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探索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ni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我们在进行实验与研究的过程中,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自信心;学习自主权
  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打个比喻,学生是一个带有盖子的杯子,老师要给学生灌输知识,就好像往杯子里倒水,但是能往杯子里倒水的前提是要把杯盖先打开,如果杯盖没打开,怎么能往杯子里倒水呢?
  学生是带着盖子的杯子,其中的“杯盖”指的是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老师,接受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换种说法,也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中职教师主要面对的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职学生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征。他们大部分是来源于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尚未完成中学的教育,进入到中职学校后,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对他们倾入比非中职学生更多的关注。
  中职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比较多,如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一些教师对中职学生带有偏见,在教育上往往对学生缺乏耐心,一味地批评甚至打骂学生,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这还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而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也是导致中职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由讨厌任课教师到讨厌所学课程,最终导致讨厌学习。
  因此,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这门课。即把 “杯盖”打开,再往“水杯”里倒水,成为我上德育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想让学生喜欢上任课老师,首先老师要先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作为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自信心,对学习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如果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仅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杯盖”打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将“水”倒入到“杯子”里。
  想要了解学生,除了老师首先要了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外,更多的还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的关心他们,愿意与他们成为朋友,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大体归纳了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动机。很多中职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一张毕业证,找到一份工作。他们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缺乏理想和目标。二是缺少成功的体验。很多中职学生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较吃力,考试经常不及格,很少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因此,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无助感,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对于如何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老师可以在长期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更正。但是对于如何解决学生缺少成功体验的问题,我们就得从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以后开始进行引导教育。特别是作为德育课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在如何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这个问题上,更负有沉重的责任。因为,我们所教授的德育课程是国家大力推行素质化教育的首要工作,这是我们德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国家对于我们德育教师寄托的一种厚望。
  想要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减少师生之间的紧张感,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首先老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切切实实的为学生着想。我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反逆情绪,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我在学习和践行“体验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启发。经过反复的教学验证,最后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体验式”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强调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包括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与学生进行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的,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自信心。因为自信心能引发人的兴趣,使人产生动力,走向成功。要抓住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激活其内力。
  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和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所采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我的课堂中,往往会设计有很多的“体验式”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创意和完善,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给我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我所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平时有厌学情结的学生提供。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平时在老师眼里捣蛋的学生其实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他们所说的话里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想法还很值得老师去借鉴和思考。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才能真正的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老师安排的课堂活动,学生才是最具有发言权的。
  每次在做“体验式”活动的时候,学生总会对我设计的活动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或异议。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我通常不会立即反驳,也不做任何的批评。不管学生当时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一概加以尊重,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要以谦卑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在发言的同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不断的激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在无形中,这也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学生提出的异议,也让我意识到设计活动环节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激励我不断的对“体验式”活动进行改良和完善,让“体验式”活动更能贴近学生,更能因材施教,达到“体验式”活动的最佳效果。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除了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外,还有就是减少老师对出现问题代办的管理方式。比如说,如果在教学中碰到问题,不要单由老师代办进行处理,老师可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处理中去,应该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去解决问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凡事都由老师处理,由老师进行代办,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和懒惰型,从而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自我调控和管理能力。改变这一弊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碰到困难和问题,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先自行解决,最后再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如果老师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就会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使学生失去许多受教育、建立自信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同时,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还要注意适时的、因人而异的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的激励和鼓励。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智力各有特色,这就要求老师在给予学生的奖惩上,也应特别注意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力求让每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的心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相信自己也有自己的优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坚持以放大镜的形式去看待学生的优点,淡化学生的缺点,让学生逐渐消除他们内心的逆反心理,找回学习的自信心。
  老师要善于了解自己的学生,善于去发掘自己学生的潜能,善于去赞美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多去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受老师和同学给予的肯定和认可,找回他们的自信心,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王昱;;浅谈体验式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5期.
  [3] 蓝强;;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9期.
  [4] 倪海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月菇;;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途径[J];成功(教育);2008年10期 .
  (作者电话:15878194466;邮箱:1561995089@qq.com)
其他文献
学生常常报怨自己总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实际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耳、眼、口、手、脑”同时使用。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正确记笔记及使用笔记能有效改变上述情况。作为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呢?  一、让学生明确课堂笔记应该记录的内容  1、教师板书的内容;  2、要记老师总结后的要点,如表格、概念的延展等;  3、课堂上的典型例题;  4、课堂上自己没听懂的地
主要人物:  栗栗:一个曾经不爱吃饭的小姑娘  其他人物: 妈妈, 小蚂蚁  【幕启。画外音:“ 栗栗, 栗栗, 慢点跑!” 】  【小姑娘栗栗跑上, 边跑边东躲西藏。妈妈系着围裙, 端着饭碗追上。】  妈妈:( 累得直喘)栗栗.. 你.. 你这孩子, 跑.. 跑什么啊?  栗栗:( 噘着嘴)我最不喜欢吃饭了。  妈妈:你看, 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菜。来, 吃几口!  栗栗:不行, 吃饭就不能玩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
核心提示: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5日报道,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澳大利亚女子菲奥娜·格雷姆(Fiona Graham)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全面培训的白人日本艺妓。深爱日本文化的她还给自己起了日文名“纱幸”(Sayuki)。  据悉,格雷姆自15岁第一次跟随学校的交流项目到达日本,就爱上了日本文化,在一所日本学校读完高中又进入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就读,最后在牛津大学获得了
5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下毒,一个常在小说、电影里出现的词汇。但当它在生活中出现,而且还发生在同窗之间的时候,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戏剧化令人瞠目。  害死同窗的事情并非个案:前有朱令案,后有马加爵案,今又有复旦医科的投毒案。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何况朝夕相处的同窗。有什么深仇大恨,至于让一个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向自己的室友下此毒手?这是两个精英人才的不幸
内容提要:对话——一种全新的教学精神,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教学追求。对话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师生对话是根本的;对话中的“独白”是不折不扣的对话。经典的“独白”犹如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关键词:对话 精神 有感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的卷首刊登了编辑部的一篇短文——《对话是一种精神》。读后,我打开电脑,通过百度搜索有关“对话”的专著、
来到瑞瑞家,你会发现这儿有七个瑞瑞:小男孩瑞瑞、小火车瑞瑞、小木偶瑞瑞、小布熊瑞瑞、橡皮鸭瑞瑞、铁皮蛙瑞瑞、毛毛鼠瑞瑞。  没错,你一定猜到啦,小男孩瑞瑞喜欢把自己的名字送给他的玩具朋友,所以,才有了七个瑞瑞。  七个瑞瑞一起吃饭、洗澡、睡觉,就连出门也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  今天,小男孩瑞瑞要去幼儿园啦,那儿可挤不下七个瑞瑞。  一大清早,小男孩瑞瑞噘着嘴巴,闷闷不乐地说:
四月到了,天氣暖洋洋的,鸳鸯们要举办一场潜水大赛。阿木和聪聪受邀来做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