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师范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会走上讲台,他们的素质将深远广泛地影响更多的后来者。了解与分析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对培养健全人格的师范生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师范生;家庭教育;调查与对策
近年来,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表面上看是新生入校的成绩低。但问题到底在哪里?家长教育素质给教师带来的无奈以及学生人格状况的不健全等,使我们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师范学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的重任。本校区在校学生1700多人,80%来自农村。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将会走上讲台,他们的素质将深远广泛地影响更多的后来者,因而培养健全人格的师范生显现出更为深刻的意义。
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教育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环境存在消极因素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业方面,73%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书。35%的家长辅导过孩子的学习,56%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能继续深造。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教育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们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却无“教子成龙,教女成凤”之方,这是农村师范生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
1、客观的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素质偏低,包括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两个方面:父母文化素质,大专以上的不到1‰,初中以上的占40%,小学文化程度的多达59%(含小学未毕业的);父母教育素质,阅读过教育、心理学这方面书籍的仅占9%。
2、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看,个体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而且这种教育观念的客观存在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的。调查显示,农村师范生家长存在的家庭教育观念有:(1)落后的成才观。家长在家里间的最多的是:“作业完成了没有?”认为作业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最讨厌的问题。因此学生认为学习是父母要我学的占61%,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的占54%。落后的成才观导致家长沿用自己儿时的教育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孩子。(2)盲目的攀比观。有些农村师范生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与他人的个体差异一无所知。家长数落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孩子像某某孩子一样,这类家长占78%。家长将孩子跟别人比,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形成孩子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等不良个性。(3)错位的教育观。农村师范生的家长存在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现象。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依赖教师的占57%,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只是从属与配合。结果导致了家庭教育放弃责任。学校教育又无力解决的一系列教育迷失问题的产生。
3、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发现,农村师范生中的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较大的落差。折射出简单粗暴、重养轻教、重男轻女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1)简单粗暴。农村师范生家长缺乏教育能力,90%以上的家长打骂过孩子,51%以上的家长会当着孩子同伴或他人的面批评孩子。致使一部分孩子形成怯懦孤僻的性格。(2)重养轻教。农村师范生家庭中重养轻教的突出现象有两种:一种是以养代教,即外出打工的家长把子女托管在亲友家中,然后自己常年在外。一种是以爱代教,家长只注意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前一种的孩子因为常年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总认为自己是寄人篱下,容易多疑、孤僻、自卑、懒惰,产生人格障碍,后一种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宠爱,容易高傲、霸道、依赖性强,爱发脾气、以我为中心,也会产生人格障碍。(3)重男轻女。农村师范生80%以上为女性,独生子女占13%。他们的父母多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者。因为是女孩,多子女。她们被冷落。长期的冷落极易引起她们自卑、孤僻的心理障碍。
4、消极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不少消极影响。(1)父母不能以身作责。平时在家经常打麻将或打牌的占23%,夫妻吵架不回避孩子的占48%,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影响自己学习的占61%,家庭育人环境受到污染。(2)父母教育行为缺失。“以养代教”成为外出打工家长教育行为缺失的普遍现象。(3)父母强权影响健康。在农村师范生家庭中家长作风盛行。会打骂孩子的家长占90%以上。父母的强权教育使一部分孩子形成怯懦、孤僻的性格,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5、对策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独特优势,因为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把握这一点,对孩子人格的健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健全人格。要明确培养孩子键全人格应包括哪些方面?总体上说,它包括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孩子的优良个性品质培养。具体来说。是健全的人格教育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整洁有序、健康向上;家庭的精神环境是指家庭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家风家规等。对孩子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
(3)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而是父母的人格程度。父母的行为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和善恶标准的形成,主要受父母是非、善恶观念的“同化”。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孩子,家长首先必须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讲诚信、明是非、胸怀坦荡、乐于助人等。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要想孩子有进步,家长也要有提高。(4)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是做好家庭访问,对存在人格障碍的学生,教师更应做好家庭访问。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三是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应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师范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师范生;家庭教育;调查与对策
近年来,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表面上看是新生入校的成绩低。但问题到底在哪里?家长教育素质给教师带来的无奈以及学生人格状况的不健全等,使我们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师范学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的重任。本校区在校学生1700多人,80%来自农村。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将会走上讲台,他们的素质将深远广泛地影响更多的后来者,因而培养健全人格的师范生显现出更为深刻的意义。
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教育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环境存在消极因素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业方面,73%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书。35%的家长辅导过孩子的学习,56%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能继续深造。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教育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们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却无“教子成龙,教女成凤”之方,这是农村师范生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
1、客观的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素质偏低,包括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两个方面:父母文化素质,大专以上的不到1‰,初中以上的占40%,小学文化程度的多达59%(含小学未毕业的);父母教育素质,阅读过教育、心理学这方面书籍的仅占9%。
2、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看,个体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而且这种教育观念的客观存在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的。调查显示,农村师范生家长存在的家庭教育观念有:(1)落后的成才观。家长在家里间的最多的是:“作业完成了没有?”认为作业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最讨厌的问题。因此学生认为学习是父母要我学的占61%,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的占54%。落后的成才观导致家长沿用自己儿时的教育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孩子。(2)盲目的攀比观。有些农村师范生的家长不懂得如何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与他人的个体差异一无所知。家长数落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孩子像某某孩子一样,这类家长占78%。家长将孩子跟别人比,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形成孩子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等不良个性。(3)错位的教育观。农村师范生的家长存在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的现象。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依赖教师的占57%,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只是从属与配合。结果导致了家庭教育放弃责任。学校教育又无力解决的一系列教育迷失问题的产生。
3、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发现,农村师范生中的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较大的落差。折射出简单粗暴、重养轻教、重男轻女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1)简单粗暴。农村师范生家长缺乏教育能力,90%以上的家长打骂过孩子,51%以上的家长会当着孩子同伴或他人的面批评孩子。致使一部分孩子形成怯懦孤僻的性格。(2)重养轻教。农村师范生家庭中重养轻教的突出现象有两种:一种是以养代教,即外出打工的家长把子女托管在亲友家中,然后自己常年在外。一种是以爱代教,家长只注意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前一种的孩子因为常年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总认为自己是寄人篱下,容易多疑、孤僻、自卑、懒惰,产生人格障碍,后一种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宠爱,容易高傲、霸道、依赖性强,爱发脾气、以我为中心,也会产生人格障碍。(3)重男轻女。农村师范生80%以上为女性,独生子女占13%。他们的父母多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者。因为是女孩,多子女。她们被冷落。长期的冷落极易引起她们自卑、孤僻的心理障碍。
4、消极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农村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着不少消极影响。(1)父母不能以身作责。平时在家经常打麻将或打牌的占23%,夫妻吵架不回避孩子的占48%,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影响自己学习的占61%,家庭育人环境受到污染。(2)父母教育行为缺失。“以养代教”成为外出打工家长教育行为缺失的普遍现象。(3)父母强权影响健康。在农村师范生家庭中家长作风盛行。会打骂孩子的家长占90%以上。父母的强权教育使一部分孩子形成怯懦、孤僻的性格,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5、对策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独特优势,因为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把握这一点,对孩子人格的健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健全人格。要明确培养孩子键全人格应包括哪些方面?总体上说,它包括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孩子的优良个性品质培养。具体来说。是健全的人格教育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整洁有序、健康向上;家庭的精神环境是指家庭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家风家规等。对孩子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
(3)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而是父母的人格程度。父母的行为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和善恶标准的形成,主要受父母是非、善恶观念的“同化”。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孩子,家长首先必须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讲诚信、明是非、胸怀坦荡、乐于助人等。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要想孩子有进步,家长也要有提高。(4)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是做好家庭访问,对存在人格障碍的学生,教师更应做好家庭访问。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三是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应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师范生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