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与盛松芬老师相识多年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为采访她做准备,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盛老师的武术人生就如同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慢慢阅读、细细品味。
儿时的习武经历,让她与中华武术结缘。几十年来,盛松芬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即使已近花甲之年,还依然为中华武术忙碌不停。
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她,为啥如此衷情于武术?
每每如此,她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去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她知道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乐此不疲地把武术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采访中,她对笔者说,让武术传承下去是武术人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她必须这样去做,不然也不会用自己家的房子开武馆,要知道房子的出租所得要比开武馆收学费要多的多,也有人说她傻!但她心里还是会算这笔帐的,谁让她喜欢武术呢,她的资产是无形的。
人生想坚持干好一样事很难,但可喜的是盛松芬坚持下来了,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练武先修德
盛松芬苗条清秀,脸上天生一对大酒窝,热情爽快,话语清宁,逢人见面,笑脸先迎。如果不伸拳弹腿,谁也不知她居然是个武林英杰。
1955年,盛松芬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中。他的父亲自幼习武,喜欢打猎,身体健壮,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他的大手可以将两个40斤的铁锁叩在一起轻松举起。从记事起,她就跟随父亲练武,长大一些后,父亲把她送到了哈尔滨市第六武术馆进行系统训练,和二哥一起练习少林弹腿。几年下来,掌握了拳术、单双器械、对练等十多项技艺。她反应灵敏、出手快,与比她大二岁的二哥打对练,经常占上风。
1979年,她作为黑龙江省武术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也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盛松芬得到了时年94岁的龙行门武术大家刘志清的青睐,拜在龙行门下,系统习练龙行剑、龙行刀、龙行掌等龙行门独门功夫。她精心体会龙行拳术要旨,博得精髓,尤其是一柄龙行剑,舞得左盘右旋如云龙,高低起伏逐浪行。左蹬右踢龙舞爪,腾跃翻滚似流星。为何能得真传?她说,刘志清老师传授龙行剑时说:“剑尖是活的,它有眼睛,你要全身心地跟着它。”
盛松芬沉醉于武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六武术馆学习几年后,“文革”开始了。中华传统武术被扫进“四旧”囚笼,被禁止练习,武术老师被轰走了,自己家里的武术器械也被拿走了。她依然偷偷地练习。用她当时很单纯的话来讲:“练武术有什么不好,锻炼身体还有罪?”有一次,学校里的一位男生淘气地欺负她,她伸出拳头教训了他。还有一次,一对比她年龄大的姐弟俩联手起来向她进攻,她出手太重,把那个姐姐打坏了。为这事,他的父母花了3.69元给人家看病。
这件事让盛松芬始终铭记在心,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钱多值呀!3.69元钱可以买5斤猪肉啊!父亲便教育她,练武要讲究武德,不可以武压人,要以理服人,以德为人,德艺双修。练武先修德,不讲武德的人是练不好武术的。
塑造武术和练武人的“光辉形象”
她到了结婚年龄时,有人给她介绍一个男孩,当这个男孩知道她在练武时,就不同意了;还有一个是男孩本人同意,但男孩家里的老人听说女方是练武术的,也就不同意了。
人们对武术存在严重偏见啊!要消除人们的偏见,武术人自己的形象十分重要。她更加刻苦地修炼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武术专业技能,丰富文化知识,加强道德和行为修养,矢志不移地向武艺高超、学识高深、品德高尚的境界攀登。同时,及时抓住机遇,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武术,塑造武术和练武人的“光辉形象”,并将自己的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服务于社会。
她参加过电影《美丽囚徒》的武打拍摄,担任《血溅九龙杯》的女主角,多次参加专题纪录片《龙行派刘志清》的拍摄。报刊、杂志、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她的事迹。日本武术界曾两次请她去讲学。她还与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我国著名武术家、武术教授夏柏华老师一同去新加坡担任那里举办的国际比赛,做裁判工作。
有一次,她应邀去日本讲学,日本记者采访她,她详细介绍了刘志清的龙行拳法,日本《武术秘籍》杂志上两次登载刘志清老师的练武英姿,这是她最骄傲的。30多年里,她几乎每年都忙碌于省、市、全国以及国际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中。在武术界,大家称她为主持武术比赛、表演的“金话筒”。她的现场解说,语音甜美,对武术充满激情,她以丰富的武术知识和对各门各派功夫特点的透彻了解为底蕴,根据运动员的场上演练即兴发挥,恰到好处地介绍人的风格、技的特点、术的源流,牵动着观众的情感随着场上演练者的动静而起伏,场内场外融为一体,高潮迭起。
她还多次为省、市、全国的拳击、散打、摔跤、柔道、跆拳道、击剑、健身气功、举重等体育项目的比赛做主持。有些项目的规则她基本都了解,所以在体育界人们又称她是“体育金嗓子”。
武术的价值是无形的
盛松芬年过半百时,在哈尔滨开起了“盛世武术馆”,开武馆首先得到了她大哥的支持,原本和哥哥开办工厂,她回忆说自己曾一天组装过十台SGD-40KVA电力变压器。安装电器设备时在她的眼里如同搭“积木”,性格开朗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累的“乐天派”。由小变大的工厂逐步形成规模以后,大哥知道她喜欢武术,支持她干自己喜欢做的事,便把家里的门市房让她开武馆。谁都知道,在繁华市区房子出租所得,要比开武馆的收入多得多。因此有人说她犯傻!她心里有自己的一笔帐:谁让我喜欢武术呢,武术的价值是无形的。
“开武馆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行善之举,学费少得可怜。武术博大精深,需要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中华儿女千千万,你不干,我来干,不然的话,历经几千年由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武术,便会一代代一点点地流失而失传,我们怎能对得起前辈,这是国宝呀!”
“很多人想以此为业,以武赚钱。但这碗饭不是每个人能吃得下的。过去习武是为了“打”,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通过练武来健身养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和谐社会,是大家的普遍追求。因此,教学的宗旨、内容、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人制宜,不能照抄老祖宗的本本了!想吃这碗饭的人很多,需要有真本事、有恒心、有毅力。大家看重的是教武者的真功夫、品德及社会的认知度。没有功夫没有武德而去端这碗饭,只能误人子弟。”
“我只是想把自己一生练武的收益传递给孩子们和喜欢武术的人。现在的孩子太难了,他们想学习武术,也热爱武术,可没有时间,小小年纪就让沉重的学习负担给累坏了,不运动、不锻炼,眼睛近视,体质弱,身体、心态、体质、精神,都让人担忧,孩子们没有个好的身体,将来能承载什么,能够干什么?更别说弘扬中国武术了!”
“我在研修武学中感悟到,武术不仅仅是技术套路、攻防技击含义,而是民族文化,凝注一种民族精神在里面,就是人的境界。每位习武者,练的不仅仅是筋骨,同时在修其德、养其心、磨其性、强其志、塑造出习武者与众不同的行为风范。传统的武德,讲究仁、义、礼、智、信、勇,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有许多是应当很好地继承。你只有用心去练,才能找到武术的真谛。”
盛松芬行走武林几十年了,任何有利于武术事业发展的事,她都一直在认真地做,自己习练武术、传授武术、做裁判工作,武术界新老朋友有事相求,她都热心帮助,时时注意树立习武人的形象和精神。她说,武术博大精深,练武之人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事业才能发展。
如今,盛松芬的盛世武馆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她所带的弟子在省市、全国以及国际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以年过花甲之躯,于2011和2012年两次出征北京国际武术比赛和山西形意拳国际比赛,夺得4枚金牌。她说,每参加一次高水平的比赛,我都能结识许多武术名家高手,让我大开眼界,学习许多东西。这是最好的继承啊!
每逢节假日,她的武馆成了各门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各门各派的习练者都喜欢到她的武馆交流切磋,都喜欢把自己所学到的拳术练一练。在她武馆里,大家都是武林好友,为了继承发展武术事业而走到一起来了,没有什么门派之分,八极、形意、螳螂、太极、通臂、八卦、迷踪、少林……都是一家。
这才是盛松芬开办武馆的真正目的。她要建设一个平台,建设一个习武者的大家庭,让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切磋、研究,共创“武林盛世”,传承武术这块中华文化魂宝!
儿时的习武经历,让她与中华武术结缘。几十年来,盛松芬老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即使已近花甲之年,还依然为中华武术忙碌不停。
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她,为啥如此衷情于武术?
每每如此,她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去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她知道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乐此不疲地把武术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采访中,她对笔者说,让武术传承下去是武术人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她必须这样去做,不然也不会用自己家的房子开武馆,要知道房子的出租所得要比开武馆收学费要多的多,也有人说她傻!但她心里还是会算这笔帐的,谁让她喜欢武术呢,她的资产是无形的。
人生想坚持干好一样事很难,但可喜的是盛松芬坚持下来了,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练武先修德
盛松芬苗条清秀,脸上天生一对大酒窝,热情爽快,话语清宁,逢人见面,笑脸先迎。如果不伸拳弹腿,谁也不知她居然是个武林英杰。
1955年,盛松芬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中。他的父亲自幼习武,喜欢打猎,身体健壮,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他的大手可以将两个40斤的铁锁叩在一起轻松举起。从记事起,她就跟随父亲练武,长大一些后,父亲把她送到了哈尔滨市第六武术馆进行系统训练,和二哥一起练习少林弹腿。几年下来,掌握了拳术、单双器械、对练等十多项技艺。她反应灵敏、出手快,与比她大二岁的二哥打对练,经常占上风。
1979年,她作为黑龙江省武术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也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盛松芬得到了时年94岁的龙行门武术大家刘志清的青睐,拜在龙行门下,系统习练龙行剑、龙行刀、龙行掌等龙行门独门功夫。她精心体会龙行拳术要旨,博得精髓,尤其是一柄龙行剑,舞得左盘右旋如云龙,高低起伏逐浪行。左蹬右踢龙舞爪,腾跃翻滚似流星。为何能得真传?她说,刘志清老师传授龙行剑时说:“剑尖是活的,它有眼睛,你要全身心地跟着它。”
盛松芬沉醉于武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六武术馆学习几年后,“文革”开始了。中华传统武术被扫进“四旧”囚笼,被禁止练习,武术老师被轰走了,自己家里的武术器械也被拿走了。她依然偷偷地练习。用她当时很单纯的话来讲:“练武术有什么不好,锻炼身体还有罪?”有一次,学校里的一位男生淘气地欺负她,她伸出拳头教训了他。还有一次,一对比她年龄大的姐弟俩联手起来向她进攻,她出手太重,把那个姐姐打坏了。为这事,他的父母花了3.69元给人家看病。
这件事让盛松芬始终铭记在心,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钱多值呀!3.69元钱可以买5斤猪肉啊!父亲便教育她,练武要讲究武德,不可以武压人,要以理服人,以德为人,德艺双修。练武先修德,不讲武德的人是练不好武术的。
塑造武术和练武人的“光辉形象”
她到了结婚年龄时,有人给她介绍一个男孩,当这个男孩知道她在练武时,就不同意了;还有一个是男孩本人同意,但男孩家里的老人听说女方是练武术的,也就不同意了。
人们对武术存在严重偏见啊!要消除人们的偏见,武术人自己的形象十分重要。她更加刻苦地修炼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武术专业技能,丰富文化知识,加强道德和行为修养,矢志不移地向武艺高超、学识高深、品德高尚的境界攀登。同时,及时抓住机遇,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武术,塑造武术和练武人的“光辉形象”,并将自己的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服务于社会。
她参加过电影《美丽囚徒》的武打拍摄,担任《血溅九龙杯》的女主角,多次参加专题纪录片《龙行派刘志清》的拍摄。报刊、杂志、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她的事迹。日本武术界曾两次请她去讲学。她还与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我国著名武术家、武术教授夏柏华老师一同去新加坡担任那里举办的国际比赛,做裁判工作。
有一次,她应邀去日本讲学,日本记者采访她,她详细介绍了刘志清的龙行拳法,日本《武术秘籍》杂志上两次登载刘志清老师的练武英姿,这是她最骄傲的。30多年里,她几乎每年都忙碌于省、市、全国以及国际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中。在武术界,大家称她为主持武术比赛、表演的“金话筒”。她的现场解说,语音甜美,对武术充满激情,她以丰富的武术知识和对各门各派功夫特点的透彻了解为底蕴,根据运动员的场上演练即兴发挥,恰到好处地介绍人的风格、技的特点、术的源流,牵动着观众的情感随着场上演练者的动静而起伏,场内场外融为一体,高潮迭起。
她还多次为省、市、全国的拳击、散打、摔跤、柔道、跆拳道、击剑、健身气功、举重等体育项目的比赛做主持。有些项目的规则她基本都了解,所以在体育界人们又称她是“体育金嗓子”。
武术的价值是无形的
盛松芬年过半百时,在哈尔滨开起了“盛世武术馆”,开武馆首先得到了她大哥的支持,原本和哥哥开办工厂,她回忆说自己曾一天组装过十台SGD-40KVA电力变压器。安装电器设备时在她的眼里如同搭“积木”,性格开朗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累的“乐天派”。由小变大的工厂逐步形成规模以后,大哥知道她喜欢武术,支持她干自己喜欢做的事,便把家里的门市房让她开武馆。谁都知道,在繁华市区房子出租所得,要比开武馆的收入多得多。因此有人说她犯傻!她心里有自己的一笔帐:谁让我喜欢武术呢,武术的价值是无形的。
“开武馆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行善之举,学费少得可怜。武术博大精深,需要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中华儿女千千万,你不干,我来干,不然的话,历经几千年由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武术,便会一代代一点点地流失而失传,我们怎能对得起前辈,这是国宝呀!”
“很多人想以此为业,以武赚钱。但这碗饭不是每个人能吃得下的。过去习武是为了“打”,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通过练武来健身养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和谐社会,是大家的普遍追求。因此,教学的宗旨、内容、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人制宜,不能照抄老祖宗的本本了!想吃这碗饭的人很多,需要有真本事、有恒心、有毅力。大家看重的是教武者的真功夫、品德及社会的认知度。没有功夫没有武德而去端这碗饭,只能误人子弟。”
“我只是想把自己一生练武的收益传递给孩子们和喜欢武术的人。现在的孩子太难了,他们想学习武术,也热爱武术,可没有时间,小小年纪就让沉重的学习负担给累坏了,不运动、不锻炼,眼睛近视,体质弱,身体、心态、体质、精神,都让人担忧,孩子们没有个好的身体,将来能承载什么,能够干什么?更别说弘扬中国武术了!”
“我在研修武学中感悟到,武术不仅仅是技术套路、攻防技击含义,而是民族文化,凝注一种民族精神在里面,就是人的境界。每位习武者,练的不仅仅是筋骨,同时在修其德、养其心、磨其性、强其志、塑造出习武者与众不同的行为风范。传统的武德,讲究仁、义、礼、智、信、勇,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有许多是应当很好地继承。你只有用心去练,才能找到武术的真谛。”
盛松芬行走武林几十年了,任何有利于武术事业发展的事,她都一直在认真地做,自己习练武术、传授武术、做裁判工作,武术界新老朋友有事相求,她都热心帮助,时时注意树立习武人的形象和精神。她说,武术博大精深,练武之人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事业才能发展。
如今,盛松芬的盛世武馆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她所带的弟子在省市、全国以及国际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以年过花甲之躯,于2011和2012年两次出征北京国际武术比赛和山西形意拳国际比赛,夺得4枚金牌。她说,每参加一次高水平的比赛,我都能结识许多武术名家高手,让我大开眼界,学习许多东西。这是最好的继承啊!
每逢节假日,她的武馆成了各门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各门各派的习练者都喜欢到她的武馆交流切磋,都喜欢把自己所学到的拳术练一练。在她武馆里,大家都是武林好友,为了继承发展武术事业而走到一起来了,没有什么门派之分,八极、形意、螳螂、太极、通臂、八卦、迷踪、少林……都是一家。
这才是盛松芬开办武馆的真正目的。她要建设一个平台,建设一个习武者的大家庭,让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切磋、研究,共创“武林盛世”,传承武术这块中华文化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