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应力释放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Vere-Jones提出的应力释放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耦合应力释放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的历史地震目录中.采用AIC判别准则,将该模型所得结果与原有的应力释放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耦合应力释放模型优于以前的模型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严格选取的我国大陆1965年以来的108个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多数地震序列震级的结构不符合古登堡-李克特关系的原因。提出了分段拟合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方法,并着
将地壳介质视为马克斯威尔体,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分层地壳结构中存在高速体、低速体和深部断裂时,地壳应力的集中及应力集中随时间演化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1)由于地壳的非均匀
应用能把不同精度和完整性的地震资料甚至考古地震资料结合起来,估计震源区的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地震矩年变化率。在此基础上,把区域时间震级可预报模型应用到华北地区
将滑动方向拟合法引入应力分区的研究中, 以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断层面上剪应力的方向和相对大小作为判定条件, 对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逐一筛选, 确定受各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地震, 然后再根据地震的震中分布划分应力分区, 我们称之为逐次收敛法. 通过对297 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分析, 认为中国西南及邻区可分为5 个应力分区,并计算出5 个应力分区相应的3 个主应力的方向和应力形因子Φ的大
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电性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运移及演化的重要手段,因而日益受到地球物理学界人士的青睐,本文从测量方法、设备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高温高压下电性研究
针对现有的单目标优化算法在天线优化布局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算法的天线优化布局方法。将该算法
针对非线性方法对有限断层破裂时空过程反演中存在的不唯一性问题,应用随机加权方法对反演结果进行误差估计。通过数值模型计算,定量揭示了滑动量、滑动角、破裂时间及上升时间
为了考察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带段破裂地震的复发行为,根据多轮回复发的地震资料定量分析了19个断裂段的地震历史.结果表明:这些断裂段的地震原地复发主要表现出:①良好的准周期行为(约占9/19);②时间可预报行为(约占12/19).第1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为平均间隔的0.15~0.40,不同轮回事件的震级在平均震级±0.5级之内变化.第2种行为的复发间隔内在不确定性大多为平均间隔的0.19~0.4
在综合分析中国及周边地区有史料记载的历史火山喷发事件与强震记录的基础上,列举并详细描述了6对历史火山喷发与强震伴生的构造事件,并在分析构造事件本身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
FPGA可重构技术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及现场可编程能力,在同一硬件资源基础上分时复用不同的任务模块,而不需要中断运行中的任务,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提出基于F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