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眸里的世界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tercoffe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是一部叙说童年往事的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林海音以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的切入点,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成功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她对童年故乡家园的思念、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美的感悟,作品具有浓厚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林海音;《城南旧事》;乡愁言说;女性书写;人性观照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指“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别一种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为成人世界所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1]。作者在运用儿童视角的创作过程中以儿童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来审视和描绘外在世界,打造出一个与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童心世界。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作者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家园,倾诉了她的家园之思和人文关怀。
  《城南旧事》是一部叙说童年往事的自传体小说,共包括五个短篇:《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五篇小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各自描写了一个成人的故事,但这五篇各自独立的小说又都以贯穿其中的主人公“英子”作为叙述者,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体味人生百态。
  
  一、乡愁言说
  
  林海音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在日本出生,3岁随父母返回台湾,5岁又随父母迁居北平,在北平生活了25年,直到1948年才迁回台湾。林海音对北平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在《苦念北平》里写道:“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2] 林海音在北平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经历了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平是她的第二故乡。
  《城南旧事》是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作品。林海音在作品中以深挚的情感和笔触描写了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在京味十足的气息中,表达了她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首先,在《城南旧事》中,主人公小英子会说一口流利的京腔,连常常把“惠安馆”说成了“惠难馆”,“傻丫头”说成了“洒丫头” 的妈妈也在认真地学习着北京话。其次,小英子家的院子也独具北京特色,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有火红的石榴花、粉红的夹竹桃、洁白的玉簪花、红紫黄蓝的喇叭花等。还有小英子非常熟悉的老北京城南的巷道和胡同:“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3],“从绒线胡同穿过兵部洼,中街,西交民巷,出东交民巷就是哈德门大街”[4],“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5]。林海音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现了北京的大街小胡同,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真切。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仿佛游走在二三十年代的旧日北京,心头不禁会涌上一股沉沉的思念之情。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还向我们展现了富于北平地方特色的生活画卷: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人来人往,穿着月白竹布褂,演戏的富连成科班到广和楼去上夜戏,七月十五提西瓜灯逛街;“出红差”的场景;还有“这时剃头挑子过来了,那两片铁夹子‘唤头’弹得嗡嗡地响,也没人出来剃头。打糖锣的也来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枣面儿,有印花人儿,有山楂片,还有珠串子,都是我喜欢的”[6]。这些旧日老北京的风情都借助小英子的眼睛,一一呈现。林海音借助儿童视角,在有声有色的描写中,重温了童年的记忆,表达了她的怀乡之情,慰藉了她的思乡之苦。
  
   二、女性书写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中写到:“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世间,我看到了在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7]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不仅倾诉了她对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如果说乡愁是《城南旧事》的表层意蕴,那么对二三十年代生活于老北京胡同内的中下层女子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悲剧的揭示是《城南旧事》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塑造了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疯癫的秀贞、身世凄惨的兰姨娘和痛失儿女的宋妈。《惠安馆》中的秀贞原本是个纯真活泼的姑娘,她与住在惠安馆的大学生思康相爱并怀上了孩子。但是思康返乡却一去不回,刚出生的女儿被扔到了城外,秀贞就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变成了疯子。最后,为了追寻恋人,秀贞与女儿妞儿又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死后还背上“骗子”的恶名。《兰姨娘》中的兰姨娘在小英子的眼中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牙……左嘴巴还有一处酒窝,随着笑声打漩儿。”[8]但出生于贫穷人家的兰姨娘却有着不幸的遭遇。她老家在苏州,3岁时为了给哥哥看病就被亲妈卖了,14岁又被人带进了北京,16岁被迫沦落在“烟花巷”;20岁时,她做了一个63岁的阔老头儿的姨太太,备受凌辱和伤害后又被赶了出来。后来与德先叔产生了感情,才算是有了一个归宿。《驴打滚儿》中的宋妈是个性格直爽、能干、爱唠叨的女人。因为家里穷,宋妈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来到城里小英子家做奶妈。她整天念叨牵挂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却没想到因为丈夫爱赌钱,儿子被淹死,女儿被送人。最后,宋妈为了再次生儿育女,别无选择地回到农村和那个给她带来过严重心灵伤害的丈夫生活。疯癫的秀贞、身世凄惨的兰姨娘和痛失儿女的宋妈,可以说她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血泪史。
  在《城南旧事》中,作者用小英子的眼光和口吻淡然地讲述了秀贞、兰姨娘、宋妈这三个女人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和不幸遭遇,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愤怒和指责。但在这平淡的叙述语气后面,力透纸背的是作者对于愚昧无知的封建思想的控诉、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人性观照
  
  《城南旧事》叙说的童年并不是只知道尽情享受的单纯童年,而是充满着作者对人性观照的童年。林海音通过对复杂深刻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和社会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弥漫着哲学与诗意、哀愁与思念的童年世界。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思想过滤着成人世界的痛苦和悲伤,过滤着人间的丑恶、不公和黑暗。在《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用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她能用一颗纯净的心感受到疯女秀贞、小偷、宋妈、兰姨娘等人身上被遮蔽的人性光芒,她能看到这些最平凡的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在《惠安馆》中,秀贞在人们的眼中是个疯子,但在小英子眼里秀贞是美丽的,她并没有像妈妈和宋妈那些大人们一样歧视她,远离她,而是主动找她玩,和她聊天,关心她,并帮她找到了女儿。在《我们看海去》里,小英子在家旁边的荒院里结识了一个年轻人,虽然小英子隐约感到他可能是个小偷,但当她得知这个年轻人要供弟弟读书、养活妈妈时就对他产生了同情。不久后,小英子在荒院里捡到一个小铜佛,警察局的便衣发现了线索,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小英子非常难过。小偷被抓走后,她“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身边,很想哭”[9]。 当英子的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10]英子的回答却是:“不!”[11]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12]一般来说,儿童对是非善恶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并不像成年人一样是非分明。他们全凭自己的一双眼睛去看世界。在这里小英子看人就有自己的方法“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小英子对于好人与坏人,是没有办法分清楚的,就像分不清海跟天一样。在她眼里这个年轻人并不是小偷,而是一个和她相约一块儿去看海的人。
  成人在受到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的影响后,往往会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往往无法看到潜藏于表象之下被遮蔽的人性的真善美。而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有一颗纯洁的心。他们用天真无邪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能看到疯子、小偷这些平凡人身上被遮蔽的人性的光芒,能看到被成人忽略的真善美。林海音对于人性是过于乐观的,她认为人性善是能够抵挡一切的。所以,在小说中,她通过小英子一颗质朴的童心和天真无邪的眼光让我们感悟到那些平凡人身上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以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表达了她对童年故乡家园的思念、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美的感悟,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思想意蕴。《城南旧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童眸里的美好世界,使得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注释:
  [1] 刘秀珍:《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2期。
  [2] 林海音:《林海音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3][4][5][6][8][9][10][11][12] 林海音:《城南舊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第63页、第66页、第96页、第88页、第88页、第88页、第88页、第70页。
  [7] 林海音:《〈城南旧事〉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现在很多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研究员和客户都开始注意从战略上考虑住宅的环保要求,特别是在家庭住宅领域,不再像以前过分简化地将绿色环保理解为仅仅用绿色建材。他们逐渐认识到住宅是人们延伸的生活圈,是一致的、完整的生活系统。因此,可持续性建筑除了实用性和伦理性之外,更呈现了美观性的特点。  关键词:空间;简约空间;可持续住宅    一、简约住宅空间设计的概述与特点    简约住宅空间不只是空间形
期刊
摘要:高二女生魏廷屹的《黎明的星空》一书,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清亮流畅,写出了一位花季女孩对于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注视。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个性化的语言抒发着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对美的追求,展现了“90后”青年一代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饱满的文学热情。  关键词:《黎明的星空》;清新;故乡;成长    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来看一本书,这是我近20年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它不是名家名著,只是一位高中学生的“
期刊
如何将世界转回上一个轮年  我于无声处无人时  独自彷徨在痛上  彷徨在思念你的沃土  无垠的荒草和滋长的藤  还有那吹拂着悲伤的风  于是  我看到了摇曳随风的你的容颜  你于无声处无人时    我愿做天穹之上黄花似的瘦云  随风彷徨在思念你的天空  我愿仰卧成苍茫大地上一列疏篱  拦在你必经的归家路途  漫漫黄沙随风翻涌  打击着我羸弱的身躯  你的容颜模糊了又清晰复又逝去  我独自一人  彷
期刊
一夜清明,戛然。露珠和我一起醒来。  聆听风月微声,一份随意和情趣包围而充实整座城市。  春天最后的怀念逶迤在城市的忧郁中。  麦田从四月的慈祥出发,往一波一波起伏的国度流淌,绿色通道开启视野的尽头。  一片深情的馨香,以永恒的姿势潜入漫长的弥漫。刹那间,我意念的暖流在记忆里飘向苍穹。  时间的函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水流般的惆怅,在眼外涌动。令花惊讶的那片忧伤,潜在花蕊中上下燃烧。  落花共
期刊
摘要:在城乡二元化的当代中国,如何有效整合城市生活经验与乡村生活经验,以寻求明晰的精神向度,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领地,是当代诗人正在遭遇的命题。峻冰在其乡土诗歌中,对基于血缘与地缘的亲情与乡情的歌吟赞颂,对城市空间之外的乡土生活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峻冰;乡土诗歌;家园    “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做一个诗人,这意味着去注意、去歌吟、去跟踪那远去的诸神。”[1]当下的中国,人们在物质极大丰
期刊
摘要:峻冰的诗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行走在异国他乡的诗人对祖国、对故土的热爱与思念。作为一名游子,远离祖国、远离故乡的疏离情结造就了诗人对城市、自然、历史的歌咏。寄情山水,以解幽思,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乡土之情。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行吟韩国》;乡土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诗人只有掌握了诗的语言,才能用最凝练的字句抒发胸臆,直指人心。除此之外,诗歌最需要真情实感,诗是诗
期刊
摘要:诗歌的魅力在于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峻冰的诗就具备这样的特质,他总是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他的语言融成一片,而不是词语的堆砌和罗列。本文从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来探讨峻冰诗歌的特色,探讨其以丰富多样的语言来承载厚重浓郁的情感的妙处。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语言;情感    任何一位真诚对待语言的创作者都值得人敬重。初次接触峻冰的诗,读了数遍之后,心里赞叹不已。他的诗的不凡之处在
期刊
魏廷屹,1992年生,自幼学习声乐、舞蹈及表演,曾被授予“小小文学家”称号。小学作文《故乡的怀念》获“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曾多次参加校内外各类作文演讲及才艺比赛并获奖。2010年出版个人诗文集《黎明的星空》(中国文联出版社),收录作者十到十七岁所写的诗文近140篇。中国作协网、四川文明网、未成年人网等媒体对该书作了重点介绍与推荐。同年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最高奖“全国十佳小作
期刊
摘要:诗人峻冰的两本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和《行吟韩国》创作于诗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但都蕴涵着诗人强烈的寻根情结,本文旨在以“寻根”为切入点,感受这一情结,并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寻根性的不同体现加以鉴别。  关键词:峻冰;寻根;故乡;都市;民族  韩少功曾引用作家阿城的话说:“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1]以这个角度来与诗人峻冰的作品对话,在《乡土与人生的恋歌
期刊
写下错爱    只听见风在低吟  漫长的雪夜  一根唯一惦念的火柴  失去了往日的殷勤  灰色的天空中  星辰早已敛去多情的面容  霞光落在两杯酒中  咳出腹中难耐的隐痛    余火散尽水滴耗干  我们的身影  在空虚与感叹中愈陷愈深    妩媚的花朵逐一凋零  欢快的鸟雀不再高鸣  有甜蜜的开始  就有欠缺的结局  仅有的一次错爱  注定行程永远难存平静    尘埃落定    你撕去最后一块围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