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生校园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旨在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不断提高小课题研究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校园;课题研究;指导;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小课题研究呢?我们不妨把视角转向校园,因为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孩子们每日身处其中,但往往并不了解。其实校园生活中包罗万象,如果学生能做到“小中见大”,“熟中生疑”,那就会有很多的研究亮点存在。经过对实践中形成方法的梳理,笔者提炼形成了以下四个指导策略。
一、小中见大的信息获取策略
这里的信息获取是指在小课题研究之前,学生将客观存在的、与校园生活有关或者有用的各种信息,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有效汇集在一起的行为。校园生活信息的获取是信息处理的起点,也是后续选择和研究的基础。信息获取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直接获取外界信息;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等获得的间接信息。
1.放大细节,引发关注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校园生活也是如此,从校园环境到学生行为,从教学设施到食堂饭菜,方方面面的细节构成了整个校园生活。但学生一般都忽视了这些细节,或者是习以为常,或者是太过细小,原因多种多样,作为老师就应该通过实地观察、多媒体再现等各种手段对细节进行放大,引起学生的注意。
2.激活内驱,引发需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有否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对研究主题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活动的执着追求以及喜厌之感。因此,在信息获取的阶段,“激活内驱,引发需要”显得尤其重要。
3.思维碰撞,引发思辨。
思维碰撞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所发现的校园生活研究主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并从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获益。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所限,在观察时往往局限于几个点,没有顾及所有的面,这些发现不了、想不到的信息却有可能被其他的学生所涉及,这在讨论时就像一个引子一般,思路一打开,自然就源源不断。
二、熟中生疑的问题生成策略
校园生活是指校园范围内各个方面、各种行为、各种活动的总和。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因此对校园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很熟悉,熟人熟事,熟门熟路,但往往也因为如此而熟视无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知的一切事物中发现不同,熟中生疑,并依据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生成研究的问题。
1.“小”处着眼,从易到难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能力还不强,因此我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敢于实践,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校园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直接感受提出目标小、难度低、环节少、操作易的课题进行研究。
2.“近”处入手,因地制宜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自理能力、实践能力较弱,面对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能力则更弱,所以我们要坚持“立足于校园、研究在校园”的原则,因地制宜,尽可能地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好校内的一切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帮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开展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活动。
3.“趣”字为先,追本溯源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我们在指导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在活动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4.“活”字为本,创新创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转变了学习方式,更是通过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实际生活,尊重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因此我们在进行选题指导时,不能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些同学身上,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好中选优的价值判断策略
小学生选择课题多半从自己个人的感觉出发,至于这个课题在校园生活范畴里有没有代表性,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则一般很少考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题呢?教师在学生提出大量的想要研究的问题后要注重引导、梳理,去除一些单一、浅表的问题,或者进行重组、提炼,并有意识地渗透以下四大类型。
1.探究校园生活
是指学生通过调查、测量、查资料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了解现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并确立课题”、“研究准备”、“实施方案”、“总结交流”等几个阶段。
2.优化校园生活
这类主题属于应用性学习的范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主要围绕主题的提出、调查了解、设计改进和分析总结来组织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综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各种技能技巧,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优化校园生活。一般分为“调查研究确定设计主题”、“交流信息制定研究方案”、“根据问题开展设计”、“展示成果总结推广”等几个阶段。
3.理解校园生活
这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校园实践活动领域中,成為其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劳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对校园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获得对他人、对学校的价值实现感。一般分为“内容选择制定方案”、“精心规划全力实施”、“总结交流评价反思”、“提出建议宣传推广”等几个阶段。
4.感悟校园生活
以实地考察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促使学生接触校园生活、了解校园生活,从而增加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其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而是把获得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放在首位。参观、考察和访问是其基本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选择考察访问的主题”、“制定考察计划”、“开展考察访问活动”、“整理信息提出建议”等几个阶段。
总之,给学生以研究的翅膀,让学生热爱校园生活,感受校园乐趣,并扎实有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是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校园;课题研究;指导;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小课题研究呢?我们不妨把视角转向校园,因为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孩子们每日身处其中,但往往并不了解。其实校园生活中包罗万象,如果学生能做到“小中见大”,“熟中生疑”,那就会有很多的研究亮点存在。经过对实践中形成方法的梳理,笔者提炼形成了以下四个指导策略。
一、小中见大的信息获取策略
这里的信息获取是指在小课题研究之前,学生将客观存在的、与校园生活有关或者有用的各种信息,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有效汇集在一起的行为。校园生活信息的获取是信息处理的起点,也是后续选择和研究的基础。信息获取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直接获取外界信息;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等获得的间接信息。
1.放大细节,引发关注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校园生活也是如此,从校园环境到学生行为,从教学设施到食堂饭菜,方方面面的细节构成了整个校园生活。但学生一般都忽视了这些细节,或者是习以为常,或者是太过细小,原因多种多样,作为老师就应该通过实地观察、多媒体再现等各种手段对细节进行放大,引起学生的注意。
2.激活内驱,引发需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是否喜欢某次活动,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其有否参与这次活动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对研究主题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活动的执着追求以及喜厌之感。因此,在信息获取的阶段,“激活内驱,引发需要”显得尤其重要。
3.思维碰撞,引发思辨。
思维碰撞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所发现的校园生活研究主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并从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获益。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所限,在观察时往往局限于几个点,没有顾及所有的面,这些发现不了、想不到的信息却有可能被其他的学生所涉及,这在讨论时就像一个引子一般,思路一打开,自然就源源不断。
二、熟中生疑的问题生成策略
校园生活是指校园范围内各个方面、各种行为、各种活动的总和。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因此对校园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很熟悉,熟人熟事,熟门熟路,但往往也因为如此而熟视无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知的一切事物中发现不同,熟中生疑,并依据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生成研究的问题。
1.“小”处着眼,从易到难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能力还不强,因此我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的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敢于实践,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校园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直接感受提出目标小、难度低、环节少、操作易的课题进行研究。
2.“近”处入手,因地制宜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自理能力、实践能力较弱,面对突发事件时自我保护能力则更弱,所以我们要坚持“立足于校园、研究在校园”的原则,因地制宜,尽可能地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好校内的一切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帮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开展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活动。
3.“趣”字为先,追本溯源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我们在指导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在活动中布疑设障,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动机,促使学生“追本求源”,以满足学生认知的需要。
4.“活”字为本,创新创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转变了学习方式,更是通过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实际生活,尊重学生选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因此我们在进行选题指导时,不能把目光集中在某一些同学身上,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好中选优的价值判断策略
小学生选择课题多半从自己个人的感觉出发,至于这个课题在校园生活范畴里有没有代表性,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则一般很少考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题呢?教师在学生提出大量的想要研究的问题后要注重引导、梳理,去除一些单一、浅表的问题,或者进行重组、提炼,并有意识地渗透以下四大类型。
1.探究校园生活
是指学生通过调查、测量、查资料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了解现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并确立课题”、“研究准备”、“实施方案”、“总结交流”等几个阶段。
2.优化校园生活
这类主题属于应用性学习的范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主要围绕主题的提出、调查了解、设计改进和分析总结来组织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综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运用各种技能技巧,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优化校园生活。一般分为“调查研究确定设计主题”、“交流信息制定研究方案”、“根据问题开展设计”、“展示成果总结推广”等几个阶段。
3.理解校园生活
这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校园实践活动领域中,成為其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劳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对校园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获得对他人、对学校的价值实现感。一般分为“内容选择制定方案”、“精心规划全力实施”、“总结交流评价反思”、“提出建议宣传推广”等几个阶段。
4.感悟校园生活
以实地考察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促使学生接触校园生活、了解校园生活,从而增加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其主要目的不是发展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而是把获得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放在首位。参观、考察和访问是其基本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选择考察访问的主题”、“制定考察计划”、“开展考察访问活动”、“整理信息提出建议”等几个阶段。
总之,给学生以研究的翅膀,让学生热爱校园生活,感受校园乐趣,并扎实有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是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