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琼崖古驿,是个脍炙人口的话题。人们会以为这只是个远年概念,实地早就不可追寻了。
事实上,历史与现实是有传承的,不少古驿道依然可以追溯。海南最为堂皇大气,又最易体验的一段古驿,即“城西十里直道”,就隐藏在千万人天天行走的海口闹市。
皇朝时代,琼州府城四个方向都有出城驿道。东路由于受阻南渡江,南路由于美舍河及城南洼地,驿道都明显弯曲;北路往海口所城原也很直,民国时修大英山机场,海府路便改弯了。唯有西路出城到第一铺,多段走向笔直,设计科学,堂皇大气,而且九成路段至今未变,是海南历史的一處珍藏。
下面,我们一起探寻这个尘封已久的遗迹。
府门总铺,是琼州府各驿道的始发站,在“琼山县治东一里”。按《正德琼台志》的府城舆图推断,总铺在琼州府官署区东部,城隍庙以西,即今府城文庄路西段的北侧。西线驿道,便沿着当今文庄路—忠介路出大西门,再出子城西门而行,一直通往澄迈、临高等,贯穿西路各州县。
据《正德琼台志·卷十四》所载,琼山县境内驿道各铺舍依次是:“二水(西厢一),二十里(苍驿都),五原(本都),石山(本都)”。铺舍有铺兵接力依时传递官府文件,所以是驿道必备,通常十里至十五里一铺。
驿道自府城至二水铺的具体走向是:出西门后沿今大路街西南行,入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黄槐路,再跨龙昆南路进入城西路、白水塘路,抵达二水铺,即今头铺村。当代这些路段走向,几乎都是驿道遗存,布局合理,多半顺直。
这段路,位于海南“首善之区”,大西门以内道路早已铺设石板,门外相当一段,晚清也铺设了石板,即“由四牌楼到大路街,在光绪年间,俱众街铺户捐集巨款建筑”(《民国琼山县志》)。后来修筑公路,石板便散失了。
府城的横轴即长轴,就着地势而作西南向东北走向。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通道再向南略偏转,这是因为明初子城晚于大城十余年修建,两者没有统一规划,筑子城时,要考虑将小西门坐落在较高较安全的地势。
看着1986年版的海口地图局部,令人惊讶的是,以驿道为蓝本的府城——老城公路,此时依然完整,依然是两城直通的唯一公路。图上以白圈标出古驿铺舍位置,不少水道都是人工灌渠,古代没有的。
细细分析就可以明白:驿道沿分水岭取线,是横跨河流最少、或只需跨小河上游的线路。这是不靠大桥而靠地利保障通行的最佳线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建省前南海大道、椰海大道、绕城高速都未出现,西行主干道以海秀公路西接老城。但是古代没有水泥大桥,海秀通道是无法贯通的。
我们对琼山西路各驿铺,略作浏览吧。
头铺村,在海马一路北,“头铺”意即西路头一铺,就是二水铺。
头铺村古色古香,村头大树群浓阴蔽日,古庙完好。村中仍有不少传统屋舍群落,整体美化,旧貌能保存成这样,相当不错了。
什么叫“二水”?《正德琼台志·卷五》载,城西“第一水,在县西三里,湾环绕下田村入海。于城西涧流为首派。又西去十里,次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
西路第一水产生了著名古村下田,即丘濬、海瑞故乡,“下田”意为地势卑下的田,红城湖区旧名为“田肚”,地势就更低。而西路第二水,则有二水村。这段驿道选较高亢的海积阶地取线,有河流就可以有灌溉农耕,二水村民生稳定,可以设铺。
今日南海大道两侧的坡巷、坡博、仁里,民间并称“二水三村”。虽然三个村都在头铺与府城的中间,与明代二水村有距离,但三村都位于二水河的中游,所以仍被称为二水。
事实上,历史与现实是有传承的,不少古驿道依然可以追溯。海南最为堂皇大气,又最易体验的一段古驿,即“城西十里直道”,就隐藏在千万人天天行走的海口闹市。
皇朝时代,琼州府城四个方向都有出城驿道。东路由于受阻南渡江,南路由于美舍河及城南洼地,驿道都明显弯曲;北路往海口所城原也很直,民国时修大英山机场,海府路便改弯了。唯有西路出城到第一铺,多段走向笔直,设计科学,堂皇大气,而且九成路段至今未变,是海南历史的一處珍藏。
下面,我们一起探寻这个尘封已久的遗迹。
府门总铺,是琼州府各驿道的始发站,在“琼山县治东一里”。按《正德琼台志》的府城舆图推断,总铺在琼州府官署区东部,城隍庙以西,即今府城文庄路西段的北侧。西线驿道,便沿着当今文庄路—忠介路出大西门,再出子城西门而行,一直通往澄迈、临高等,贯穿西路各州县。
据《正德琼台志·卷十四》所载,琼山县境内驿道各铺舍依次是:“二水(西厢一),二十里(苍驿都),五原(本都),石山(本都)”。铺舍有铺兵接力依时传递官府文件,所以是驿道必备,通常十里至十五里一铺。
驿道自府城至二水铺的具体走向是:出西门后沿今大路街西南行,入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黄槐路,再跨龙昆南路进入城西路、白水塘路,抵达二水铺,即今头铺村。当代这些路段走向,几乎都是驿道遗存,布局合理,多半顺直。
这段路,位于海南“首善之区”,大西门以内道路早已铺设石板,门外相当一段,晚清也铺设了石板,即“由四牌楼到大路街,在光绪年间,俱众街铺户捐集巨款建筑”(《民国琼山县志》)。后来修筑公路,石板便散失了。
府城的横轴即长轴,就着地势而作西南向东北走向。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通道再向南略偏转,这是因为明初子城晚于大城十余年修建,两者没有统一规划,筑子城时,要考虑将小西门坐落在较高较安全的地势。

看着1986年版的海口地图局部,令人惊讶的是,以驿道为蓝本的府城——老城公路,此时依然完整,依然是两城直通的唯一公路。图上以白圈标出古驿铺舍位置,不少水道都是人工灌渠,古代没有的。
细细分析就可以明白:驿道沿分水岭取线,是横跨河流最少、或只需跨小河上游的线路。这是不靠大桥而靠地利保障通行的最佳线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建省前南海大道、椰海大道、绕城高速都未出现,西行主干道以海秀公路西接老城。但是古代没有水泥大桥,海秀通道是无法贯通的。
我们对琼山西路各驿铺,略作浏览吧。
头铺村,在海马一路北,“头铺”意即西路头一铺,就是二水铺。
头铺村古色古香,村头大树群浓阴蔽日,古庙完好。村中仍有不少传统屋舍群落,整体美化,旧貌能保存成这样,相当不错了。
什么叫“二水”?《正德琼台志·卷五》载,城西“第一水,在县西三里,湾环绕下田村入海。于城西涧流为首派。又西去十里,次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
西路第一水产生了著名古村下田,即丘濬、海瑞故乡,“下田”意为地势卑下的田,红城湖区旧名为“田肚”,地势就更低。而西路第二水,则有二水村。这段驿道选较高亢的海积阶地取线,有河流就可以有灌溉农耕,二水村民生稳定,可以设铺。
今日南海大道两侧的坡巷、坡博、仁里,民间并称“二水三村”。虽然三个村都在头铺与府城的中间,与明代二水村有距离,但三村都位于二水河的中游,所以仍被称为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