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杀人”之谜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一艘名为“乌兰格梅奇号”的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突然遇到海上风暴。当救助人员赶到时,船上所有人员都莫名其妙地死亡。
  1890年由新西兰驶向英国的“马尔波罗”号船神秘地失踪了。20多年后,人们在火地岛岸边发现这艘船时,船上的一切都完好如初,早已去世的船员也都各就其位,保持着工作姿态。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又最令人费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无故失踪,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由于这一片海面失踪事件叠起,世人便称它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50多年前。音乐史上曾发生过一桩著名的“国际音乐奇案”:人们因为听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的《黑色的星期天》这首管弦乐曲而自杀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黑色的星期天》当时被人们称为“魔鬼的邀请书”,至少有100人因听了它而自杀,因而曾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
  这些怪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证明这些怪事都与一种人们所不很了解的次声有关。什么是次声?是什么原因让它对人类产生如此大的危害?哪些物体易产生次声?用什么方法监测?又用什么方法减弱它的危害?
  人的耳膜是人收听外界声音的主要器官,它对声音的接收有一定的频率界限,即20~20000Hz的范围内。超过20000Hz的是超声波,我们听不见。频率低于20Hz叫次声波,我们也听不见。
  要清楚次声波对人体的危害,首先要清楚共振现象及其危害。共振是指一个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以最大振幅振动的情形。共振的定义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产生共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弹性,而且一件物体受外来的频率作用时,它的频率要与后者的频率相同或基本相近。
  说到共振的危害时,人们最为熟知的是下面这个例子:18世纪中叶,一队士兵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法国昂热市一座大桥,快走到桥中间时,桥梁突然发生强烈的颤动并且最终断裂坍塌。造成这次惨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共振!因为大队士兵齐步走时,产生的一种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当它的振幅达到最大限度直至超过桥梁的抗压力时,桥就断裂了。所以后来许多国家的军队都有这么一条规定:大队人马过桥时,要改齐步走为便步走。
  给人类带来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其中亦有共振的“幢幢魔影”:当地壳里的某一板块发生断裂时,产生的波动频率传到地面上,与建筑物产生强烈的共振,于是,就造成了屋毁人亡的惨剧。
  高山上的一声大喊,可引起山顶的积雪的共振,顷刻之间造成一场大雪崩。行驶着的汽车,如果轮转周期正好与弹簧的固有节奏同步,所产生的共振就能导致汽车失去控制,从而造成车毁人亡。
  50年前,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后,他悄悄打开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为什么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次声对人体的危害。本质上起源于共振。次声波是频率为0.0001~20Hz的声波,这个频段通常无法用人耳直接感觉到。由于人体各部位都存在细微而有节奏的脉动,这种脉动频率一般为2~16Hz,如内脏为4~6Hz,头部为8~12Hz等。人体的这些固有频率正好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当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器官容易发生共振。引起人体功能失调或损坏,血压升高。全身不适;头脑的平衡功能亦会遭到破坏。人因此会产生旋转感、恶心难受。许多住在高层建筑上的人在有暴风时会感到头晕恶心,这就是次声波作怪的缘故。一旦大功率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人体强烈的共振。人体受其影响后,便会呕吐不止、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神经错乱、失去知觉,甚至内脏血管破裂而丧命。
  哪些物体的振动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吗?
  次声虽然无形,但它却时刻在产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在自然界,雷鸣电闪、气压突变、海上风暴、火山爆发、大陨石落地、海啸、电闪雷鸣、波浪击岸、水中漩涡、空中湍流、龙卷风、磁暴、极光等等都可能伴有次声波的发生。在海洋中当风速大于8~10m/s时。由于浪对浪的拍击可产生8~13Hz的次声,出现飓风时,所产生的次声功率可达数十千瓦,甚至数百千瓦,可传播数千米,当这种强大的次声包围船只时,有迅速致人死亡的危险。发生在马六甲海峡的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货船在驶近该海峡时,恰遇海上起了风暴。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他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死亡。“马尔波罗”号船神秘失踪及百慕大三角的神秘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是“次声”在作祟。
  交通运输及工业生产等环境中也较普遍地存在次声声源。轮船航行、汽车急驰、大功率的联合机械设备、涡轮机、压缩机、振动设备、通风设备、推土机、挖掘机等的工作环境中均有次声的存在。由于采取吸声和隔声措施,在噪声中可听声的比重下降,次声的比重上升。
  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所以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小,传播至极远处而能量衰减很小,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10Hz以下的次声波可以跨山越洋,传播数千千米之远。1983年夏季,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喀拉喀托火山发生了一次震惊全球的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曾绕地球转了3圈,历时108小时。
  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通常的隔音吸音方法对次声波的特强穿透力作用极微。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躁、耳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
  次声真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能量大,衰减小。不易觉察,人受其害却浑然不知。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次声能够“杀人”这一特性研制次声武器。次声武器就是利用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变形而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的一种武器。尽管眼下尚处于研制阶段。但科学家们预言:只要次声炸弹一声爆炸,瞬息之间,在方圆十几千米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将被杀死,且无一能幸免。人即使躲到防空洞或钻进坦克的“肚子”里,也还是一样地难逃残废的厄运。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但两者相比。次声弹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如果想毁灭一座城市或是毁灭一个国家太容易了。只需要在城市里发出与人类心跳频率相同的各个时段的次声波,所有的人都会瞬间死亡!
  当然,我们也不必谈次声色变,人们正是通过次声波引发的破坏现象逐步认识它的神奇威力。通过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机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人们利用测定极光产生次声波的特性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利用接收到的被测声源所辐射出的次声波。探测它的位置、大小和其他特性。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火炮或台风所产生的次声波去探测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许多灾害性现象如火山喷发、龙卷风和雷暴等在发生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此外,利用现代的次声探测器监测核爆炸。可较准确地定出爆炸位置和爆炸当量。
  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产生某种反应,而且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其他文献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时不小心扎破了轮胎,他去补胎时,只见修车师傅先在车胎里充些气,然后将它浸没在水里,有一处冒出了小气泡,师傅就在这处做了记号,于是,在小气泡的帮助下修车师傅很快补好了漏气的轮胎.  在科学家的眼中,小气泡的作用可远远不止于此,你恐怕不相信,它甚至还与诺贝尔奖有关呢!  有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名叫格拉塞,他是专门研究高能粒子的,成年累月在粒子世界里钻研.一天,格拉塞感到有些疲惫了,他信步
期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26分)  1.如下图,小星乘超市的自动扶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小星的( ).  A.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不变  B.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增大  C.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D.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
期刊
题1 有一台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没有游码,最小砝码为100mg,用这台天平称量某物体,当在右盘中加入36.20g的砝码时,天平指针向左偏0.1小格,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如果在右盘中再加入100mg的砝码,天平指针则向右偏1.5小格,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 g
期刊
但在不同的酒中,由于水和酒精所占比例的不同,所以它们的密度也不同,根据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求出水和酒精的质量和体积,再进一步求出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的比值,才能确定这种酒的密度。
期刊
自宇宙诞生起,宇宙万物就不可避免地要与“速度”联系在一起,所有的天体都在以各自的速度不停地运动着;从自然界出现生物起,所有生物的生存、发展与进化都必然地要与“速度”联系在一起,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速度”一词,但自然界万物都在时刻地经历着、感受着速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物种的生存与灭绝,往往就在速度的比拼中得出结果.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更是每天都在感受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神舟飞天、青藏铁路……一个
期刊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诗人流放遇赦经过三峡顺流东下的轻松心情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他还用诗的语言描述了顺水行舟的运动,在物理学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呢?
期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根据杠杆的特点,找出图中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起瓶器B.缝纫机踏脚板   C.钳子D.独轮车  2.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第二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2的作用下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A.F1>F2B.F1=F2   C. F2>F1>G D.无法判断  3.
期刊
1666年,牛顿最先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因为棱镜对光的传播方向有影响,所以不同的色光经棱镜折射后传播方向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人们也就知道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图1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夏天雨后,在朝
期刊
一、知识梳理  1.杠杆  (1)杠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平衡条件中的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不是动力和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乘积,后者是做功的概念,是功的原理中所要讨论的问题.  (3)在分析杠杆的受力情况时,重要的是找到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并判明这若干力对杠杆所能产生的实际转动效果.  2.滑轮  (1)滑轮:周边有小槽,能绕固定在框架上的轴转动的轮子.  (2)滑轮分类
期刊
窃听的原意是偷听别人之间的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窃听的涵义早已超出隔墙偷听、截听电话的概念,它借助于技术设备、技术手段,不仅窃取语言信息,还窃取数据、文字、图像等信息。窃听技术是窃听行动所使用的窃听设备和窃听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窃听器材。窃听信号的传输、保密、处理,窃听器安装、使用以及与窃听相配合的信号截收等。现代窃听器主要有手机窃听器、电话窃听器、无线窃听器、车用数码窃听器、密码窃听器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