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意识形态化对台湾当代文学史料演进的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长期调查发现,一直以来,影响台湾文学史料演进的核心因素,便是意识形态化特色,包括过高的政治化、狭隘的概念化、过度的单一化等特征,一时间竟令台湾和大陆母体文学的距离渐行渐远,如若不能及时加以协调性把控,势必不利于台湾文学的科学和长久化发展。基于此,笔者决定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意识形态化特色,对于台湾当代文学史料演进的主要影响细节,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所参考。
  关键词:意识形态化;台湾文学;史料演进;影响细节
  作者简介:林慧频(1972.2-),女,侗族,贵州铜仁人,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前言:
  截止至今,台湾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始终是坎坷艰难,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治因素的过度侵扰。如持续强化反共舆论引导力度、布置拓展三民主义救国教育、重建官方文化权威体系等,归根结底,就是国民党当局精心策划的文宣斗争。这类饱含政治动机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得台湾文学史料构建和演进过程中偏离了正确轨道,势必不利于台湾当代文学事业的后续改革与发展。所以说,预先明确意识形态化对于台湾当代文学史料演进的影响细节,显得尤为必要。
  一、政治监管政策下过于单调的史料演进模式
  台湾当局为了令自身文化艺术生产工作得到精密性地监督管制的同时,维持其文艺战斗的畅通性并且抢占更多的市场空间,便开始颁布实施了严苛的文化查禁政策。就是说在适当接纳一些强调自由主义思想作家和作品的前提下,将其余大陆现代时期的文学著作一一列入到严禁范畴以内。这样一来,只会令中国内地母体和台湾文学的关系日渐疏远,严重情况下直接令台湾当代文学创作和出版流程陷于畸形、僵化的境遇之中。久而久之,台湾文学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便呈现出一种令人发指的虚妄与非生态特性,即便是有部分史料得以保存,大多数也都是过于单一粗暴的。
  二、舆论宣传引导下政治化特色显著的史料演进模式
  台湾当局基于将台湾文学纳为己用的动机,开始选择在政策上实施严格管制的同时,竭尽全力扶持个人所需的战斗文艺。这类现象在台湾文坛中大量以支持反共文学为主的文学团队、协会、刊物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截止至今,已经引导台湾文学史料构建朝着变异的方向深入性迈进。
  首先,持续推廣文宣史料带来的影响。台湾当局为了加大战斗文学的倡导和流行范畴,开始选择进行批量化的战斗文艺理论著作出版,以及相关主题探讨活动组织,其间难免令文宣史料接连衍生,包括《论中国文艺》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文宣史料通常都存在相对稳定的推广阵地,诸如《民族报》和《中华日报》副刊等,接连发表《保卫大台湾歌》等反共战斗文艺宣传史料,这类文宣史料与文宣机构接连蜂拥的现象,使得台湾当代文学意识政治形态化问题变得愈加深入。
  其次,设置战斗文艺创作专项基金会组织带来的影响。台湾当局还依次设置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等组织,目的就是尽快令其倡导的战斗文艺理论可以转化为现实,而这一系列专门扶植机构、创作团队、刊物的设置宣传,也為我们大陆更加清晰化地观察分析台湾当代文学政治意识形态特色,提供第一手的指导性史料。
  除此之外,为了加快文学创作和部分人员政治意图的交互式融合进程,进一步将文学创作和言论自由的势头遏制,并且直接决定台湾当代文学事业的发展方向,台湾当局开始进行各式各样的政治文学事件制造,以及特殊的文化宣传。在国民党如此偏执的舆论宣传控制作用之下,台湾当代文学史料的生成也同步被赋予了极为浓厚的政治意识和形态特征,无法顺利彰显出我国文学应有的本质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的政治和工具化转变,使得台湾当代文学史料构建工作的秩序变得极为紊乱不堪。
  三、主流文学创作形式下概念过于狭隘化的史料演进模式
  正是在台湾当代过于集中性的监管和沸腾的舆论引导影响范畴之下,反共文学霎时间被认定是台湾当代最为流行的文学创作形式。不过在这类文学接连发展过程中,也为大陆深入性地研究台湾文学和相关文献史料的演进历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指导性素材,确保我们可以及时明白与合理应对当代台湾当局所谓战斗文艺的思想主张。
  就像是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等军中作家,创作的有关战斗文艺的著作类型极为丰富,包括短中长篇小说、诗集、歌曲等,一时间转变成为台湾当代文学发展初期的主流创作模式之外,更加令当地的反共文学创作热潮直接步入了常态化形势之上,而同步状况下也成为反映台湾战斗文艺思想动态的生动化范本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台湾当局过度干涉当地文化、思想、社会科学等,使得台湾不管是在知识或是学术方面都欠缺蕴蓄。这类结果可以说是台湾文学发展历程中莫大的挑战困境,主要是因为其全然脱离了文学本身发生和发展的标准性轨迹,给台湾日后文学可持续性竞争与发展造成百般约束。所以说深入性探究认证台湾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史料构建和演进细节,对于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认知台湾文学,以及促进中国当下整体文学的协调性发展,大有裨益,这种种迹象值得我们实时性地予以警惕和规避。
  参考文献:
  [1]隋欣卉.台湾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与国语文学(1945-1948)[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崔琦.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7)文学中的国族认同及其变化[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其他文献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或战斗堡垒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注重加强学院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尤其在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余华《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根据作品中的温情语言、自我叙述和比喻手法进行研究,探讨了其语言特色,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着》;余华;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活着》是余华著名的小说,同时也是我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各种苦难和温情,并展示
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政企合一,实行特殊的专卖管理体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则特殊表现为用人双轨制。目前烟草行业及其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业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瓶颈
在山东罗山金矿竖井保安矿柱回收试验研究中 ,首先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 ,进行岩体与采场稳定性分析 ,确定采场结构参数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井筒安全极限值、采场开采顺序进行
通过开源数据“爬取”工具从中华英才网中“爬取”职位名称为“网络营销”的企业招聘文本数据,建立LDA主题模型,从而提取并解构企业对该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主题、关键词”对
摘 要:《雨巷》作为一首为人熟知的诗歌,被视作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也被几代人追捧传诵,直至今日,其饱含的艺术之美仍然让人为之倾倒。然而这首诗歌究竟有什么魅力,其艺术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众多研究学者和诗歌爱好者不断进行探索分析,仍未得出确切结论。本文从描绘手法、韵律、情感等方面对《雨巷》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雨巷》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雨巷》;意境美;诗歌韵律  
摘 要:干校文学是将文化大革命阶段干校生活作为创作背景,其中的内容与思想具备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杨绛先生的干校文学创作风格是非常淡泊而且写实,通过坚韧不拔的人文情怀来吸引众多读者,本文则是结合《“小趋”记情》来分析干校文学,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独有的创作风格与思想情感,同时也对在当时生活中的人物心理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小趋”记情》;杨绛;干校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营销渠道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时间、空间及资源的配置,使最终用户得到最大满足。企业若想把产品或服务送到用户的手中,就不得不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倒叙手法,叙写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暖”,拥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曾作为全村最美
摘 要:《围城》是一篇长篇小说,是由钱钟书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主要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的内容进行讲述,主要在男性视域下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本文通过性别视域下对《围城》的研究,以男性与女性视域下对女性形象的偏见作为切入点,从中分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重新审视《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围城》;男性视域;女性形象  [中图分類号]:I2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