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一文 读好一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名家名作的节选。针对节选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辨析文言词、品味人物形象、感悟文章艺术特色等途径,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桥梁,引领学生从节选课文的学习中找到整本书的诸多解读密码,使课文学习和整本书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能够实现“学好一文、读好一书”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文;整本书;阅读密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55-03
  统编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名家名作的节选,节选课文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且跟整本书的内容前后勾连。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仅停留在教师指导学生扎实深入地研读课文的层面,而忽略了以文本为范例,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拓展阅读。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尝试进行了“学一文、带一书”的探索。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从选文中寻找整本书的解读密码。
  一、巧析文言词,解密文字障碍
  课文《两茎灯草》节选自古典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半文言半白话的作品。文中有部分生僻字,对于文言基础较为薄弱,历史知识相对贫乏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是开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字词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PPT出示:郎中)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郎中”就是指中医医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时我认真查看了注释。
  师: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这是一种自学的好方法。古代黄河以南的人称治病救人的人为“郎中”,时过境迁,现在统称为“医生”。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类词?
  生1:还有“监生”一词,这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师:看得出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的确,文言词中有些事物的称呼现在已经更换了说法。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还有部分诸如此类名称改变的词语。
  (PPT出示)
  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
  ——摘自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师: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这句话中的“老友”和“小友”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生2:我认为老友指年龄较大的朋友或同学,小友指年龄小的朋友吧。
  师:对此,吴敬梓大师在原著中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读,请大家默读这段文字,看看有何新的发现?
  (PPT出示)
  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作“朋友”,称童生是“小友”;童生进了学,哪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是到八十岁,也称为“小友”。
  生3:“老友”和“小友”是按进不进学区分的。
  师:联系上下文也是一种解读文言词的好方法。
  (PPT出示)
  到了服阕之后,不过一年有余,天下就大乱了。方国珍据了浙江,张士诚据了苏州,陈友谅据了湖广,都是些草窃的英雄。只有太祖皇帝起兵滁阳,得了金陵,立为吴王,乃是王者之师。
   ——摘自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师:“服阕”怎么理解呢?
  (生沉默)
  师:这个真是有些难度了,我课前查阅了《古汉语词典》,“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像这种在原著中找不到解读密码的生词,我们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课下,我们在阅读原著的时候,可以尝试运用刚才的方法来理解文言词。
  [评析]反复研读课文发现,本课中有部分文言词属于古今异义词中名称发生改变的一类。预习课上,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这样的生词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注释,对词语的把握基本上是囫囵吞枣,而“消化不良”必然会导致文本理解障碍。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的字词教学环节,在学生借助文本注释对“郎中”“监生”等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进行了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梳理出名称改变这类文言词的特点,继而向整部作品拓展。两个训练分别引领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来理解,扎实有效的方法为学生阅读作品扫清了文字障碍。
  二、品味人物性格,解密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作者用生动的笔法描绘出了形形色色的文人学士图谱,细细咀嚼人物细节描写,便可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教师尝试聚焦细节,引领学生品味课文中严监生的形象,力求以点带面,与整本书中諸多的人物巧妙对接。
  【剖析人物形象教学案例】
  师:已病入膏肓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有着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现?
  (生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师:从文中的“三问三摇”中读出了严监生怎样的心情?
  生1:我认为严监生非常着急,因为没人明白他的意思。
  生2:文中提到他的“两眼睁的滴溜圆”,还有“手只是指着不动”,从他的神态和动作来看,他应该是非常生气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有理有据。接下来老师来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尝试给严监生进行心理补白。
  师: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生3:不,不是的,你没看到燃着两茎灯草吗?
  师: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生4:哎哟,我的侄儿啊,什么银子呐!点燃两茎灯草太费油了。真是急死人了!   师: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生5:难道你们脑子都进“水”了,怎么一点儿也不明白我的心意!不挑掉一茎灯草我怎么放心得下呢?这是要把我逼疯的节奏啊!
  师: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挑掉一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生6:终于找到知己了,我可以放心地走了。
  师: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出来的?
  生7:我觉得作者主要抓住“伸两个手指”“摇”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他是一个特别贪财的人。
  生8:我认为还有神态描写,突出了他是一个标准的吝啬鬼。
  师:作者捕捉人物典型的动作、神态,寥寥几笔就让一个爱财如命的严监生跃然纸上。其实,在原著中还成功描摹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PPT出示)
  梅玖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我这周长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着口道:“秀才,指日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一个着!”说罢,哈哈大笑,众人一齐笑起来。
  ——摘自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梅玖急了,哀告道:“大老爷!看生员的先生面上开恩罢!”学道道:“你先生是那一个?”梅玖道:“现任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便是生员的业师。”
  ——摘自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师:请大家默读并认真揣摩,两段文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梅玖?怎样写的?
  生9:第一个片段,从梅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尖酸刻薄,非常爱挖苦人。
  生10:第二个片段中,梅玖有着一副奴才嘴脸,非常的势利。
  师:两个片段都抓住了梅玖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周进中举前后梅玖对其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的卑鄙小人。可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评析]本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人物的典型细节,感悟人物形象。《两茎灯草》一课中,重点围绕病危之际严监生两个手指的意图展开描写。学生对照PPT出示的表格梳理出“三问三摇”,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对严监生的“三摇”进行心理补白,学生的回答入情入境。可见,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已牢牢定格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成功拓展了《儒林外史》第二回和第七回中提到的尖酸刻薄、卑躬屈膝的梅玖。指导学生学会了通过细细品味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实现了由读懂一人到读懂多人的飞跃。
  三、感悟讽刺艺术,解密特色表现手法
  运用讽刺艺术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用辛辣的笔法描摹了一群受科举制度毒害深重的读书人的丑恶嘴脸,读来可谓酣畅淋漓。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高超的讽刺笔法是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可尝试将课文和整部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体会讽刺艺术的教学案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那么严监生是不是一个衣不遮体、饭无着落、一贫如洗的穷人呢?(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了《儒林外史》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
  生1:我从原著中读出严监生是一个大财主。
  生2:书中提到这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两银子,从这儿可以看出严监生富得流油。
  ……
  师:请大家再和课文中严监生的表现对照一下,你有何感受?
  生3:我觉得严监生临死前的表现太极端了,有些夸大。
  生4:我觉得严监生临死前的表现可笑、无趣,好像作者在嘲笑他。
  师:的确,严监生在当时是一个家财万贯的人,但课文中提到他在临死前却因为多点了一茎不值一文钱的灯草而迟迟不肯闭眼,财产与个人表现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讽刺了严监生可怜、可笑的嘴脸。原著中处处运用了这样的讽刺手法,有能举例的吗?
  生5:范进中举后,本应该非常高兴地接受,但是他却疯了,这太出人意料了,我觉得是对范进的嘲讽。
  师:你很会学以致用。谁再来具体谈谈?
  生6:范进家里一直很穷,可以说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他非常渴望以中举来摆脱困境,但多年都没能实现,他也很失望,他听到中举的消息可能太激动了,就疯了,这样的表现感觉有些稽可笑。
  ……
  師:范进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蹂躏,导致喜极而疯,心灵极度扭曲,这是对读书人视科举为唯一的救命稻草的极力讽刺。课下大家继续阅读《儒林外史》,感悟作品的讽刺艺术。
  [评析]作者吴敬梓撰写的《儒林外史》堪称讽刺艺术的经典之作。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抛出爱财胜过生命的严监生是不是穷人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交流原著,学生得知严监生是一个标准的富商。这种强烈的夸张对比,使学生对这个可怜、可笑的吝啬鬼了然于心。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举例交流,进一步感受到了讽刺手法的魅力。实现了由读懂一文到读懂一书的跨越。
  针对节选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辨析文言词、品味人物形象、感悟讽刺艺术,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桥梁,引领学生从节选课文的学习中找到了整本书阅读的诸多解读密码,使课文学习和整本书的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好一文、读好一书”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早上九点整,约在哈工大建筑学院门前见面。我和安路先到了,然后小疯、阿飞、家园也陆续到了,就先去了花園街上的林彪故居,那里里是完全保留原貌的中东铁路职员住宅,并且里面的壁炉相当漂亮。进去以后,孩子们都被室内的精致优雅震惊了,趁我和医生聊天之机,他们把该拍的都拍摄了。  然后便去铁路职工住宅拍摄,在一个儿时伙伴家的院子里很容易就找到了当年的遗存——木质的仓库,是一长排,每家一个小门那种。看到了铁折页,
韩太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位优雅的女士。年轻的时候是专业的话剧演员,模样出众,过去的那个年代,物资匮乏,韩太人又爱美,便有了善于改制衣服的手工技艺,常常亲手设计裙装,手巧到你认为过气的衣服到她手里就变得时髦了。  韩太的优雅,不光指外表,重要的是她骨子里的韩式优雅,韩太年轻时经历过繁华,见到过场面,有着隐秘的身世,也经受了过去年代造就的苦,她内心的优雅一路支持她度过了苦难。  我的母亲和韩太是
世间疼痛,常人无法想象的是癌痛。2017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数量不断攀升,近60%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会出现疼痛,即使是已经治愈的肿瘤患者,其疼痛患病率也高达33%。癌症发病率上升增加了我国止痛药需求。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止痛药市场增长20%,比整体药物市场增速快一倍多。在处理癌症等晚期渐进病症引起的痛苦时,阿片类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止痛药。  魔鬼“阿片
每天早上我要去上班的时候,妈妈无论正在做什么都会立刻放下赶紧为我开门,站在门旁看着我等电梯,一边悄声嘱咐“注意安全!工作顺利!早点回来!”  这短短的一刻却是我一天能安心工作的无形定力。  哈尔滨冬季天短,4点半天就黑了,天很黑才能下班,正是乘车高峰,等车、堵车就会很久也不到家,好容易下车,我会习惯性地往背包里摸手机向妈妈报一下我已到哪里,发现妈妈早已给我打过数个电话。  自从儿子考去遥远的意大利
腋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受情绪及荷尔蒙影响,不良饮食习惯加上高温,会加重腋症状。  医生认为: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公认以微创手术清除汗腺为最好的治疗手段。但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腋臭患者尽量不要做手术清除。因为身体尚处于发育期,即使手术切除后,汗腺還会再发育,还有复发的可能。症状未达到非常严重程度的孩子,最佳治疗时机最好在青春期后。
6月底我搭长荣航空去了次以寻找台湾美食为主题的“微游台北”。  那天下午,同行的“二更上海”导演与摄像小哥说已包好车去九份拍些景色,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问九份有什么呀?答曰红灯笼与落日,很高的石梯,宫崎骏的漫画《千与千寻》中很多灵感来自于九份。还有大名鼎鼎九份芋圆,你在上海吃过“鲜芋仙”吗?  从台北去九份,看到海了。  台湾包车司机很职业化,一上路自动切入导游模式。九份原先很穷只有九户人家,外出
雨刷:梅雨季检修别忘了小雨刷,而且小雨刷器要“吃小灶”,洗车时除了洗净玻璃窗,最好也用玻璃清洗液专门擦拭雨刷条,让雨刷条最佳状态保持的时间长些,以免遇雨雨刷掉链子,不能有效刮干净雨水。视线极度下降,安全肯定没有保障。建议车上备一小块肥皂,万一雨刷出状况土法上马,在挡风玻璃上抹一层肥皂,起码可以维持三、四十分钟的清晰视线。同時雨中还可以将肥皂涂抹在后窗玻璃上,改善后视不良的状况,以保持清晰明亮的视野
搪瓷卷土重来,欧式日式面包点心盒、皂盒、风灯、蚊香笼;20世纪的国民茶盘,绿花饭碗饭盒做旧搪瓷缸都成为家庭、饭馆、咖啡馆的装饰品,当然,这些都是做旧仿品,若拥有一个真正的老物件,那就更牛更时尚了。
“选择困难症”使人们购物消费面对多种物品时难下决定。  但有一个是它的终结者,请看相关心理学家做过的这个有趣实验:  实验地点:学校;对象:学生;物品:饮料。  第一组实验,实验人员在某学校食堂为同学们提供两种饮料,一种饮料是每瓶3元,而另一种是每瓶1元。通过观察发现,有79%的学生购买了品质更高3元饮料,只有21%的学生选择了看起来质量差但是便宜的饮料。  第二组实验,第一种饮料卖2元,而第二种
[摘 要]说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打破以往教材以叙事文习作为主体的编排格局,将说理类习作强势引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对比的视角理解说理文习作的教学目標、要求;要分析教材说理类习作的基本特征,理解基于鲜活语境、穿越丰富文体、遵从学生内心感受的说理特点,引导学生发表“真言”和“直言”。在说理类习作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站在发展学生言语理智的高度,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