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与吴法宪的恩怨始末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时期刘、吴二人关系融洽
  刘震与吴法宪是多年的战友,据说还交情不错。
  早在冀鲁豫支队时,刘震是一大队队长,吴法宪是支队政委。
  1946年,新四军三师各部先后进驻东北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副师长刘震和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组建第二纵队,刘震为司令员,吴法宪为政委。当时东总和西满军区的意见,都是要刘震当司令员兼任党委书记。但刘震考虑,按我军传统,政委兼任党委书记比较顺理成章;同时,二纵团以上的领导骨干大都是原鄂豫皖、陕北的老红军。刘震是来自鄂豫皖的,政委吴法宪是来自中央苏区的。因此,他建议由吴兼任党委书记,说:“这样有利于把各方面的干部都团结起来。”
  最后,东总和西满军区同意了他的意见。
  在二纵和39军时,刘震和吴法宪两人共事多年。
  刘震是一员猛将,打仗很有一套,在部队中威信非常高,但他对政委吴法宪很尊重。在纵队开干部会议时,他作报告后,总要征求政委意见,请他讲一讲。对于政委分管的政治工作,他也大力支持,因此在部下的眼中,司令员和政委,不论工作关系、同志感情都非常融洽。
  但是,这并不是说刘震和吴法宪就是一团和气的。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刘震和吴法宪还是“有斗争”的。
  1948年,二纵在黑土地上连续打了好几个大胜仗。钟伟率领的五师因战功突出,纪律有所松弛,一次他对军部要求上缴战利品———主要是武器装备,硬是拖着不上缴,要“留着自己用”。而吴法宪身为政委,对此却无原则迁就。刘震打仗对钟伟很放手,对此违反纪律的事却并不放纵,对此大为生气,对吴法宪严肃批评后,亲自出面处理此事,派参谋朱鸿去五师说:“你去传达军党委的意见:要么上缴战利品,要么就地免职!”这下钟伟不敢了,问题较顺利地解决了。
  随后,在新式整军运动中,刘震在纵队党委常委会上,首先对自己做了检查和自我批评。接着,他坦诚指出吴法宪原则性差,说:“对干部的错误,政委不是从政治上帮助,而是姑息迁就,采取讨好于人的做法。”结果,吴法宪在口头上作了检讨,表示要改正。在随后召开的纵队党委扩大会议上,党委书记吴法宪作报告,批评了抗拒上缴战利品的钟伟,也作了自我批评。
  这场风波并没影响司令员和政委的关系,相反,此后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
  吴法宪成为林彪心腹后与刘震反目
  全国解放后,他们一起来到了空军,吴法宪为空军政委,刘震为副司令员。孰不知此时吴法宪已成为了野心家林彪的手下大将,两人关系开始恶化。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黄克诚因为彭德怀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打倒,在“反右倾斗争”中,吴法宪秉承林彪的意志,以刘震在新四军三师时是黄克诚的部下为名,以“彭黄死党”的罪名,说他是“贯彻彭黄打烂仗的思想”。此后,刘震虽是空军副司令员,却长期排挤在空军党委之外。
  1966年6月,吴法宪主持召开了空军党委三届十一次全会。会上,刘震和副司令员成钧等揭批吴法宪的错误,吴法宪立即以他们“在空军搞罢官夺权”的罪名以空军党委的名义上报。
  9月12日,经国防部长林彪批准,吴法宪令刘震、成钧停职反省。
  1967年1月13日,江青根据林彪的意图,召集空军直属机关和空军院校万人大会,公开点名指使揪斗刘震和成钧。9月21日,吴法宪把持的空军党委常委会对刘震“罢官夺权”设立专案组,于是,批斗成了刘震的家常便饭。批斗后回到家时,刘震常常是鼻青脸肿,浑身泥巴。在一次批斗中,他两根肋骨被打断,并造成终身残疾。10月,刘震被押送河北嵩城航校监督劳动。
  周恩来出面帮刘震恢复工作
  1971年“9·13”事件后,吴法宪作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要分子被逮捕,周恩来总理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干部政策。1972年4月,周恩来陪同斯里兰卡总理西里玛沃到大连参观访问,他在大连棒锤岛一号楼会议室接见旅大市委常委和驻军领导。陪同接见的有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等人。周恩来按着名单一个个询问情况,当问到空三军副政委彤剑时,他问道:“你了解不了解刘震同志?”
  彤剑回答说:“我在下边工作,不大了解。”
  这时,陈锡联指着杜博说:“问杜博,他是39军的,刘震的老部下。”
  杜博立即站了起来,周恩来望着杜博说:“你谈谈刘震同志怎么样?”
  杜博立即回答:“刘震司令能打仗,作战勇敢,指挥好,从东北解放战争到入关、渡江,解放广西,一直指挥39军作战。他每次战斗都深入到第一线营、团,甚至到一线连去了解敌情、地形;经常听取下级意见,关心下级;在军里威信很高,给下级做了表率,我们向他学习了很多东西……”
  周恩来又问杜博:“你那时干什么工作?”
  杜博说:“当炮兵营长。”
  周恩来听罢,说:“刘震是个战将,中央要重新审理刘震同志的问题。”
  接着,他问杜博了解不了解成钧,杜博回答不了解。陈锡联说:“我了解成钧,也是个战将,他给我当过纵队副司令。林彪不用这两位能打仗的人,叫吴法宪当空军司令,当然人们不服气嘛!”周恩来在棒锤岛一番谈话后,刘震于6月回京治病,并随后出席了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人民日报》公布此消息后,39军上下奔走相告。不久,刘震恢复工作,到沈阳军区任副司令。
  刘震以豁达胸怀包容“罪臣”吴法宪
  1979年,刘震“罢官夺权”罪名得到平反,而吴法宪被判了重刑。此时,有人以为刘震会“狠狠反击”,然而,他却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豁达胸怀。
  1981年秋,他的老部下王佐邦在鞍山汤岗子疗养,正巧刘震也在那里。一天傍晚两人散步时,王佐邦说:“老首长,30年前,华南分局书记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陶铸对39军有一次评价,不知您知道不知道?”
  刘震表示不知道。他说:“1951年冬,陶铸赴粤东视察,我随从也去了。在旅途中,陶铸说:论战功,数39军大,但它的名声却没有另一个部队高。什么原因?主要是部队纪律不好。”
  刘震听了后,说:“陶铸同志的批评非常中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纪律不好?主要是因为部队骄傲,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这个军长没有带好头。”
  让老部下王佐邦奇怪的是,他只字未提政委吴法宪的责任以及1948年夏他们那场斗争。
  此时,正值平反冤假错案期间,个别在二纵受了处分的老部下找上门来,说自己是受了吴法宪的迫害,说吴是老反革命,是草包政委。刘震听了后,严肃地说:“吴法宪反革命是后来的事,在二纵当政委时是革命的;也不能说他是草包政委,草包怎么能保证部队打胜仗!说党任命一个草包当政委,这不是给党脸上摸黑嘛!”
  刘震不以个人恩怨论是非的凛然正气,并且还为吴法宪说了公道话,深深感动了听者。
  (摘自《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陈冠任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他文献
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后,有一次吃罢饭,任弼时带着全家人外出散步,身边只有郭仁和邵长和两个卫士,郭仁身上还背着一支猎枪。他们在经过毛泽东住的院门口时,被警卫班长武象廷看见了,于是,他就跟着他们一块出去了。  大家来到东柏坡村东南面的杨树林里。  任弼时和全家人在树林里又说又笑,正谈得快活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喜鹊。任弼时打趣地说:“咱们把它请下来吧。”说着,他顺手从卫士郭仁的手里接过猎枪举起来
期刊
乡下教员的信  4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  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向毛泽东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李庆霖在长
期刊
彭德怀元帅生前不喜照相,一生留下的照片不多,但有一幅特别经典。那是他指挥百团大战时,身先士卒,在距敌只有500米的交通壕里,双手举着望远镜瞭望敌情,神清气定,巍然如山。我(即本文作者)每每翻阅有关彭总的书籍、资料时,总能遇到这幅照片。但是,当我在天地之间,在群山峻岭中又发现这幅杰作时,一时更惊得目瞪口呆。  去年秋,我有事去山西,办完正事,想了却一个心愿,就到左权县参观八路军总部旧址。抗战八年,八
期刊
自开国大典之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一直没有“专业升旗手”。升降国旗的任务一直由北京供电局负责。头两年,供电局工人陈鸿年承担了这个工作;自1951年之后的26年间,就是青年电工胡其俊负责为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了。  1951年9月30日晚上,胡其俊突然接到通知,从第二天起将由他负责升旗,这让当时只有21岁的胡其俊非常兴奋。当晚他下了夜班,已经是3点多了,他干脆就不回家了,睡在天安门管理处。  胡其
期刊
毛泽东说“吴德有德”  吴德1913年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丰润县地处冀东,距冀东重要城市唐山不远。他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1945年后任冀东区委书记兼唐山市委书记。  1946年后,吴德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他的家乡冀东,历任中共冀热辽分局组织部长,冀东区党委书记,冀东军区政治委员兼唐山市委书记。在此期间,冀东向东北地区输送干部和军队,为我军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和活
期刊
李银桥不愿意给毛泽东当卫士  李银桥是武当派的俗家弟子,擅长太极拳和太极剑。他11岁参军,1947年被调到周恩来身边当卫士。不久,部队便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  1947年8月19号,叶子龙和汪东兴找李银桥谈话。那时,中央纵队叫三支队,叶子龙任参谋长,汪东兴任副参谋长。“给你的工作变动一下,调你到主席身边去当卫士。”叶子龙讲话干脆实际,“因为你过去一直干这工作,有经验。”  “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
期刊
与康生之间的矛盾  王世英,原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山西省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他1924年参加革命,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可是生前并没有获得很高的军职和官职。然而,王世英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厅第一排,与朱德、彭德怀同列。人们称他“党内海瑞”,很多研究党史的人,更是对他的经历充满好奇。  王世英1905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按党
期刊
团干中的“非典型”  2015年2月,“70后”孙爱军晋升菏泽市委书记,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委书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份,在全国332个地级行政区中,有23个“70后”党政一把手,占总数的7%,分布于16个省份。据梳理,这23人中团干有14个,机关内逐级晋升者有4人,由国企“一把手”转任的有3人,另有中办秘书局出身的2人。  2011年,39岁的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孙爱军转任菏
期刊
革命年代彼此信任、亲密合作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不仅获得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尊敬。特别是他们之间彼此信任、长期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关心的革命情谊,更是有口皆碑。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在他所著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这样比喻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要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共
期刊
国民党为什么选择台湾作为其栖息地?史学家杨天石曾从蒋介石和台湾的因缘、台湾的战略地位诸角度加以论述,可惜没有一字提及作为首倡者的蒋介石幕僚张其昀。其实,张其昀与国民党迁台方案和行动有着莫大的关联。  张其昀其人  张其昀字晓峰,是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系蒋介石的同乡(浙江宁波人)。张其昀1900年出生,进入蒋介石幕府之前,他是一位纯粹的学人,曾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南京中央大学任职、任教10年之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