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疗效的影响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khoa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回盲部保留长度对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连续收集解放军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治疗的81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回盲部保留10~15 cm(10~15 cm组),41例回盲部保留2~3 cm(2~3 cm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12和24月的Wexner便秘评分(WC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腹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排粪失禁,10~15 cm组和2~3 cm组患者术后6和12月排粪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2~3 cm组患者钡剂灌肠回盲部排空时间为(17.7±9.5)h,较10~15 cm组(21.2±20.7)h明显缩短(P=0.011)。两组患者术前WCS、WIS、GIQLI、NRS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和24月,两组WCS、GIQLI和腹痛腹胀频率评分以及2~3 cm组的NR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2~3 cm组各评分优于10~15 cm组(P<0.01和P<0.05);而腹胀频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缩短回盲部保留的长度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推荐自回盲瓣上缘向上保留2~3 cm结肠。

其他文献
白塞病累及胃肠道者称为肠型白塞病。肠型白塞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仍缺少特异性检查方法及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活组织检查,以静脉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抵抗者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英夫利昔单抗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需反复仔细评估病情,慎行外科手术治疗,而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时转行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型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诊断
本文以期通过文献复习和我院点滴经验总结,提高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能力。十二指肠GIST并非鲜见,但其位置特殊,明确术前病理诊断和实施恰当治疗仍面临挑战。在相同病理条件下十二指肠GIST较胃更具有恶性风险,需要进行伊马替尼治疗者术前要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获得病理学诊断,选择治疗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切缘阴性条件下进行R0切除,尽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联合脏器切除,对可行病例提倡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升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分别于2013年12月10日和2014年10月31日收治的2例十二指肠升部GIST病历资料(病例1和病例2)。并检索2000年以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和病例2分别因左上腹部不适和查体发现肿物就诊,分别接受了腹腔镜下肿瘤局部切除和开腹小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手术并留置空肠营养管治
伊马替尼是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复发或转移性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提高R0切除率,保留器官功能;对于复发转移性GIST,虽然目前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推荐进行伊马替尼联合残余灶切除手术,但经过多学科充分讨论评估后,在伊马替尼疗效最大化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前进行手术,无疑对减轻肿瘤负荷、减少继发耐药之可能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十分有益。本
期刊
目的评价经过新辅助治疗后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05—2014年间接受新辅助治疗的227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经术前直肠腔内超声(EUS)、磁共振成像(MRI)及术后大体病理观察原发病灶直肠黏膜的完整性3种方法判断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5例(19.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在原发性肥胖症治疗中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胃束带折叠术的10例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74~116(93.0±13.4)min,术中出血量为10~30(15.5±4.7)ml,在普通外科住院时间为3~5(4.1±0.7)d,
目的总结应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03年2月至2010年2月间行巨结肠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予钡灌肠造影及肛肠测压进行诊断,其中233例(81.5%)在新生儿期即明确诊断。所有患儿一经确诊即开始清洁灌肠及扩肛治疗。手术均采用Soave技术行经直肠鞘内拖出巨结肠根治术,其中单纯经
目的初步探讨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10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中心采用TAMIS治疗的7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7例患者中1例肿瘤距肛缘11 cm者切开肠壁时发现进入腹腔,立即中转经腹前切除手术,其余6例均顺利完成TAMIS。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9(平均数7)d。完成T
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促进了直肠肿瘤治疗手段的演变,TEM已使经肛门外科手术无论从技术还是结果上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技术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套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TEM不仅具有经肛门途径较少的创伤,而且由于加强了术野的可视化而能做到更加精确的切除,因此具有较低的局部复发率。目前,TEM已成为直肠大腺瘤的标准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