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l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意识有时称为“世界意识”。有时称为“全球意识”,其内涵是一致的,都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而构造一种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意识。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教育主题,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意识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意识,一种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但这种客观要求能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如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显得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教育等。公共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作用,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的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际意识的理论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
  
  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大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统一体的原理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世界是多样性”的国际政治判断的哲学依据。教学中,我们要指出霸权主义者、强权政治家企图借全球化所导致人类共同性增多的现实推销它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并企图消灭弱小的民族以及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的民族和国家的阴谋,并求证了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我们还要借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爱国之情。通过讲授系统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系统又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的原理,论证“民族国家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来发展自己”的理性。说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更是一个彼此密不可分、联为一体的世界,世界之中有民族和国家,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总揽古今,总揽世界全局,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通过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论的讲授,论证“区域性”、“全球性”国际组织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充分发挥这些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必要性。通过讲授系统内在要素之间是一种相干性关系,以及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论证国际关系民主化、对外开放,宽容美德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论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将导致政治、文化的世界性普遍联系,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推进。从而使大学生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有关原理论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及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说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将被卷入其中,并进一步说明任何企图阻止全球化的梦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只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以解决。引导大学生自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这是国际关系平等意识建立的重要前提。
  
  二、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国际意识”
  
  第一,介绍中国共产党从国际局势着眼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业绩。如: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决定北上抗日,坚信法西斯主义必然灭亡,并争取“苏聯”、“美国”等国家及国际友人的援助。邓小平同志在世界上第一个断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以此为根据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等。江泽民同志关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的论断并以此为根据制定了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方针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江泽民同志还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拓宽视野,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等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用世界眼光看问题,自觉地把我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我国发展稳定的全局,科学地回答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难以把握时代脉搏。
  第二,着重介绍中共制定这些方针时,党内及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同声音以及它们的着眼点和理由,然后阐述正确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比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应如何去抓主流,抓本质,准确断定国际局势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判断力及宽广的国际视野。
  第三,介绍这些正确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曲折发展过程,展现国际局势本身的复杂性,从而说明那些错误观点的片面性。
  第四,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引导学生从世界和中国全局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如:当今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要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激励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需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引导大学生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介绍国际局势,培养大学生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
  
  第一,运用对比的方法力争简要而实事求是地把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力求真实、准确是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使学生认清当代的国际局势的本质。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科学地预测国际局势的走向。凡事预则立,分析国际局势的走向实质上是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分析国际局势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怎样机遇和挑战,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第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与曲折;正确对待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困难与调整;正确对待转型国家。在引导中,要十分重视在国际历史的纵向横向的视野中、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通过贬低或否定其他民族、国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来抬高本民族、本国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放 弃传统的“中国中心”这个错误观念,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促使他们投身建设“世界中心”的实践中去。
  
  四、利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自身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第一,引导大学生立足于国际背景寻找成才的突破口,提高他们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自觉意识。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就业不仅与个人智力、情感机遇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国际的形势密切相关。今天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等都将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人才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人才的国际化要求,必须要具有全球眼光,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开创性。教师应引导这些胸怀远大理想的大学生从中寻找机遇,成为国际型人才,实现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
  第二,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应对全球化。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艰巨。在授课时我们应根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扩展爱国主义的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立足现实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确立一些新的主题。使爱国主义能真正落到实处: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使大学生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要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和自强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反对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安全;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的角度分析、激發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第三,引导学生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和树立法律国际化意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开放,中国也越来越加速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开放、创新、融合等现代社会意识,如WTO制订的多边协议和规则不仅要求我国在经济层面融入世界,更要求我们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来办事,不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思想文化,都有一个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问题,国际意识与规则意识将在全社会成为共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世界范围内各国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活动日趋加强,特别是知识经济,使技术日益复杂精密,各国政府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日益重视法律制度建设,为长期、稳定、高效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应树立法律国际化意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树立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应当说,这也是国际意识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其他文献
近些年,社会对畜牧肉食品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畜牧生产面临的压力也是不容小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越来越严重。为了减轻畜牧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程度,将清洁生产理念应
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是一项综合组装配套技术,该项目是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以研究推广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为主体技术,合理
企业文化与顾客价值的内涵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彼得斯·沃特曼认为,"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也就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这种目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结束了人类几千年繁重的体力劳动,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种粮田”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为确保农产品的持续稳定增长和
以辽北地区近年推广应用的15个水稻新品种为试材进行高产、稳产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富禾77、铁粳11和铁粳7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28.1、619.8和612.8kg/亩,比对照辽星1分别增产8.5%、
农业机械作为服务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实现转移,农业生产对农机的依赖程度更
不同种植密度和穗肥对玉米新品种恩单803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穗肥用量为300kg/hm2是恩单803达到高产的种植密度和穗肥用量,本试验结果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