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 交叉融合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暖天山》的作曲唐建平以其娴熟高超的作曲技术、丰富的创作经验、深厚的思想内涵将民族音乐风格与个人音乐语言形成了很好的统一。对于戏剧情节的推进、情绪氛围的渲染、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新疆特有风貌的描绘,唐建平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该剧的音乐设计为新疆风格的歌舞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多元一体 新疆民族音乐风格 歌舞剧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182-02
  歌舞剧《情暖天山》由新疆艺术剧院于2013年创作并演出,作为近年来活跃于国内舞台上的大型歌舞剧作品,其浓厚的新疆民族特色、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被业内外人士所认可。该剧围绕阿尼帕妈妈和她养育的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所展开,以体现超越民族、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该剧作曲同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在为数不多的新疆歌舞剧音乐创作中,《情暖天山》为新疆风格的歌舞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17年5月,笔者于中央音乐学院对唐建平教授进行专访:
  在选择和确定音乐题材上,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请问您接受新疆自治区文化厅的委约并创作歌舞剧《情暖天山》的原因是什么?
  唐:2013年新疆国际舞蹈艺术节前夕,我受导演邢时苗的邀约,飞赴新疆筹备歌舞剧的创作,在众多剧本中,选择了这部以多民族孤儿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为原型所创作的《天山母亲》(原名),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全国观众看到、听到,我自己也想创作一部带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音乐剧,于是3月我们创作团队就开始了剧本的探讨、创作,经过反复修改、琢磨,在6月份进行排练,7月份上演于新疆国际舞蹈艺术节。
  您之前创作过大量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基于布依族民间音乐所创作的舞剧《布衣女儿》、现代舞剧《菊豆与天青》等,请问《情暖天山》的音乐创作构思与之前的有何异同?
  唐:我之前所创作的任何一部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都不是我主动选择的,新疆这部歌舞剧也不例外。首先我的创作概念就是“一体多元”,也就是说从新疆这个整体概念出发,并不特指某个民族。《情暖天山》的原型阿尼帕妈妈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这个大家庭本身就是多民族的。所以对于我来讲,这个创作是建立在新疆多元化文化基础上的,并不限定于新疆某个民族某个地区的特定音乐语言。比如剧中有一段“赛马”音乐,当时有新疆音乐工作者提出异议说这不是哈萨克的“黑骏马”,我说这段音乐是描写各少数民族节日的欢腾、热烈的场面。在写《情暖天山》之前,我创作过蒙族的、苗族的、布依族的、汉族等多种风格的音乐,大量的丰富经验告诉我,创作之初必须对风格进行准确的定位。我创作过的作品无论哪种风格,都是以人的因素为核心的,具体表现为:不追求极端的理性主义形式与逻辑,不一味追求高难度的创作技法,而是注重音乐表现的精神内涵和人的生命意识,以内心的真情实感为创作的最根本原则,因此音乐中旋律随着情绪大幅度涨落、戏剧性的情感宣泄以及通过迭起的高潮创造恢弘的音乐气势等都是我在音乐中刻意追求的。
  《情暖天山》的民族属性以及剧情内容为音乐形象的定位提供了依据,但在具体的音乐创作中,选择哪些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从哪个角度确定整部剧的音乐基调,使之既有特定的民族风韵,又能将剧中所歌颂的跨民族的大爱精神涵盖于音乐中呢?这是在接到剧本后,我动笔创作前反复考虑的问题。由于创作时间极为紧迫,我针对剧中各类人物、情绪、场景的音乐定位等问题,从宏观上确立了三个重点,以推动全剧音乐写作的顺利进行:1.以剧中主人公阿尼帕母亲的音乐主题为线索,以音乐剧唱段作为戏剧性发展线索,是贯穿整部剧音乐发展的主线。2.以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辅助线索,表现新疆民族载歌载舞的精神面貌,其中民谣歌手艾尔肯的弹唱也作为该剧音乐的一大特色。3.以大量合唱、交响片段作品来烘托剧中气氛的切换。这三点的确定,对它们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目的的明确,为尽快捕捉音乐灵感,确立音乐主题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万里铁轨》片段中,交响乐和合唱为戏剧场面创造了特定的音乐氛围,突出了音乐中音响的表现作用,将民歌旋律中提取的复杂性节奏动机以交响化手法进行配器、发展。
  您在文章中提到过“在作品中音乐主题的建立及其发展对于作品的成功至关重要”,请问《情暖天山》中主导音乐材料的来源是什么?在创作带有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中,您是如何把握风格的?
  唐:这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多年来新疆文化在内地传播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比如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燕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等,所以我能准确抓住新疆风格,一方面来源于从小新疆音乐对我的影响,我始终认为创作不能拘泥在具体某种风格性的音乐学研究上,应该站在更高的视野下,通过专业作曲技法来创作带有新疆音乐元素的作品。比如其中的《母亲》唱段,观众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新疆的,但同时它又有我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那么我的创作目的就达到了,这个唱段的音乐动机其实来源于我从小听的《冰山上的来客》(演唱了“啊,亲爱的战友”与《母亲》当中的“啊,妈妈……”);再如《希望》唱段,旋律线条和节奏设计其实是来自哈萨克民歌《燕子》的动机,所以我并没有人为的去创造风格,而是抓住了特定的音樂动机,运用专业作曲技法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具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作品。这就突破了过去在创作上所习惯的单纯以民歌旋律作为音乐主题的思维方法,我力图将民族风格、个性化的观念融入到音乐设计中。比如我们熟知的伟大作曲家格里格,他作品中体现的挪威风格、西贝柳斯的芬兰风格、肖邦的波兰风格等,独特的音乐风格都是建立在一定高度的专业作曲层面,并具有民族音乐精华进而形成的,我创作那么多民族化风格作品的主旨和追求,这部剧可以说是具有西域音乐色彩的泛风格作品,在民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手法的发展中,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尝试的。
  在《情暖天山》中,您将本土新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巧妙地融合,形成多层次、艺术化的音响结构,请您具体谈谈该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作曲技法。   唐:我对《情暖天山》的定位是带有新疆风格的艺术化戏剧作品,所以整部剧的音乐设计都在扎实的现代作曲技法下完成的,具体体现在交响乐配器、歌剧化的唱段等方面。在唱段《追路》中,我根据歌词的句逗和内容设计了复杂的节拍变化,6/8拍和9/8拍的大量不规则交替,形成了很有意思的节奏律动,虽然让排练增加了难度,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疆民族音乐复杂性的节奏律动,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为了突出新疆音乐风格,我运用了特殊的和声技法,新疆音乐本身既包括西方大小调、阿拉伯调式又有大量偏音、活音形成独特色彩,所以调式对置手法的和声配置使其与新疆风格非常吻合。比如《希望》唱段,旋律是123,我的和声配bB D F,下一小节旋律变为21,我配bA C bE,我的和声语汇绝大部分取决于听觉,敏感的抓住和弦色彩的变化,这是我创作了大量作品后形成的经验。所以音乐风格一方面来源于旋律,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和声,包括和声自己的节奏、张力。音乐学院学的和声配置是相对于逻辑概念,而在我的大量创作中,和声是相对于色彩来体现的。特别是在创作带有强烈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民歌旋律固定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对置的和声设计来实现风格的统一。
  歌舞剧的形式不同于歌剧,在《情暖天山》中,我们既能欣赏到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演唱咏叹调,又能看到流行歌手艾尔肯弹唱维吾尔族民歌,还有音乐剧演员喻越越以音乐剧的表演方式穿插其中,这既体现了高度艺术感,又能使观众引起共鸣。请问在多种表演形式的搭配衔接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唐:这部剧的创作其实是以音乐剧形式进入的,因为新疆是个能歌善舞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歌唱跳舞的天赋,所以音乐剧的形式对于这部剧的创作特别贴切合适。从内容来说,《情暖天山》是用爱来沟通心灵,共筑美好生活的故事,所以用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设计音乐更能感动人,既有国际化专业化的交响音乐语言,又有平易近人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流行音乐形态。我根据每段文学剧本上来创作音乐,在字里行间寻找最适合的表现形式,但灵感并不会凭空产生,即便它往往看上去像是突然闪现在脑海中的,但其中必然包含着过去的生活阅历、创作经验、艺术审美趣味等。因此音乐创作灵感既是思想内涵的凝聚,也是思维逻辑的产物。比如在《希望》唱段中,音乐设定为三个主角的对唱,分别是两个通俗唱法加迪里拜尔的美声唱法,在合唱和管弦乐、新疆民乐的衬托下,不同的演唱形式搭配在一起完全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让观众觉得新颖并且高级。我认为这部音乐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剧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它解决了风格问题,风格来源于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其次,多元化的创作语言在《情暖天山》音乐设计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流行音乐元素是通过节奏、动态来体现,用民谣演唱的方式让观众引起一定共鸣;通过花腔女高音唱段、交响乐、合唱的严谨作曲技法来体现艺术高度,使这部剧能够交流于国际舞台。故事内容的哲理性通过多元化创作手法以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精髓。
  新疆有着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财富,在传承和发展新疆民族音乐方面,您对新疆青年作曲工作者有何建议?
  唐①:对于年轻的作曲家来说,创作首先应该具有匠人般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就是要有用专业化的作曲技法处理大量音乐素材的能力,有了这个作为基础之后再去談个人风格问题。如果你大量的采风、收集了很多民族音乐素材,但不会处理它们,不会将它们形成有逻辑性的艺术作品,那再多的采风经验都是徒劳。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创作积累、在磨练中逐渐形成娴熟的作曲技巧和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另一方面,创作者要有文化上的积累沉淀,音乐学院每年毕业大批的作曲学生,大家的技术水平差不多,除了天赋各不相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上的沉淀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有了这些才能使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艺术高度,才能在作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注释:
  ①唐建平(1955-),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乐委员会委员,作曲教授,博士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大众文化与电影的结合,催生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本文以电影《港囧》和《煎饼侠》为例,分析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策略。《港囧》《煎饼侠》对电影创作大众化的展现,传达了大众主体性与电影创作不对等关系转变的诉求。而为了追求电影的刺激性节奏,这两部影片也都表现出了内容向结构转向的趋势。对怀旧情结的赤裸展示、对经典电影桥段的模仿,以及碎片化的结构处理方式等,背后也对应着大众文化自身所固有的特性。
期刊
摘要:钢琴触键是钢琴演奏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掌握正确触键是我们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关于触键的说法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全面科学的体系来充分说明触键的原理、如何分辨及运用、具体的训练方法等。在平时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盲区。本文用五个“度”的分类来解释钢琴的触键,简单易记又科学易懂。试图从触键的高度、速度、力度、角度、深度这五个方面来全方位阐释钢琴触键的方法,以及不同的
期刊
摘要:中国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很多书法研究者和评论家已经开始零星的探讨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所具有的美学范畴和文化起源。《书谱》是中国古代一部相对完整的书学论著,其研究表现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和作者孙过庭一生远离政治漩涡,夹杂极少的政治意图有直接的关系,也和孙过庭一生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展现出较高的美学抽象和理论提炼能力不无关系。  关键词:书法 审美 象形 气韵  中图分类号:J29
期刊
摘要:山东落子是由唐代莲花落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清中叶时流行于山东地区,有“南口”“北口”“东口”之分。山东落子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无弦乐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钹和竹板,半说半唱。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下,山东落子这一传统曲艺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几近失传,如何对其加以保护与宣传值得我们深思。徐立平作为济南及附近地区山东落子的代表人物,为落子的传承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贡献。  关键词:山东
期刊
摘要: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与民间习俗依附共生的。少数民族民歌常常是族群“原始共同面目”的代表。音乐是集民事、民意、民情、民风、民俗、民艺为一体的复杂现象,有着极为广泛的指喻和意义。①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族群历史文化的记忆。本文以平果嘹歌女性演唱研究为个案,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从中反观当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为民族音乐学的当代研究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摘要:本文对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秦俑》琵琶作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作品中独特的音乐构思创新和精湛的技法创新。从宏观上介绍刘德海的艺术阶段和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叙述《秦俑》音乐创作创新和演奏技法创新;比较艺术构思与琵琶技法创新的价值、琵琶艺术发展的价值这几个部分进行说明与比较研究。  关键词:琵琶 《秦俑》 创作创新 技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两位对音乐教育有着精深见解的思想巨匠,他们都承认并强调音乐教育在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那些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音乐的评判标准,在两位伟人看来又是怎样的呢?进而,二者的评判标准又存在着哪些异同?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通过阐释两人的音乐评判标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个人解读。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评判标准 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
期刊
摘要:电影在诞生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人类记录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融入历史又贴近现实,作为现代科技外包装下活的“史书”,承袭了《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特质,以最包容的姿态收录社会的方方面面,折射生活的零零总总,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电影 《诗经》 兴 观 群 怨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显现出滞后的趋势。加快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进行阐述,指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专业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在研究近代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时,许多单个作品往往被忽视或低估了放之于全球设计风格流变中所显出的价值。在传统艺术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以及西学东渐的大文化浪潮背景下,近代中国设计基本处于一个加速推进的借鉴、模仿与生成自我系统的摸索进程中。本文重点探讨比亚兹莱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之后,以它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在近代中国平面设计中产生的催化作用。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本文考察了设计者个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