗第一,文次之,词又次之”④。
   樊樊山为词“始学苏(轼)、辛(弃疾)、龙洲(刘过),继乃专意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及清真(周邦彦)、白石(姜夔)”;“五十以后,不名一家,多师为师,取屈曲尽意而止”。其词主要创作于中、晚年。尤其是晚年,樊樊山才名富有,又以清遗老寓居京师,为“楚中三老”之一,与友朋文酒唱和极盛,且又“侘傺无聊,端忧多暇”⑤,遂填了不少词。其词多绮语,引来非议颇多,有损其格。但就其词的整体创作来说,尤其是他早、中期创作的词,由于个人的为官、为学、交友以及生活经历等原因,不少赠答题咏之作,却写得清娓动人,饶有情致。请看其《满庭芳》:
   明刊《薛涛集》,为乙庵题。
   万里桥边,枇杷花底,闭门销尽炉香。孤鸾一世,无福学鸳鸯。十一西川节度,谁能舍、女校书郎。门前井,碧桐一树,七十五年霜。
   琳琅,词半卷,元明枣本,佳语如簧。自微之吟玩,持付东阳。恨不红笺小字,桃花色,自写斜行。碑铭事,昌黎不用,还用段文昌。
   乙庵即沈曾植(1851—1922年)。曾植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巽斋,晚号寐叟,别署乙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郎中、安徽提学使,后署安徽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学识渊博,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这是樊山老人为好友沈曾植获藏的一部明刊本《薛涛集》而题赠的一首词。这本《薛涛集》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提到薛涛,学人们都熟悉,她是唐代著名歌妓,极富才艺,与刘采春、李治、鱼玄机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又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她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著名诗人都有唱和。词的上阕简述薛涛生平,慨叹她一生清苦,到75岁时凄凉死去。下阕则具体描写明刊本《薛涛集》,揭示题意,进一步赞美薛涛的多才多艺。全词述事有如白描,委婉曲折,分寸亦把握颇好。再看其《齐天乐》:
   己卯春初,寄子珍都门。
   雕轮试碾瀛洲路,萋萋又生芳草。锦树垂灯,冰河试艇,约略春回琼岛。花砖步早,看袖拂宫黄,御烟微袅。苑柳依依,认君犹是旧时貌。
   离人江上望极,倩青禽寄与,芳绪多少。解玉烟皋,传梅水驿,别是新来怀抱。风情渐老,自小别吴江,便疏歌笑。回首瑶京,碧天云缥缈。
   子珍即陶方琦(1845—1884年)。方琦字子缜,一作子珍,号湘湄,一号兰当,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湖北、湖南,号称得士。喜书画,工诗古文词。樊、陶二人都是李慈铭的高足。光绪二年是光绪登极恩科,樊、陶二人都参加了此科会试。结果,子珍鱼跃龙门,入翰林院学习;樊山则名落孙山。他们都住在李慈铭的官邸,朝夕相处,切磋唱和,成为挚友。第二年会试,樊山终于如愿以尝,高中进士,亦入翰林院学习。于是二人关系更为密切。散馆后,两人分开,虽天各一方,却常有信函往还。此词作于光绪五年(1879年)。词中述写两人之间的深厚交谊和分开后浓烈的思念之情,委婉曲折,自然真切,不愧词场老手。又如其《金缕曲》:
   为爱伯师题《秋江菱榜晚霞图》
   照影情波里,映秋汀、菱花一翦,晚霞明丽。镜里春人红裳薄,刚似芙蓉并蒂。有无限、夕阳诗思。蘸取明珠多少泪,染情天、一抹鲛绡紫。浑未隔,绛河水。
   潇湘旧爱牵芳芷,甚新来、凉苹罢采,玉珰双系。侧帽花间填词客,只办香吟粉醉。早料理、双鬟钗费。一舸霞川寻梦去,唤杨枝、作姊桃根妹。谁会得,五湖意。
   《秋江菱榜晚霞图》乃晚清学者、文学家李慈铭所绘制。李慈铭(1830—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改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别号孟学斋、花隐生、霞川花隐,晚号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湖林馆、白华绛跗阁等。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仕途不顺,入赀为户部郎中。生平学识渊博,通经史百家,尤长于史学、小学,工诗词、骈文,又善书画,名满朝野,被大学士周祖培、兵部尚书潘祖荫奉为上客。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目睹朝政日非,不避权要,大胆抨击时政,表现出忧国忧时之心。樊山应乃师之请,为《秋江菱榜晚霞图》题写了这首词。词中摹写越缦老人徜徉山水湖林之间的意趣与生活,细腻真切,文词清丽动人,甚得乃师欢心。
   其《长亭怨慢》也是为人称赞的此类词作:
   题张樵野廉使《琴台秋禊图》,即送之山左。    听江笛、烟中悽语,唤起汀洲,断鸿无数。渺渺晴川,暮帆摇曳、向前浦。月痕娟楚,刚照入、牙台去。除却酒樽时,只载得、焦琴玉麈。
   凝伫。把山公高致,写入淡烟轻素。黄骢去也,又相送、晚枫江路。蕙带结、满握愁红,柳枝怨、明湖秋雨。算剩有琴边,一叶残云无主。
   张樵野即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出身世宦之家,纳资为知县,累为朝中重臣荐举至道员,并累官至户部左侍郎。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曾两次走出国门,担任多国的出使大臣。戊戌变法期间,受命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支持康有为变法。政变后,被慈禧太后革职,遣戍新疆,后被杀。他既是晚清有名的外交家,又是颇负文誉的文学家。工诗文,善绘画,喜收藏,同樊增祥交谊甚密。这首词就是在张荫桓即将启程赴山东就任、樊增祥前往为之送行并见其所绘《琴台秋禊图》感兴而作。词的上阕写《琴台秋禊图》,重在表达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下阕写送行,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整首词写得委婉含蓄,情真意切;词中多处用典,却自然妥贴,了无痕迹。
   樊山早年所写的一些吟咏农村景色和个人感受的词,亦颇有特色。如其《虞美人》:
   余昔旅食潜江,往来于三湖四湖间者凡五六年,率常以夏令过此,则荷叶如云,朱华绮望,舟行其间,左右皆花枝萦带也。比以九月再至,风香露粉,零落俱尽,但见疏柳成行,湖水淨绿而已。抚舷怅然,遂有斯制。湖滨儿女有能歌者,固将受之云。
   年年来去明湖路,打浆依花步。女郎家住水香村,一路低荷软柳似青墩。
   今年重泛明湖曲,秋水莹寒玉。荷花浑不似当年,只有断桥垂柳尚依然。
   樊山早年曾在潜江、江陵等地书院教书多年。这一带都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每当夏天往来其间,只见堤岸上杨柳依依,草绿花红;湖中则荷叶一望无际,清香弥漫,鸥鹭飞翔;不少渔船穿行湖中撒网捕鱼,不时传来阵阵歌声。舟行其间,颇为惬意。但多年后的深秋再来此地,岸上只有疏柳在寒风中摇曳,湖中则是一望无边的绿波,荷叶花粉早已零落。前、后相较,不禁让人感慨无端。又如其《倦寻芳》:
   积雨初晴,春暄极美,独步至绿萝溪上,归赋此词。
   紫桐细乳,黄鸟轻飞,春丽如画。约略溪桥,总有倩红相亚。细柳腰身轻似燕,小桃颜色娇如马。更东来,问经过多少,曲台花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