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状
(一)基础建设及乡镇工业污染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大部分农村地区改良或修建了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废旧建筑材料等垃圾污染迅速加剧。此外,大量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兴建,乡镇工业、企业迅速发展,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持续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二)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
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不经过处理就沿排水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水体,使大量有机质和N、P等流入湖泊,使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构成威胁。生活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等废弃物随意丢弃,致使臭气弥漫,蚊蝇滋生,环境卫生差。
(三)种植业污染危害严重
化肥污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平均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警戒线,其中,大量的氮经农田径流带入水体,导致水体水质变劣。过量的氮肥会对土壤、水、空气及生物造成立体污染,危及人类健康。
农药污染。我国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量大约为2.25公斤,其中高毒农药占70%左右,农药使用量是欧盟国家的3倍,农药使用过程中大约80%转移到土壤和水源中去,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毒借助食物链损害人类健康。
农膜污染。根据农业部数据,2005年全国使用农膜的耕地面积已突破亿亩,废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农田中的残膜聚集在地表面和土壤耕层,使土壤通透性变差,阻碍土壤养分、水分和空气运行。妨碍作物养分吸收、影响作物产量。此外,地膜中的有害物质分解也会降低农产品品质。
(四)养殖污染日益凸显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中国畜禽粪便年产量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小规模的家庭饲养畜禽乱跑、粪土乱堆现象严重,畜禽排泄物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在引起空气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水源污染。
(五)城市污染转移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一些技术力量和经济能力薄弱、对工业“三废”处理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使农村成为了城市“三废”和生活垃圾转移的“后花园”。大大加剧了农村土地、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也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一)没有处理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未深入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以任意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破坏人类生态条件为代价,没有处理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致使农业环境污染的根源得不到解决。至今农民大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多复种、低效益为主。环境保护也只注重末端治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环保体系。除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比如畜牧业等领域,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少,环境保护未深入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二)农民环保知识匮乏,环境保护能力低下
受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加之自身文化层次水平的限制,农民在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及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权益的认知程度上与城市人口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往往只图眼前利益,意识不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此外,城市大量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来源于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然而污染治理却向农村转嫁,环境不公平现象时时存在,农民维权意识淡薄。农民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农民不按科学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大量浪费农用化学品的同时,也污染了土壤和水质,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
(三)农村环境立法不健全、环保体制落后,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保服务体系薄弱
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不健全,一些重要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使得某些环境执法活动无法可依。对已颁布的法律、法规由于针对性和具体性不够,可操作性差,难落实,环保法规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着滞后性;环保体制还不完善,对环保事业决策迟缓、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乡镇环保机构匮乏,管理链条无法向农村延伸,很难真正履行环保职能。全国农村环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基本空缺。
三、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在与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减量化农业为主,节约资源,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其他农用资料的单位施用量,提高施用效率,节约土地、水及其他要素及能源资源,重点抓好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和再加工,加强废物再生利用。过去我们采用末端治理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要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之中、生产之后各个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除种植业外,还要抓林业、渔业、牧业等其他系统的环境保护,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自觉掌握环保技术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推广农村环保知识和技能,使农民逐渐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通过试点示范,借鉴农村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激发广大农民自觉掌握环保型、节约型技术,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和节能降耗的农业清洁技术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三)扩大投入,优化乡镇产业结构,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结构障碍
采取各种方式禁止城市污染比较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严禁落后设备和工艺技术向农村的转移,选择与环境保护与经济状况发展相统一的生产结构、产业机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积极引进环保技术,推动乡镇工业向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推进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
(四)健全农村环保法制,完善农村环保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环保体系,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统筹城乡的环保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重视对农村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环保专项管理制度,完善法律责任制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郑彩云,1980年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王小慈,1981年生,河北任丘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龙和,1982年生,湖南衡阳人,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
(一)基础建设及乡镇工业污染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大部分农村地区改良或修建了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废旧建筑材料等垃圾污染迅速加剧。此外,大量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兴建,乡镇工业、企业迅速发展,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持续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二)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
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不经过处理就沿排水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水体,使大量有机质和N、P等流入湖泊,使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对饮用水水质安全构成威胁。生活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等废弃物随意丢弃,致使臭气弥漫,蚊蝇滋生,环境卫生差。
(三)种植业污染危害严重
化肥污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平均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警戒线,其中,大量的氮经农田径流带入水体,导致水体水质变劣。过量的氮肥会对土壤、水、空气及生物造成立体污染,危及人类健康。
农药污染。我国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量大约为2.25公斤,其中高毒农药占70%左右,农药使用量是欧盟国家的3倍,农药使用过程中大约80%转移到土壤和水源中去,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毒借助食物链损害人类健康。
农膜污染。根据农业部数据,2005年全国使用农膜的耕地面积已突破亿亩,废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农田中的残膜聚集在地表面和土壤耕层,使土壤通透性变差,阻碍土壤养分、水分和空气运行。妨碍作物养分吸收、影响作物产量。此外,地膜中的有害物质分解也会降低农产品品质。
(四)养殖污染日益凸显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中国畜禽粪便年产量为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小规模的家庭饲养畜禽乱跑、粪土乱堆现象严重,畜禽排泄物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在引起空气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水源污染。
(五)城市污染转移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一些技术力量和经济能力薄弱、对工业“三废”处理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使农村成为了城市“三废”和生活垃圾转移的“后花园”。大大加剧了农村土地、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也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一)没有处理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未深入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农村生产生活模式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以任意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破坏人类生态条件为代价,没有处理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致使农业环境污染的根源得不到解决。至今农民大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多复种、低效益为主。环境保护也只注重末端治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环保体系。除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比如畜牧业等领域,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少,环境保护未深入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二)农民环保知识匮乏,环境保护能力低下
受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加之自身文化层次水平的限制,农民在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及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权益的认知程度上与城市人口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往往只图眼前利益,意识不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此外,城市大量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来源于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然而污染治理却向农村转嫁,环境不公平现象时时存在,农民维权意识淡薄。农民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因素,农民不按科学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大量浪费农用化学品的同时,也污染了土壤和水质,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
(三)农村环境立法不健全、环保体制落后,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保服务体系薄弱
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不健全,一些重要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使得某些环境执法活动无法可依。对已颁布的法律、法规由于针对性和具体性不够,可操作性差,难落实,环保法规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着滞后性;环保体制还不完善,对环保事业决策迟缓、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乡镇环保机构匮乏,管理链条无法向农村延伸,很难真正履行环保职能。全国农村环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基本空缺。
三、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在与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减量化农业为主,节约资源,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其他农用资料的单位施用量,提高施用效率,节约土地、水及其他要素及能源资源,重点抓好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和再加工,加强废物再生利用。过去我们采用末端治理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要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之中、生产之后各个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除种植业外,还要抓林业、渔业、牧业等其他系统的环境保护,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自觉掌握环保技术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推广农村环保知识和技能,使农民逐渐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通过试点示范,借鉴农村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激发广大农民自觉掌握环保型、节约型技术,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和节能降耗的农业清洁技术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三)扩大投入,优化乡镇产业结构,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结构障碍
采取各种方式禁止城市污染比较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严禁落后设备和工艺技术向农村的转移,选择与环境保护与经济状况发展相统一的生产结构、产业机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积极引进环保技术,推动乡镇工业向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推进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
(四)健全农村环保法制,完善农村环保体制,加强环保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环保体系,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统筹城乡的环保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重视对农村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环保专项管理制度,完善法律责任制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郑彩云,1980年生,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分析。王小慈,1981年生,河北任丘人,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助教。龙和,1982年生,湖南衡阳人,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