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品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是,也应引导他们品读苏教版教材中的散文、童话,品味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人物语言等,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能逐步培养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
  一、品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课《小池塘》是一篇描写春季来临,小池塘明丽景象的优美文章。课文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向一年级的小朋友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灵动的小池塘的形象,让学生对小池塘的自然美景产生审美体验。课堂上,我主要抓住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展开教学。这个充满活力的比喻句太有人性味了,我通过教学这句话,引领学生充分品味,体验比喻修辞手法的魅力。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比喻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呢?你觉得大眼睛和小池塘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学生说形状比较像,书中插图画的小池塘是椭圆的,与眼睛的形象确实很像。我表扬学生很会观察,会看插图。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短语“水汪汪的大眼睛”,立刻有学生说出池塘里有水,而我们的眼睛里也是水汪汪的。
  再问学生,“小池塘”和“大眼睛”除了在形象上相像,还有什么相似呢?有学生说因为小池塘能映出周围的东西,眼睛也能看东西。我就追问:你们知道还有其他事物也能映出东西吗?有学生说镜子也可以照出东西。为什么这里不可以换成“小池塘像一面大镜子”呀?我让同学们互相看看,看看对方的眼睛,眨眨眼睛,闭上,再睁开,感受一下眼睛的活力。这时有学生说,课文第一句话写“小池塘醒来了”,醒来了就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我禁不住为孩子鼓掌,表扬他会结合上下文思考问题,更表扬他把小池塘看作一个活灵活现的人,让它会醒来会睁眼。又有的学生说,池塘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就像眼睛一眨一眨的。真好,学生已经完全把小池塘看做人,把对文章比喻拟人的手法的感受说活了,心中已经充满对小池塘喜爱的情感。
  最后我又提问:更重要的是大眼睛能干什么?能看世界。像眼睛的小池塘也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是主动地去发现白色的云、红色的太阳、弯弯的月亮、闪亮的星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的东西,这样的小池塘充满生命力。
  以上教学通过由表象到生命力的活动的层层深入分析思考,让孩子体会到比喻不仅要比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更要让人有美的感受,让人体会事物像人一样具有生命的灵动。学生不仅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文章,掌握比喻句中所蕴藏的美,而且陶冶了心智。
  二、品读文本中的语言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2课《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三层内容意思接近,叙述形式相似。在教学时教者因为内容学生一读就懂,没有逐段地讲解,而是把描写猴子的三次心理活动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语言中的相似和相异之处,通过此过程,学生水到渠成地品味出猴子的性格特点,自然而然地领会文章的中心。
  首先出示描写猴子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三句话。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然后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联系鸟儿的话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比较三个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时间由五年到四年再到三年,越变越短,但猴子总是嫌时间长,感觉他没有耐心。
  生:我发现每次听了鸟儿的话,他都说“对”,感觉他没有自信。
  生:我补充,猴子没有主张,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对”,立刻就拔掉自己已经种的果树。
  生:我发现猴子每次都“等不及”,他没耐心。
  师:他同样是“等不及”,但有一点不同,读读,感受一下。
  生:时间长,猴子等不及,时间变短了,还是等不及,猴子太没耐心了。
  三句话,孩子一看就懂,逐句讲读味同嚼蜡。教师教学时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读,而是将三句内容意思接近,叙述形式相似的句式整体出现,对语言文字细细品味,没有教师的概念化的枯燥说教,让学生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平时生活的积累,品读课文,既品出了课文的思想中心,也品出了语言表达上的细微差别对表达效果的作用。学生能敏锐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魅力。
  三、品读文本学写话
  阅读教学中的品读不仅要让学生品出文本的思想、修辞手法,也要让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教学为写话打好基础,写话的方法习得来源于文本的品读,而又有孩子们鲜活的儿童生活体验作为内容,这样,写话中出现许多精彩。
  在学习完第四册第21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让学生写一写你喜欢的夏天里的植物、动物、人物。请看学生描写荔枝的小片段。
  “荔枝外皮是铁锈红色的,还有一点咖啡色的雀斑,摸起来有点粗糙。”(小敏)
  “一剥开带有小刺的皮,看到那乳白色的果肉,我口水直流。”(小嘉)
  “剥下一些皮,有许多汁水挤了出来,看见一颗水淋淋的大珍珠。”(小琪)
  “我看见果肉晶莹透亮的,水淋淋的。”(小成)
  “剥开荔枝的皮,会喷出汁水来,荔枝的果肉很光滑,吃起来感觉水分很充足。”(小浩)
  “剥开皮就看见米白色的果肉,牙一咬,甜甜的汁就流了出来,再咬一口,感觉越来越甜。”(小晰)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荔枝,但是通过孩子动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看,去触摸,去舔,去咬,去想象,荔枝的皮肉汁、色形味,生动形象地被孩子们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而在这表现的背后是孩子们平时对语言文字品读积累的语言感悟,到了学生自己创作的时候,这积累的内在能量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学生写好后,教师再将这些语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品读,读到自己身边伙伴的作品,学生觉得更亲切,互相交流品味,学习效果很好。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其他文献
阅读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之《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美丽的地球村》之《荷兰的花》。  学习目标  1.感受维也纳与音乐、荷兰与花的密切关系。  2.学会使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  能运用“虚实结合”“人景合一”的方法进行习作。  学习流程  一、回顾单元写法  1. 通过第八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哪些异域风情?  2. 《威尼斯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