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成长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玉江:鼎丰探险创始人。1998年左右开始自己的探险、登山活动,曾在乌鲁木齐经营一家户外俱乐部,2000年开始,带队从事一些探险、登山的组织工作。凭借着多年的登山探险经验,2014年,鼎丰探险公司成立,开始组织6000~7000米级山峰的商业攀登,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肯定。2015年,鼎丰探险开始在尼泊尔组织8000米级山峰的商业攀登,已经先后带领70名客户成功登顶了马纳斯鲁峰及珠峰。
  
  在国内,宋玉江也是新疆户外圈的名人了。1998年时,宋玉江跟王铁男等新疆早期登山爱好者一起登顶了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这是国人第一次登顶博格达;2001年,带队徒步进入尼雅精绝国古遗址探险;2002~2014年的12年间,宋玉江更是协助500余人成功登顶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至今,宋玉江已经登顶过慕士塔格峰6次、博格达峰3次,还攀登过四川的雀儿山、骆驼峰,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岛峰、罗波切等一些知名山峰。2016年5月,宋玉江成功登顶珠峰,也从此开始了他组织8000米级山峰商业攀登的道路。

顺其自然


  由于多年带队攀登6000~7000米级山峰,并且从2014年鼎丰探险公司成立之后开始在尼泊尔进行6000米级山峰的商业攀登,宋玉江积攒了很多愿意跟他一起攀登的客户,而其中又有很多都有攀登更高海拔山峰的愿望和需求,2015年,这种需求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宋玉江顺其自然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8000米级山峰的商业攀登组织。此时,国内能够组织境外8000米级别商业攀登的探险公司非常有限,其难度和风险都可想而知。
  第一次8000米,鼎丰选择了珠峰,因为珠峰的商业环境相对成熟,在8000米级山峰中难度适中,世界第一高峰的名头也是客户们呼声最高的。当时,前期的攀登都非常顺利,但队伍适应完毕刚从C2撤下来准备休整,就发生了那年著名的尼泊尔8级大地震,地震造成的雪崩摧毁了珠峰大本营,成为珠峰攀登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所幸鼎丰探险队伍的营地位置在雪崩范围的边缘,相对比较安全一些,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但在救援之后,尼泊尔政府取消了当年的珠峰攀登,鼎丰的攀登活动还是被迫终止了。
  2015年秋季,宋玉江再次来到尼泊尔,组织马纳斯鲁峰的登山活动。当时,刚发生的地震影响还没有消除,所以队员的顾虑非常多,但宋玉江及其合作的夏尔巴团队非常有信心,最后登顶的过程中很多其他队伍都放弃了,但鼎丰的队伍非常成功,最终12名队员全部登顶。这次攀登,也让宋玉江对于8000米级山峰的商业组织有了较为明确和详细的认知,也更增强了自己的信心。

与夏尔巴的磨合


  在尼泊尔,登山许可非常容易取得,对攀登8000米山峰的人限制较少,哪怕去年刚刚发布的禁止残疾人攀登的法规也被法院否决了,这对于商业攀登队的组织来说,相对也是个很大的优势,攀登环境更加自由,更加市场化。对于客户而言,只要你身体健康,即使没有攀登经验可能也可以来体验一下8000米攀登,而这同时也成为对于商业攀登组织公司的一个考量。
  组织8000米的商业攀登,就必然会有与尼泊尔夏尔巴向导的合作,他们是高海拔攀登最重要的支持。宋玉江认为,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做8000米商业登山有很多年的经验,可以说服务非常成熟,又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以及对客户的服务都是英式的,所以服务是非常好的。但是,同样由于夏尔巴人的服务越来越事无巨细,在这里攀登8000米,客户几乎不用负重,这也造成了有些客户过度依赖夏尔巴人的问题。
  
  高海拔的商业攀登组织,鼎丰已经做了三年多,期间也发生过几次与夏尔巴向导对天气状况理解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宋玉江也是在一步步地与夏尔巴公司磨合,相互了解、适应,调整自己的方式,以期做得更好,安全性更高。2015年马纳斯鲁峰攀登时,很多队伍因为天气状况不好、天天下雪而认为攀登季结束了,但鼎丰经过客观分析后认为几天后会有一个两天比较好的的登顶窗口,最终说服了合作的夏尔巴向导,在很多队伍下撤后,终于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而全队登顶。

逐步完善


  目前,由于安全考虑等种种因素,能够在国内组织8000米级山峰商业攀登的主要是西藏圣山公司等两家探险公司。另外还有约五六家登山探险公司,主要是在境外(如尼泊尔、巴基斯坦)组织8000米山峰的攀登活动,但也正是有这些民间的登山探险公司存在,使得中国的攀登者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近几年,每年春季仅仅是珠峰南坡就会有60人以上的中国队员,还涌现了一些攀登者,去实现无氧8000米、8000米连登、14座8000米攀登等这些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攀登成就。
  经常在国外组织攀登,宋玉江无疑也会接触到一些欧美组织8000米商业攀登的探险公司,在他看来,与之相比,最大的差距还是在理念上。不仅仅是组织者还有客户都会有所不同,毕竟欧美高海拔攀登以及商业化都比国内要早上不少,而国内的商业客户,在攀登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国内民间攀登者对于商业攀登的需求会更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欧美探险公司的商业竞争力在尼泊尔反而不强,很多外国登山公司近几年的客户量都在急剧下降,像罗塞尔这样的知名公司也逐渐收缩。
  8000米攀登无疑是高风险的运动,在商业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安全必须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也是考量一家探险公司的重要指标。宋玉江认为,经验丰富的领队和向导,完善的后勤和应急保障,对天气预报的精确判断及可靠的通讯指挥系统,这些都是8000米登山的安全保障,也是鼎丰不断追求和完善的方面。
  虽然一直在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宋玉江也开始逐渐觉得,如今的商业攀登越来越保姆式的服务仍然解决不了队员越来越高的服务要求,而这样事无巨细的服务方式,是否就真的是商业攀登最好的方式呢?是否应该要求客户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呢?也许,现在已经到了应该要从登山理念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宋玉江说,鼎丰在接收队员的时候,会要求报名者具备攀登8000米山峰的体能和良好的心态,甚至心态比体能更加重要;一定要有集体意识并且能够服从组织者的管理,对于没有高海拔攀登经验的队员进行必要的登山技能和理论实践方面的培训,并建议先攀登一些六七千米海拔的山峰积累经验,也更能有些实际的感受,对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锁定8000


  近几年,随着高海拔攀登在中国的发展,8000米商业攀登的组织逐渐增多,每年都会有探险公司开始加入8000米商业攀登的行列。有些跟宋玉江类似,多年组织5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积累了一些对8000米有需求的客户;有些则是长期从事“7 2”探险的商業组织,同样也希望打开更多的市场范围;还有些,是从自己多年的攀登爱好和经验,逐步成为带领他人攀登的领队,步步进阶而开始组织8000米级别山峰的攀登。鼎丰探险作为其中较早开始从事8000米商业攀登的公司,也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方向。
  鼎丰探险是一家创立于北京的专业高海拔登山公司,已多次成功组织过珠穆朗玛峰、马纳斯鲁峰、洛子峰、慕士塔格峰、博格达峰、雀儿山等高海拔雪峰的商业攀登,丰富的实战经验无疑成为了它最大的优势。做好8000米的商业攀登,是近几年宋玉江的目标,所以鼎丰每年都在组织春秋季的8000米登山活动,而对于四五千米的入门级山峰,现在主要做定制活动,所以在入门客户的积累方面,可能会有些欠缺。而宋玉江目前只想把目标锁定在8000米,他计划明年还会新增加马卡鲁甚至K2等8000米山峰的商业攀登,近几年主要会围绕越来越多的8000米山峰展开活动。同时,为了打开客户源,还计划组织一些海拔不算太高但更加偏重技术难度的山峰线路,以期让登山者能够有更好的攀登能力,逐步去影响参与高海拔商业攀登客户的理念,让高海拔攀登的安全系数逐步提高。
其他文献
知命
期刊
上个月12日,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在京北160公里的海坨山谷举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金犀牛颁奖放在了户外。  当天中午正好碰到何川和孙斌,两位攀登大神刚刚完成布达拉峰北壁的登顶。何川说金犀牛在这里太棒了,大家能更好地感受到户外的氛围。其实这里与他们经历的地方还是完全不同的,那些高山险峰孤绝于世、人迹罕至,和人類保持着距离甚至充满敌意,这里的户外则是温暖与包容。由此也让我想到一个事情,很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电影票和可乐爆米花,坐下来准备好好欣赏期待已久的电影。突然漆黑的电影院里闪起一道亮光,响起刺耳的铃声,“喂?”把人吓一跳的同时,让原本沉醉于电影里的你一下子跌落出来,好不容易收拾心情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屏幕上,不远处又一个手机屏幕亮起来!针对这一令人抓狂的现象,电影院又该如何应对呢?  It’s become a sadly common experience at t
近日,偶然读到一本有关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该届世博会命名为World’sColumbian Exposition)的怪书,名叫The Devil in the WhiteCity(《白城魔鬼:奇迹与谋杀交织的博览会》)。说它“怪”,是因为这本学术态度严谨、资料翔实的非虚构类史书,把两个完全不搭界却同样青史留名的人交织在一起:一个是此次世博会的总设计师Da
英文的词汇就如同美国的人口,都是大熔炉,其组成多元,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若追本溯源探究其祖籍地,结果经常会让我们大感意外。
(1) Once there was a man who repaired trash compactors(垃圾压缩机)because that was what he loved doing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2) Once there was a man who repaired trash compactors in a soc
季節轮换,周而复始,自古以来与人的吃穿用住密切相关,尤其是冬季,似乎在当代流行文化想象中稳占一席之地。《权力的游戏》、《冰血暴》、《冰雪奇缘》……众多极受欢迎的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赋予世界的冬,我们还能看到人性在其中的纠缠、期盼与重生。于我,冬是反思、重生之季,是退一步思考、追缅之季。于你呢?  Winter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depending
Altar   I tell her she has outlived her usefulness1.  I point to the corner where dust gathers,  where light has never touched. But there she sits,  a thousand years, hands folded, in a tattered2 a
山地车的真谛是什么?  带你离开钢筋水泥筑造的都市,到逐渐被城市吞噬的自然中去感受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生命的波澜。  《山地自行车之旅》(Life Cycles)是一部于2010年上映的山地车主题电影纪录片,从工厂的炼钢炉开始讲述山地车的一生,直至年久报废,再回到炼炉之中,宛若万物,完成生命的循环(life cycle)。一台车如同一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讲述不同的故事,而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
慢言生活  没有人比我更推崇旧时的鸿书往来了。我总感觉字斟句酌、精雕细琢的文字之美更值得细细品味。现代快速、频繁、大量的沟通使对话变得零碎扭曲,并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有效的,反倒降低了沟通的质量,阻碍我们一直希望改善的“连接”。然而,在新的沟通渠道与智能设备的蓬勃发展中,在大趋势和亲友的压力下,我也只能逐渐接受新的沟通方式,新的沟通语言。毕竟神马都是浮云,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