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人民俗到国家非遗r——马来西亚新山游神中的华人身份研究

来源 :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新山市的春节民俗“游神”,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包含宗教、文化和商业因素,早期反映着华人的侨民身份.国家独立以后,“游神”也是团结族群、塑造华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新山游神更强调华人文化传承.2012年新山游神入选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文化的构成部分,体现着作为少数民族的“华族”身份.从华人民俗到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新山游神的历史反映着华人身份和国族身份之间的互动与协商.
其他文献
中华戏校建立于1930年,是一所新式的戏曲学校。在办学中,它继承了科班的基本教学方法,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大量实践。同时,它又吸收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力图培育出一批技术过硬、身心健康、视野开阔、目标远大的戏曲新人。中华戏校在其十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现代精神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对之后的戏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7年《顺天时报》菊选总票数达一百万余张,评选出“剧界大王”梅兰芳、“坤伶第一”刘喜奎和“童伶第一”尚小云,成为民国初年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文化事件。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认为“场域”是各种资本斗争的权力场,该次菊选充分体现出民国戏曲的场域性特征。副刊主编辻听花是菊选的操盘手,他通过制造话题、营造气氛等各种策略,吸引大众对菊选的关注,更让伶人及其支持者投入激烈的竞争中,从而赋予菊选更大的影响力。捧角者通过购买选票,与媒体合谋打造超级明星,为谁买票、何时买票体现出捧角家的心机和算计。专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对非遗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要求,非遗在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交叉发展是现代社会非遗的全新样态,合理的制度构建是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前提。基于非遗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特征,开明利己主义指导下的非遗财产权保护符合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的双重要求。以利益平衡为前提,在非遗类型化的条件下对适配市场化发展的非遗进行财产权保护,在为其提供经济秩序保障的同时还能激发其内生性发展动力,以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英雄的视角描绘藏族先民对自然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认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其中,安宁、平等和敬畏是藏族先民生态意识表达的原元素。它以文学创造为载体承载了藏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念通过禁忌规则达到环保目的;山水崇拜的生态意识塑造相对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而众生平等的生态理念从客观上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藏族先民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生态文明观念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马祥麟专刊》是一种颇为少见的的北方昆曲花谱,由客居天津的文人吴子通于1933年为昆弋伶人马祥麟制作,现仅见二期。其内容以诗词酬唱为主,对马祥麟的演艺起到褒奖与广告的作用,帮助马祥麟从普通伶人上升为昆弋名伶。与晚清的花谱制作者及“同好”群体有所不同,其流通方式不再是通过书商与市场,除花谱的制作之外,更借助于报刊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征诗与诗文酬唱的形式来构成一种“放大的花谱”。花谱的制作者吴子通,虽然并不具备“捧角”的“硬实力”,但是通过天津城南诗社这一文人群体的人际网络与文人雅集的运作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困境、文化多样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属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实践经验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使用此项制度的可行性,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现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具体制度构想,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应然主体,也是实然主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
郑子褒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剧坛达人",他背景复杂,尤与梨园行渊源深厚,以一身而兼剧评家、唱片经理、戏曲刊物主编、戏照收藏家、剧院经理等多重角色。作为剧评家和戏曲刊物主编的郑子褒,在民国剧评界地位举足轻重。郑氏剧评,以深得传统笔记旨趣的"老派"文风,融合开放包容的"海派"批评理念,在一众名家中自成风格,有"评坛金刚"之誉。1930、40年代,郑子褒接连创办、主编多份戏曲刊物,其中最重要的《半月戏剧》惨淡经营十余年,从前期成功的商业期刊转向具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性刊物,记录下民国中后期千姿百态的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根基之一,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内生驱动力和创造源泉.在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乡村文化所包含的农业、工艺、建筑等遗产,不仅能够标
基于海南岛黎母山和雷州半岛雷祖祠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海南岛黎族内部流行的关于雷公摄蛇卵繁衍出黎族的始祖传说进行解读,指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神话,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黎族起源的历史事实。该传说所说的“蛇卵”和“雷公”是不同文化符号的隐喻。“蛇卵”是指海南岛的土著(古越族),因以蛇为图腾被史书称“蛇种”;而“雷公”则是指唐宋以来北部湾一带被“王化”的俚族,因内附于以“雷”为象征的权力被称为“雷种”。该传说自宋代以后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王朝对南方的开发,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