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的角度对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对策,即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On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Decline of
the Physique of Teenage Student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LI Guang1, LI Jue-min2, SUN Wen-ping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physique of teenage students in the recent 20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family and the socie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physique, namely, carefully carrying out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put health first",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them in doing physical exercise, developing a good habit of exercising, and mastering sports skill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 students.
【Keywords】 constant decline, falling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昌盛。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中,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城市学生的肥胖率持续升高,近四分之一的男生是“胖墩”;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大学生再各高出10个百分点;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虽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滑。〔1〕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看似影响的是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整体的安危、社会发展。为了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发展,我们应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因素分析
1?郾1社会因素
1?郾1?郾1现代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渐渐显现出来。如出行由原来的步行和骑自行车被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代替,上下楼则有乘坐电梯;青少年喜爱的捉迷藏、跳皮筋、嬉戏追逐等传统游戏夜被电脑、电视和网络游戏等取代。这种“以车代步”、“由动到静”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青少年日常运动量、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青少年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1?郾1?郾2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积累,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虽已基本完善,但落实不到位,有法不依、违法轻处、不疼不痒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使得各项体育政策、法规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体育法规未能解决好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考察学校工作时具有一票否决权,一旦出了问题领导就可能丢乌纱帽,任课教师也会后患无穷,因此,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安全培训和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措施,明确安全责任;要确保体育设施和器材的配备质量,并定期对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以防患于未然;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与公安、卫生、保险、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为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通过对体育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郾1?郾3督导检查走马观花
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督导检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检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步骤。地方政府、新闻媒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配合和支持,并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保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实施,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制度,成立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或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进行评估检查,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体育部门要把增强人民体质的群众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社区建一些必要的体育设施。总之,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在工作中要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强督察,狠抓落实,把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能与运动素质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1?郾2学校因素
1?郾2?郾1 体育教师数量少,业务不精
体育师资是保障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目前,就总体而言,体育师资较为短缺,特别是农村体育师资配备更弱,中小学体育师资结构城乡差距显著,再加上体育教师待遇较低、不受重视,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另外,一些教师业务不精、学术水平不高、职称偏低,胜任不了体育教学工作,也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如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一些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形式单一、教法枯燥,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即使参加活动也是处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被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学习和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完全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2〕因此,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1?郾2?郾2体育设施缺乏保障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为6?郾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郾02平方米,这与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场地的状况无法相比,而且现有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如果从公众享受免费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按以开展群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非标准体育场地计算,每万人拥有场地个数仅为2?郾3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则仅有0?郾16平方米。〔3〕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每年人均体育经费仅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东部某经济发达省份的北部5市的初中,98?郾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体育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有17?郾7%。〔4〕许多农村学校操场上老师的菜地到处可见,最常见是一片凸凹不平空地上矗立着一副或两副锈迹斑驳的篮球架,操场边象征性地摆着几幅单双杠。有些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在街道上、马路上上体育课。缺乏体育锻炼必备的物质保障,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又一个因素。
1?郾2?郾3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
2005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上学期间,平均每天早晨的起床时间是六点多,早上到校的时间平均在七点,下午离校时间平均六点半,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十点半。中学生平均一天在校时间(含午休)为十一个半小时,高三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时间则更长,放学后在家的学习时间中学生平均为将近两小时,63%的学生放学后不参加体育活动,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在小学生群体调查中,超过60%的小学生到校时间是早上七点半,接近60%的小学生下午离校时间是五点,平均在校时间(含午休)为九个半小时,放学后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为两小时,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八个半小时〔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高。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对城市600名中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就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达427人,占被调查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小学生没有升学任务,本应该有较多锻炼时间,但也被陈旧的教育方式给挤掉了。初中、高中由于有升学压力,更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一些学校原本有早操、课间操和下午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就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被不声不响地取消了。因此,青少年缺乏时间锻炼,精神萎靡、体质持续下降就在所难免了。
1?郾3家庭因素
1?郾3?郾1关注饮食、轻视锻炼
近1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解决。就全国范围而言,儿童营养不良相对集中在西部,不过,就是在北京,6-18岁的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的孩子也占到6%至7%,其原因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模特儿身材而过度节食等。与营养不良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营养过剩及肥胖。〔7〕家长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认为三高食品摄入越多,越有营养,越有利生长发育,所以,很多学生饮食没有节制,营养过剩,而学生自身又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懒于运动,导致体质虚、营养剩的“小胖墩”大量出现。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至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高,其中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郾25%和11?郾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郾4%和2?郾7%。〔7〕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营养状况存在两种现象:一部分超重或肥胖,另一部分则为营养不良或低体重,这也是导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不仅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
1?郾3?郾2重智能、轻体能
众所周知,健康的体魄是学习文化知识、建设国家的保证,健康的体魄使人充满活力,精神饱满,健康的体魄能使人轻松、自信、潇洒、更有魅力。目前,我国许多家庭对青少年智能的经济投入远远大于体能,忽视了或更准确地说是弱化了对学生健康的投资。
1?郾3?郾3 过分溺爱、缺乏锻炼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个个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和吃穿。经济上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生活中也几乎包办一切,使孩子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一些学校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危险性的体育教学项目,“跳箱”、“跳高”、 “跳山羊”、“跳马”、“单双杠”、“爬竿”、“荡秋千”等项目几乎在所有中学体育课上销声匿迹,学生对体育课也没有多大兴趣,往往消极应付,最终导致体质下降。〔8〕
2控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应对措施
2?郾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比赛、踢毽球比赛等,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大型体育表演活动,如长拳、太极拳等,教育部门决不能以场地、器材、设施、时间为借口而放弃体育运动。体育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能够培养团结、合作、友爱的精神,还能对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比赛,学校体育就失去了活力和希望,没有比赛就唤不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所以应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
2?郾2以体育加试为导向,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中招体育加试已经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练习体育考试项目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旦条件成熟,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门也要尝试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使体育成绩成为全面评价生质量、选拔人才的需要,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提高学校、学生、家长对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
2?郾3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观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体育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教育,当学生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掌握丰富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要做到以人为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采取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挖掘学生自身潜力,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逐步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与体育为伴,终身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郭扶庚.让全国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N〕.光明日报,2007-04-26(1).
〔2〕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14(5):125-128.
〔3〕 肖林鹏. 我国群众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
〔4〕 林顺治,陈空清. 社会学视野下的我国“阳光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2010,18(1):5-9.
〔5〕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报告〔R〕.国家统计局,2005.
〔6〕 何海江.一个城市的中小学生上网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11-13(8).
〔7〕 紫葳.关注学生体质与健康之二:不能承受之“重”该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06-09-27(1).
〔8〕 张永军.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探析〔J〕.体育科学,2006,(6):51-54.
〔9〕 张旭光,周济等.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N〕.中国体育报,2006-12-25(001).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On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Decline of
the Physique of Teenage Student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LI Guang1, LI Jue-min2, SUN Wen-ping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2.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physique of teenage students in the recent 20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family and the socie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physique, namely, carefully carrying out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put health first",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them in doing physical exercise, developing a good habit of exercising, and mastering sports skill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 students.
【Keywords】 constant decline, falling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昌盛。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中,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城市学生的肥胖率持续升高,近四分之一的男生是“胖墩”;学生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大学生再各高出10个百分点;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虽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滑。〔1〕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看似影响的是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整体的安危、社会发展。为了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发展,我们应把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因素分析
1?郾1社会因素
1?郾1?郾1现代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渐渐显现出来。如出行由原来的步行和骑自行车被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代替,上下楼则有乘坐电梯;青少年喜爱的捉迷藏、跳皮筋、嬉戏追逐等传统游戏夜被电脑、电视和网络游戏等取代。这种“以车代步”、“由动到静”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青少年日常运动量、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青少年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1?郾1?郾2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经过多年的积累,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虽已基本完善,但落实不到位,有法不依、违法轻处、不疼不痒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使得各项体育政策、法规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体育法规未能解决好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考察学校工作时具有一票否决权,一旦出了问题领导就可能丢乌纱帽,任课教师也会后患无穷,因此,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安全培训和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设施、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措施,明确安全责任;要确保体育设施和器材的配备质量,并定期对体育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维护,以防患于未然;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与公安、卫生、保险、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为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通过对体育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郾1?郾3督导检查走马观花
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督导检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检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步骤。地方政府、新闻媒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配合和支持,并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要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保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实施,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监督制度,成立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或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进行评估检查,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体育部门要把增强人民体质的群众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社区建一些必要的体育设施。总之,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在工作中要强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强督察,狠抓落实,把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能与运动素质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1?郾2学校因素
1?郾2?郾1 体育教师数量少,业务不精
体育师资是保障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目前,就总体而言,体育师资较为短缺,特别是农村体育师资配备更弱,中小学体育师资结构城乡差距显著,再加上体育教师待遇较低、不受重视,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另外,一些教师业务不精、学术水平不高、职称偏低,胜任不了体育教学工作,也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如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一些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形式单一、教法枯燥,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即使参加活动也是处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被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学习和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完全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2〕因此,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1?郾2?郾2体育设施缺乏保障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为6?郾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郾02平方米,这与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场地的状况无法相比,而且现有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如果从公众享受免费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按以开展群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为主的非标准体育场地计算,每万人拥有场地个数仅为2?郾3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则仅有0?郾16平方米。〔3〕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每年人均体育经费仅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东部某经济发达省份的北部5市的初中,98?郾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体育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有17?郾7%。〔4〕许多农村学校操场上老师的菜地到处可见,最常见是一片凸凹不平空地上矗立着一副或两副锈迹斑驳的篮球架,操场边象征性地摆着几幅单双杠。有些学校甚至连运动场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在街道上、马路上上体育课。缺乏体育锻炼必备的物质保障,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又一个因素。
1?郾2?郾3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
2005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上学期间,平均每天早晨的起床时间是六点多,早上到校的时间平均在七点,下午离校时间平均六点半,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十点半。中学生平均一天在校时间(含午休)为十一个半小时,高三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在校时间则更长,放学后在家的学习时间中学生平均为将近两小时,63%的学生放学后不参加体育活动,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在小学生群体调查中,超过60%的小学生到校时间是早上七点半,接近60%的小学生下午离校时间是五点,平均在校时间(含午休)为九个半小时,放学后在家学习的时间平均为两小时,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八个半小时〔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高。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对城市600名中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就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达427人,占被调查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1%。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小学生没有升学任务,本应该有较多锻炼时间,但也被陈旧的教育方式给挤掉了。初中、高中由于有升学压力,更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一些学校原本有早操、课间操和下午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其中就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被不声不响地取消了。因此,青少年缺乏时间锻炼,精神萎靡、体质持续下降就在所难免了。
1?郾3家庭因素
1?郾3?郾1关注饮食、轻视锻炼
近10年来,我国少年儿童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解决。就全国范围而言,儿童营养不良相对集中在西部,不过,就是在北京,6-18岁的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的孩子也占到6%至7%,其原因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模特儿身材而过度节食等。与营养不良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营养过剩及肥胖。〔7〕家长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认为三高食品摄入越多,越有营养,越有利生长发育,所以,很多学生饮食没有节制,营养过剩,而学生自身又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懒于运动,导致体质虚、营养剩的“小胖墩”大量出现。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至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高,其中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郾25%和11?郾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郾4%和2?郾7%。〔7〕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营养状况存在两种现象:一部分超重或肥胖,另一部分则为营养不良或低体重,这也是导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不仅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
1?郾3?郾2重智能、轻体能
众所周知,健康的体魄是学习文化知识、建设国家的保证,健康的体魄使人充满活力,精神饱满,健康的体魄能使人轻松、自信、潇洒、更有魅力。目前,我国许多家庭对青少年智能的经济投入远远大于体能,忽视了或更准确地说是弱化了对学生健康的投资。
1?郾3?郾3 过分溺爱、缺乏锻炼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个个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和吃穿。经济上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生活中也几乎包办一切,使孩子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一些学校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危险性的体育教学项目,“跳箱”、“跳高”、 “跳山羊”、“跳马”、“单双杠”、“爬竿”、“荡秋千”等项目几乎在所有中学体育课上销声匿迹,学生对体育课也没有多大兴趣,往往消极应付,最终导致体质下降。〔8〕
2控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应对措施
2?郾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比赛、踢毽球比赛等,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大型体育表演活动,如长拳、太极拳等,教育部门决不能以场地、器材、设施、时间为借口而放弃体育运动。体育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能够培养团结、合作、友爱的精神,还能对人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比赛,学校体育就失去了活力和希望,没有比赛就唤不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所以应多组织一些校园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
2?郾2以体育加试为导向,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中招体育加试已经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周末家长带着孩子练习体育考试项目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旦条件成熟,一些省市的教育部门也要尝试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使体育成绩成为全面评价生质量、选拔人才的需要,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提高学校、学生、家长对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
2?郾3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观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体育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教育,当学生走出学校时,理应达到掌握丰富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要做到以人为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采取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持久地参与体育锻炼,挖掘学生自身潜力,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逐步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与体育为伴,终身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郭扶庚.让全国亿万学生沐浴体育阳光〔N〕.光明日报,2007-04-26(1).
〔2〕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14(5):125-128.
〔3〕 肖林鹏. 我国群众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
〔4〕 林顺治,陈空清. 社会学视野下的我国“阳光体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2010,18(1):5-9.
〔5〕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报告〔R〕.国家统计局,2005.
〔6〕 何海江.一个城市的中小学生上网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11-13(8).
〔7〕 紫葳.关注学生体质与健康之二:不能承受之“重”该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06-09-27(1).
〔8〕 张永军.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探析〔J〕.体育科学,2006,(6):51-54.
〔9〕 张旭光,周济等.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N〕.中国体育报,2006-12-25(001).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