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关心人的孩子, 未来不会差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点儿不懂得关心他人?别以为孩子长大就懂了,该出手引导时必须出手。会关心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洋洋5岁了,可是一点也不懂得体谅妈妈。妈妈出差刚到家,累得瘫在沙发上想休息一会儿,他像没看见一样,照旧拉着妈妈马上要读故事、玩假扮汪汪队救小动物的游戏,虽然妈妈会强打精神陪他玩,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可是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为什么这孩子不懂得体谅人,不知道关心人呢?
  孩子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辛苦,看起来很让人“寒心”,实际上“板子”不能都打在孩子身上。因为关心他人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对他人感受的理解与同理心的养成,如果父母不曾有意識地往这方面引导孩子,孩子很难不学而能。
  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做真实的父母
  很多时候,孩子缺乏同理心是成人无意中强化的结果。很多父母出于对完美父母角色的期待,或者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习惯了再累也硬撑着照顾孩子,即使疲惫至极也不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致使孩子一方面以为妈妈是不知道累、不需要休息的,另一方面也没有体谅和照顾妈妈的机会,自然无从习得关心他人的品质。也就是说,带着完美父母的光环,硬撑着去爱孩子,对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来说并不是那么理想的选择。
  试试看:
  下次疲惫的时候,妈妈不妨坦诚地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妈妈现在很累,没有气力照顾你,你先自己玩会儿积木,等妈妈休息好了再来陪你。”“妈妈很想满足你,但不是现在,现在妈妈太累了,妈妈的身体也需要照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直接了解妈妈当前的感受,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觉察和猜测,这样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大人也会累,知道别人的感受很重要,进而去理解和关照妈妈的感受。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孩子不懂得体谅他人,往往是因为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者对他人的感受不够敏感,不善于觉察他人的感受。要想破解这个深层原因,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观察、关注他人。
  试试看:
  比如,走在大街上,看到各色表情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和判断一下对方是高兴还是悲伤。当孩子跟自己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什么事情的时候,有意识地问问他:“当时你是什么感受?”“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陪孩子看绘本的时候,看到某件事发生之后,有意识地问孩子:“你觉得大象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培养孩子设身处地感受到他人情感的能力,还有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那就是情景回放或角色互换。适当的时候,父母不妨把孩子不顾别人感受的场景拍下来,过后让孩子自己看着视频评论一下当时的行为是否恰当。或者经常跟孩子来个角色反串,妈妈扮演宝宝,宝宝扮演妈妈,然后妈妈模仿出孩子平时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使劲折腾的样子,让扮演妈妈的孩子体验到妈妈的感受,可以在交流之后,演出会关心他人的孩子是什么样,给孩子以示范。
  当孩子习惯了关注他人的感受,也就自然地养成了对他人的感受比较敏感的习惯,在做事时便会容易考虑他人,关心他人。这不仅能让他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家人,更是在未来这个以合作共赢为主的社会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
  让孩子体验行为与感受之间的联系,强化连接
  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有意识地在互动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并且不断地强化这些行为与感受之间的连接,孩子就会越来越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
  试试看: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批评了,父母不要想着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教训孩子,而是最好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比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被批评的感觉一定很难过。要不要妈妈跟你一起想想办法,看看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才能避免挨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被他人关心的温暖,以后也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怎样去温暖他人。
  反过来,当孩子偶尔表达了对你的关心,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告诉他:“妈妈正懒得动的时候,你主动帮妈妈拿来拖鞋,妈妈觉得很温暖,有个贴心的宝贝真好!”
  当孩子多次经历这类行为与感受的连接,就会慢慢学习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带给别人积极的感受,什么样的行为容易冒犯别人,有了这样的判断力,今后面对别人需要关心的情况,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心的行为。
其他文献
我小时候,寒假是拆成两部分,在奶奶和姥姥家分别度过。寒假里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当时爸妈的协议可能是一年的年三十在奶奶家团聚,下一年去姥姥家,所以我会被精准地安排年前在哪边“寄存”,对两边老人在过年前的各种忙碌记忆犹新。  姥姥是个美食达人,用现在的话可以这么称呼吧!要不是生不逢时,估计能成为网红老太太。其他不说了,先说猪肉吧。记得过了腊月二十,她就会一连声地催促小舅去朝阳门外神路街附近的菜
林林感冒了,鼻涕、眼泪流个不停,还发了高烧,不停地哭闹、揪耳朵。妈妈带林林来到诊室,医生经过检查后告诉妈妈,林林得了中耳炎。妈妈不解:“不就是感冒吗?怎么又出来个中耳炎了?”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般不会感冒,因为他已经从妈妈的体内获得了足够的抗体,这些抗体是妈妈在接触过相关细菌或是病毒后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的,孩子获得了这些抗原后,对相关疾病就拥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在孩子6个月左右时,从妈妈那儿获得的
2自然篇  与城市环境相比,自然里所有的颜色、形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自然是带孩子去进行感官体验、感受细腻之美的重要场所。  一木老师是亚洲首个感官体验场联合创始人,一直致力于感官体验教育的研究与传播,带领家庭进行感官体验。他提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母亲很担心卫生的问题,导致他在童年时丧失了很多坐在地上玩土、光着脚走路等自然体验,所以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一木老师就经常带孩子
国外有研究认为,家里准备食物的人如果比较喜欢烹饪,那么该家庭整体的营养水平会相对较高。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该研究还发现,有种给予型厨师是例外。研究认为,凡是家里有给予型厨师,家庭的整體营养水平不是更好,而是更糟。所谓给予型厨师指的是:虽然精心烹饪出来的食物很美味,但是,准备食物的目的性太强,专门只做家里人喜欢的几样菜肴。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我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辈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只做我们喜
白洁是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临床医学(新生儿学)博士,主治医师。最近她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和一名新妈妈,既有专业的知识,又与别的新妈妈一起面临很多的第一次,她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她养育宝宝的体验,和更多的妈妈一起经历养育宝宝的百味心情,共同关注宝宝的成长。  运动能手  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小淘淘自己会弹动拇指与食指了,我们在猜:他是在模仿谁?或者是他的手指运动变得更灵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十个年头,享誉全球的玩具及婴幼儿用品专门零售商—玩具“反”斗城近期宣布其在中国的第100家店盛大开幕,这标志着玩具“反”斗城在中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玩具“反”斗城第一百家店于2016年1月16日在坐落于北京领先的商业区之一王府井大街的APM购物中心举行盛大的开业庆典,向大小朋友开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创新互动体验,令顾客乐而忘返。  玩具“反”斗城主席及首席执行官Dav
一旦将孩子带进大自然,带进森林,他们就像见到老朋友一般,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德国教育研究部曾进行过一项“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教育项目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与她的同伴走访了德国的一大批成年人,涵盖各种不同的年龄、社会阶层以及教育背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项目组列出了一个“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清单。这份清单及其承载的教育理念
我怀孕36周,小腿肿了连续20多天都没消肿,这种情况正常吗? 如何区分生理性水肿和病理性的水肿?  孕晚期出现下肢水肿非常常见,尤其常见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妈妈。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为生理现象,主要与孕期母体内血液循环量增加近1500毫升、胎儿逐渐增大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地球引力作用使下肢血液循环阻力增大有关。  生理性水肿的特点为:孕中、晚期出现,产后逐渐消失,晨起休息后水肿减轻或消失,活动后、下午或就
我们需要对信息技术有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研究,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孩子发展的助力。让物联网技术支持幼儿园教师了解儿童、调整教学,则是跳出了以往对视频媒介技术于孩子到底有利还是有弊的争论,真正关注到信息技术中的新内容服务于儿童本身。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郭力平教授,近几年来在不断思考利用视频媒介学习是否真的有利于学前儿童。  大知识学习,学前儿童的学习内容  在他看来,学前阶段的孩子进行的是“
有些父母总在擔心:“过早让孩子了解身体真的好吗?等他再长大一点说是不是更好?”如果我问你:“你觉得孩子几岁时需要学习自我保护能力?你肯定会说越早越好。那么,让孩子早早接触一些健康知识,也是对他成长最好的保护吧!”  我在急诊科工作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对夫妇带着刚过1岁的孩子来看急诊,妈妈讲述了孩子遇险的经过:“他吃东西时不小心摔倒了,抱起来后发现,孩子全身都变得青紫,呼吸困难。我当时吓得瘫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