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 :度假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对《茶艺与茶文化》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该文从课程改革必要性、具体改革措施、改革成效,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实践学时,课程教学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融入翻转课堂理念,引入行业标准,全面提升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期进一步推动本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翻转课堂;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68-02
  1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不合理
  课程改革前,课程理论学时分配较多,笔者教授的主要是32学时的选修课和48学时的专业课,教学大纲制定的理论学时分别是20学时,30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的实操偏少,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分配不合理。
  1.2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理论部分,主要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制约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3 考核方式不足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改革前,虽然也有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但理论考试还是传统的闭卷笔试,技能考核主要是茶艺冲泡程序,考核不够全面,不足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实践学时
  打破改革前的理论章节,以项目为依托,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48学时的专业课为例,理论学时调整为24学时,分为三大项目,即茶文化基础知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艺基础知识。实践学时为24学时,分为四大项目,即绿茶茶艺、红茶茶艺、青茶茶艺和黑茶茶艺,四大项目涵盖了杯泡法、盖碗泡和壶泡法。白茶茶艺和黄茶茶艺为自学内容。
  2.2 课程教学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融入翻转课堂理念
  2.2.1 翻转课堂理念在课程中的运用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可以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1]。在翻转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大课堂实践力度,增加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切实改变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2.2.2 蓝墨云班课平台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实现
  蓝墨云班课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助手机APP,为师生提供教学互动支持,协助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上传资源,进行头脑风暴,开展讨论答疑以及布置和收缴作业等。在授课课前,学生需要下载蓝墨云班课APP,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邀请码进入。课前,学生可在云班课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资料、图片、视频、课前练习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学习茶文化基础知识理论项目时,该项目理论知识较多、较为枯燥,提前给学生上传茶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一方面让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有提前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理论讲授的弊端,丰富的视频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内,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面对面交流与讨论,例如,谈谈你对宋代点茶法的认识,谈谈你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等,不仅检验了学生自学情况,而且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在课后,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进度,教师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2]。例如,在中外茶俗的理论内容,只要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录制视频,讲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茶俗,并上传云班课,作为作业提交,教师进行评分。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比传统模式一方面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内化知识的能力。
  2.2.3 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茶艺与茶文化》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绿茶茶艺为例,一方面,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学生自行观看绿茶茶艺展示的若干视频资源,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绿茶冲泡要素、绿茶不同花色品种(教学用茶)的品质特征及与绿茶冲泡程序的资料收集,实现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消化;另一方面,课前提交布置的任务,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请同学分享,检验其自学的效果,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课上在茶艺实训室抽取学生进行绿茶茶艺展示,以展示的程序、细节、规范等展示讨论,不同组之间可相互点评,最后老师点评并总结,然后每组进行绿茶茶艺展示实操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 引入行业标准,全面提升课程的考核方式
  基于国家中级茶艺师考核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入行业标准,加大实训力度,全面提升基于翻转课程理念的《茶艺与茶文化》的考核方式。例如,改变理论仅一张卷子的传统形式,将理论升级为口试,即中外茶俗讲述、茶艺理论知识口试,技能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考核识别茶叶、茶席设计及主题茶艺展示,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考核準备的过程中,是知识内化和实操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的成效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融入翻转课堂理念,对15级学院模块选修课和长航校企合作班专业课《茶艺与茶文化》进行了课程改革,目前取得一定的成效。
  3.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行业接轨,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各项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采取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下自行完成相关任务的学习,在课上进行实践操作展示,更多的时间用于主动的实践运用的交流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形成较为成熟的服务类专业《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在翻转课程的理念下,通过融入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来整合优化《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行业标准来全面提升《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服务类专业《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4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一,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程改革,需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但无意学生在课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自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知识消化的量。
  第二,继续以培养应用型行业人才为导向,探索翻转课堂理念与蓝墨云班课平台如何更加有效的结合。
  第三,考核方式上,需要优化以小组形式展示的个人成绩区别度,更加注重技能展示的规范度、流畅性、美观度等能彰显个人魅力的因子。
  参考文献:
  [1] 程蔚,郑洪庆,蔡凡,韩之刚.基于“项目式”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8(12):230-236.
  [2] 彭迎春.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翻转课堂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230-232.
  【通联编辑:张薇】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基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探究尧山镇旅游发展变迁,探索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的措施,以其实现该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对尧山镇村落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选取游客数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状况三方面指标,划分尧山镇村落旅游发展阶段,并对旅游村当前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进行判断。针对尧山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所将要面对的问题进
期刊
摘要:在现如今城市变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变成一个城市活化的代名词,通俗看来城市发展离不开旅游,而发展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也离不开旅游业的推动。苏南地区以园林闻名全国,苏州的拙政园、狮子林;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等等,但是在旅游业如此发达的地区也“隐藏”着许多城中村,他们是城市步步更迭发展中被遗忘的失落空间,等待着蜕变。基于该乡村发展的种种现状,将乡村旅游摄影这个概念引入进来。当今社会,旅游和摄影已
期刊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检测误差是影响检测数据是否有效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达到检测标准的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检测误差,使监测数据满足有关需求。该文就环境监测过程中误差的形成原因做分析和探索。
期刊
在联合国高度重视开发地质公园的大背景下,我国也提高了对其的重视度。该文从地质公园的开发问题和解决方案两方面讲解了如何让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旅游业在三亚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度充当主力军的作用,这既是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三亚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问题。旅游业对三亚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景展示和文化传播受众面上存在优势,但也存在符号表皮化、拼贴化、随意性等文化浮表现象。随着三亚城市化进程中文博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文化原真性意识提高和全域旅游业态的兴起,也对三亚开展本土文化旅游提出
期刊
摘要: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体现,体现着一个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目前,人类越发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得到发展。随着博物馆的观赏人流量逐渐加大,博物馆周边产品尤其是文创产品的开发愈来愈得到重视,文创产品是地域文化的有力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地域文化视角开发研究博物馆文创产品,有助于博物馆经济产业链的良好形成,推动博物馆良好发展。该文将以廊坊博物馆
期刊
摘要:西藏绘画史的发展离不开佛教的传入,从公元7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藏族绘画随之登上藏区的历史舞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佛教通过绘画等媒介传播佛教思想,发展到15世纪中叶勉唐画派时,修订了以往的绘画样式,绘画不仅仅是绘画佛像,而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题词:藏族绘画;勉唐风格热贡艺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
期刊
摘要:川南苗族旅游片区蕴藏着丰富且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提高,但“文化污染”现象也在不断蔓延,破坏着当地的文化环境。因此,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川南苗族旅游片区的“文化污染”现状及原因,探讨防治其“文化污染”的措施,对深化川南苗族旅游片区文化保护的研究,促进其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川南苗族;旅游片区;文化污染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旅游地品牌打造也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旅游消费中,当旅游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品牌时会给旅游者的头脑中留下独特的符号形象,并引起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与动机,从而吸引其特定的旅游者在景区旅游和进行消费行为。这时具体的旅游地和旅游空间就被抽象成了一个象征性符号。  关键词:符号学;成吉思汗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旅游社区能力建设影响着旅游目的地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巴厘岛是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社区能力建设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文以巴厘岛著名旅游景点圣猴森林景区为案例,分析总结了其社区能力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提出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包括培养旅游复合型人才、突出保护性开发特色、解决村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