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到行为——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一个解释问题

来源 :人民检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术语与日常术语不同,不能将日常用语直接等同于刑法术语所表达的规范术语。不仅如此,同样的文字用语,因为法律目的和语境不同,在不同的法律乃至于同一部法律当中必须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从而成为包含着不同意义的法规范概念。犯罪主体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构成要件,刑事司法应当实现从"身份"到行为的观念转变。因此,应当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对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规定之中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解释为"建设者、设计者、施工者、工程监理者",据此,行为人的身份是单位还是个人,不影响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成立。
其他文献
采用形态学标记的方法,对来源于内蒙古7个不同生态区的49份扁蓿豆野生材料进行了花性状变异分析。对花萼长、花萼直径等12个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扁
文章介绍一种新近开发的连接器接触件回熔镀锡铜合金片。这种接触件在高温下具有较低的插合力和高性能。从回熔Ni P Sn镀层测试来看 ,在经过 1 6h、1 5 5℃老化试验后 ,其可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与大众化对高校教师的角色、功能和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师德建设基本停留在教师的自觉自律上,依靠传统师德的惯性作用支撑着教育和教学行为
财产犯罪保护法益的确定,涉及刑法的保护法益机能和维持社会秩序机能之间如何进行平衡的问题。在确定财产犯罪保护法益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刑法和民法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要
将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解释为八种犯罪行为,符合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首先我国刑法先有犯罪行为后有司法罪名,其次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规范角度,也是合
信息技术在新时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入也越来越深,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本文首先简单对人
人作为私法之主体,在法的实现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注人的发展、保障私人利益与权利,是民法的现代化的重要议题。现在应开始步入"现有法的研究路径",才有可能消除我国民
会议
当前,在"能动司法"背景下,民事政策的司法适用成为法院审判的重要考量因素。尝试提出民事政策的"双重控制的法律漏洞填补方法",以该方法框架为线索、以公报案例为素材,在检讨
会议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96岁,体重40.5 kg,因反复咳血丝痰1月,气喘1周,于2015年4月21日入院。入院诊断:咯血原因待查-支气管扩张症?肿瘤?肺部真菌感染?入院后给予头孢地嗪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