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形势下的传统报刊发展之路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lu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报刊优势依然存在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第一传媒。由于报纸自身的属性,尽管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存在差距,但在深度、权威、品牌、公信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兴媒体难以企及的,这种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并延续。[1]
  (1)权威性。相对新媒体来说,报纸办刊时间长,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就问世了。许多报纸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运作,聚集了大量固定的读者群,深受读者信赖和欢迎,有着很好的传播信誉和社会影响力,其权威地位和形象得到了树立,塑造了良好的业界知名度与美誉度。在中国,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的发声一直被广大民众所信任,人们通过它获得更真实、准确的信息。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我国三种市场形态媒介的公信力对比发现,我国所有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明显高于其他报纸。
  (2)丰富性。报纸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对新闻信息快速、准确、客观、公正的把握与追求,没有报纸传播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报纸就难以得到受众与同行的广泛尊重。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其传播新闻信息是报纸的重要特征,它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报纸相对新媒体来说,一般采集力量较强,丰富的采编经验,为报道提供了眾多的新闻资讯,创作出许多有深度和热点的文章。大多数报纸办刊时间较长,也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及各类信息资料,有许多媒体建起了数据库,有的还建起了大数据新闻平台,为查询与跟踪报道提供了便捷条件,可以实时汇集事件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行地域、时间、性质等分类。传统报刊具有无形的政治资源与有形政府资源,这种与政府紧密的、独有的联系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资源优势。
  (3)便捷性。报纸,顾名思义就是用纸作为载体来传播新闻信息,由于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比于网络新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它便于携带,收放自如,同时具有便于阅读、方便查询、价格适中的优点。“一纸在手,想看就看”,报纸不像网络新媒体那样,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用电,不受内存的影响。报纸创办的历史远远久于广播与电视,新媒体创办历史更是与报纸无可比较。人们对于报纸有一种自然的喜好,钟情于阅读报刊。目前,从调查来看,四五十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更愿意看读报。有许多人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感观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先看哪部分,后浏览哪部分;是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同时便于标注、圈点,可以碎片式地随时随地获取报纸的新闻信息资讯。
  二、“内容为王”是传统报刊业的永远法则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刊的成败关键是传播的内容能否抓住读者、影响读者,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应着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新闻信息内容和产品,强化原创性、独家性和深度内容生产,这是提高传统报刊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2]。因为当前传媒业“内容为王”的法则并未根本改变,特别是传统报刊业,内容仍是各报刊创新突破、赢得竞争、扩大影响的关键所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新媒体的崛起减少了报纸的销量,但大量首发新闻仍然来自报纸。这充分说明在新媒体快速崛起时期,报纸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依然非常强大,保持着重要消息来源的地位。报纸必须紧紧围绕各自的市场定位,适应受众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加强报道策划,加大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新闻信息采集力度,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指导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努力在观点、深度、专业性、参考性上提高报刊的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
  传统报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组织生产新闻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的能力。报纸在长期的调整、积累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有着新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熟悉行业和市场,能获取独家资讯,且发布新闻信息时能认真编辑,层层筛选和深加工,见报时,新闻信息总是为读者喜闻乐见。多年的实践使《纽约时报》认识到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他们一直重视新闻编辑部的建设。今天,《纽约时报》仍然保持着一个由1100多名员工组成的新闻编辑部,平均每天生产700多条不同种类的内容。
  现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新华社的《参考消息》,发行量突破了300多万份,《新华每日电讯》也从过去发行量不过十多万份达到150万份之多,其主要成功秘诀就在于一直坚持“内容第一”“可读性强”的办报理念,报道内容接地气。一批批高质量、权威性的精品力作成就了这些报刊事业的辉煌。新华社的报刊一直注重探索发展之路,始终把内容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各个报刊都有自己的知名栏目。如《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声音”“每日焦点”“新华视界”“草地周刊”;《经济参考报》的“思想观察”“新闻聚焦”“深度·视野”“商道”等,这些栏目已成为广大读者普遍认可的品牌产品,在他们心目中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品牌是媒体竞争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报刊要始终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贯穿到转型升级的全过程,着力构建具有巨大品牌价值和广泛社会知名度、受众美誉度、市场影响力的报刊品牌。
  三、媒体融合是传统报刊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报刊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向全媒体报道形态转型,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融合,将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现代传媒表现形式、先进的传播技术等为我所用,可以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网络新闻,开办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利用微博、微信等创新内容形态和呈现方式,推出贴近不同受众群体需求、适应各种媒介终端的特色多元化产品[3]。这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壮大网上舆论阵地的迫切需要。
  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位列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前三名。《人民日报》在与新媒体融合中,最先涉足进行探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属各个报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期出版后,编辑认真研读,精心选取本期最具影响力的稿件,按照网络要求设计、编排,并重新制作标题,通过各自报网进行传播,一些稿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探索出了一条巩固并延伸原有优势品牌的发展之路,其中,创办经济参考网就是经济参考品牌的一次有效的延伸。该网充分利用《经济参考报》的丰富内容资源,对其进行多次加工再造,加大和深化集成服务功能,帮助受众用最少时间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真正发挥经济参考的作用。此外,《经济参考报》还围绕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个中心,以新媒体产品体系建设促进报纸的发展,先后开办了新华道琼斯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经济参考》电子杂志等系列新媒体产品;编辑部实施了“5+2”多媒体集成报道流程,以新媒体报道弥补了以往报纸报道在双休日的缺位。   传统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其目的就是提升报纸内容和形式的品质,使之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需要。
  四、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
  加强内容建设、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及加快品牌发展战略是传统报刊在当今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保持不败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这远远不够,好的内容、高质量的产品要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科学化经营方式来推介,否则再好的产品也无人知晓。然而只靠单一发行渠道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报刊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起多元化、集成化、立体化营销发行模式,充分利用手機、网站、微博、微信等一切现代化传媒手段推介发行产品,开展订购业务。
  报刊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和发行。报刊除了本身的广告外,有很多的增值服务可做。比如,早几年组建的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的经营项目就是房地产;《湖南日报》还专门成立了图书编辑室,利用报刊的优势,发展相关新闻文化产业。
  过去报刊讲的是为读者服务,现在不仅要为读者报务,还要注重为用户服务;可以专注为党政企业做舆情分析,为智库服务,成为党政企业的决策参谋。政府部门与企业都较重视舆情分析,有的单位安排多人负责这块,如果媒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的人员来为客户服务,市场潜力很大。这几年湖南的红网基本上已在各县铺开。
  营销创意很重要。对于媒体来说,好的策划、好的方案,既有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
  媒体更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新华社战略转型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记者不仅要能采写,成为好的记者、编辑,而且更要成为经济分析师。新华社这几年注重培养自己的经济分析师,而且还从工作需要出发,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新华社的特约分析师。如宏观方面的研究专家樊纲、三农方面的专家温铁军等。现在媒体不缺好的记者,但缺好的营销人员。营销人员要有相当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要有能写出好报告的文笔,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才气,这些都是报刊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报刊发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发行模式,以《快乐老年报》为代表的邮报合作发行模式,以《北京青年报》为代表的社会渠道发行模式,以重庆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整合营销发行模式,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数字订阅模式。总之,各种报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功能上存在不可替代性,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空间,所以传统报刊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发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吕楠芳.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
  [2]崔保国.大传媒时代的“变”与 “势”——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J].传媒,2013(5).
  [3]魏娇娇.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1(2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