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38例临床分析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规范手术方式,探讨综合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男10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7岁(28~75岁),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8例,局部扩大切除术10例.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18.5%、5.7%,1、3、5年总生存率分别85.8%、24.1%、6.4%.肿瘤厚度≥1.51 mm、肿瘤直径≥3 cm与淋巴结转移相关(x2值分别为13.093、4.449;P值分别为0.011、0.020),且肿瘤厚度亦与远处转移相关(x2=11.965,P=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治疗与无病生存相关(x2=7.441,P=0.006);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总生存相关(x2值分别为16.741、16.474、16.775;P值分别为0.002、0.000、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治疗为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 1.420~17.621,P=0.012);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0.250~0.949,P=0.035;95% CI 1.033~2.573,P=0.036).结论 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重视免疫治疗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是提高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高表达,阳性率为76.92%(20/26);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MUC1为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阳性率为27.57%(8/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5,P< 0.01).功能性垂体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骨桥蛋白(OPN)联合动态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AFP、TSGF、GP73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OPN水平,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AFP、TSGF、
目的 分析罕见病例卵巢囊性畸胎瘤(MCT)并T细胞源性淋巴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现状.方法 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MCT并T细胞源性淋巴瘤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女,63岁.左侧卵巢肿瘤12 cm×12 cm×8 cm,多房,多为实性灰白色,囊内有脂质、毛发.镜下见囊壁有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散分布,细胞体积小,胞质少,核深染;另见鳞状上皮、毛囊、皮脂腺和软骨;鳞
目的 探讨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综合治疗模式.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不同部位的食管癌1162例采用序贯的腹、胸、颈三切口的手术径路行食管肿瘤切除,应用术前影像、超声定位下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颈部淋巴结抽样活组织快速病理检查三步筛选方法行选择性一期三野淋巴结清扫,一期规范胸腹二野清扫和二期第三野颈部淋巴结清扫.同时,术后积极实施综合治疗.观察总的临床
目的 分析乳腺癌TCR BV、BJ亚家族限制性取用及序列分析.方法 选取乳腺癌转移淋巴结,提取RNA后反转录,多重PCR扩增TCR β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利用网上TCR资源分析序列.结果 2例患者共获得5个TCR β链全长序列.BV亚家族分别限制性取用BV 2、BV 14、BV29S1,BJ亚家族分别限制性取用BJ1S1、BJ2S2、BJ2S3、BJ2S5.序列分析增生T细胞克隆CDR3
光声流式细胞技术(PAFC)是在整合了高重复率激光技术、信号快速获取技术、超声聚焦转换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体内细胞检测技术.其原理为采用低功率、高重复率的激光在特定波长下进行照射,检测目标物接受特定波长的激光激发后产生快速激光能量的弛豫,发射出声波信号被接收.PAFC具有高效、无创、实时的特点,使实时动态监测循环或淋巴系统中肿瘤细胞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是一种极具前景的临床肿瘤研究工具.文章
目的 探讨肝激酶B1(LKB1)和p5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胃癌组织、20例胃正常组织中LKB1和p53的表达.结果 LKB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9%(24/115),低于正常胃组织中的95.0%(19/20)(P< 0.01);p5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2 %(52/115),高于正常胃组织中的5.00%(1/20)(P<0.05)
目的 讨论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完成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189.5±2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4 ± 9.4)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38.9±8.6)h,住院平均时间为(12.7±2.5)d,淋巴结检出平均数目为(13.5±4.1)枚,肿瘤平均直径2.7(0.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子宫颈正常志愿者13名,子宫颈癌患者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5.75岁.32例子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化疗后1~3个月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取b值分别为(0,300)s/mm2及(0,600)s/mm2.在轴位DWI图上分别测量正常子宫颈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子宫颈癌患者子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阳性子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状瘤病毒L1(HPVL1)及人端粒酶RNA(hTERC)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子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有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的HR-HPV阳性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标本300例,其中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结果为正常及慢性炎症46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 95例、CINⅡ58例、CINⅢ64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37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