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世池:鼓词远韵 袅袅不绝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归步》)
  温州鼓词是起源于南宋的地方曲种。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富有韵味的唱腔、别具一格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牛筋琴和鼓板),成为流行于浙南闽北地区的最大曲艺种类。陆游此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江南农村演出鼓词的盛况,其中的蔡中郎(蔡邕)则是南戏鼻祖高则诚《琵琶记》中的一个主角。
  在温州鼓词300多年的演绎过程中,民间曾涌现出众多的鼓词名家。他们在表演上,有的重唱,有的重表白,有的擅抒情,有的擅叙事,有的擅伴奏,文武粗细,异彩纷呈。他们延续着鼓词的香火,传承着地域文化的精髓。而温州鼓词的代表性传承人阮世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出 场
  2012年初秋的一个午后,当笔者在后垟河畔的曲艺宿舍里见到已经84岁的阮世池先生时,老人刚刚出医院不久。岁月的历练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言谈间他的表情依旧那么丰富,兴起时还时不时地插哼上几句鼓词。谈及70多年前他与鼓词的结缘,老人却戏称纯属巧合。
  1929年9月,阮世池出生于瑞安城关大校场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在城南小学念了4年书后辍学,为替人加工雨伞骨架的父亲做帮手。11岁那年,其父受朋友之托,邀到瑞安陶山鼓词名师王启凡去玉环岛演唱,适遇台风登陆温州,王启凡在阮家逗留三天,见少年阮世池天生嗓子好、头脑机灵,便收为徒弟。阮世池从此开始了他的鼓词人生。几年后,王启凡去世,阮世池又先后拜陈宝生、阿奴、戴锡贵等人为师学鼓词。
  过去的鼓词教学没有词本,都是“白口学”,即老师念一句,学生跟一句,所以直到半年以后,阮世池才学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鼓词《蟠龙镯》,时长3个小时。12岁那年,阮世池开始在瑞安南门的仙岩头演唱,赚到了第一笔钱—一块银元。13岁时,温州小南门伯文词场的伙计开始请他出场。由于他还是个孩子,词场打出的广告就是“瑞安小朋友演唱”。这是阮世池首次正式上词场演唱温州鼓词。第一天“唱词”,台下上座率只有七八成听众;但到了第二天,整个词场爆满;到第三天,连走廊、门边都有人站着听,人们称之为“词童”“神童”!那时候,温州共有18家词场,都争着请“瑞安小朋友”去唱鼓词。从此,他开始名噪鹿城。
  施 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断培养扶持民间曲艺,阮世池的艺术才华从此得到充分施展。
  在浙南民间,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管华山的琴、阮世池的音。”这说明当时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他的喜爱。阮世池唱鼓词,音、神、形俱备;生、旦、净、末、丑角色俱全,让听者阅尽人间的世情百态。他在演唱中模拟的各种声响,使人时而置身于月黑风高之际,时而又闻莺歌燕语。他唱悲情词凄美婉约,有春梦逐云的悲哀、有含辛茹苦的辛酸。他唱团圆词充满喜悦,有功成名就、佳偶天成的皆大欢喜。
  这一时期,阮世池除了对演唱内容进行紧扣时代发展主题的创新外,还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对传统唱腔进行革新。在他的独特唱腔中,人们可以发现评弹、瓯剧、越剧、乱弹、京剧、昆曲等其他曲种唱腔的痕迹。他演唱的特色是: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腔婉约妩媚,尤以刻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形成了纤细华美的风格,被业界称为“阮派”。
  然而,阮世池对温州鼓词的种种革新,在当时也曾遇到不少阻力。鼓词有“盲词”之称,过去“唱词者”大多为底层的盲人,不讲究脸部表情和手的动作,即使明目艺人也得闭眼演唱,否则就是不庄重。阮世池一改呆板的坐唱传统,演唱时随着情节的展延、人物性格的变化,辅以恰如其分的表情和动作,使单档(一人多角)的鼓词达到声情并茂、紧扣听众心弦的效果。他的创新一开始有人反对,他们说,我是来听你唱词的,不是来看你演戏的。后来,听众逐渐习惯了,喜欢了。如今,鼓词艺人上台演唱个个都神采飞扬。
  在鼓词腔调上的改革,阮世池虚心地听取听众意见,经过反复琢磨和舞台实践,采取以鼓词基调为主,把吸取过来的曲调通过融合、变奏,使之既有发展创新,即根据情节和人物性格需要,离开基调跳出去,又做到一放一收自然流畅、浑然一体。他同时又吸收民间格言、谚语、噱头、警句等等来充实自己,并恰如其分地加以发挥。这样,大大提升了鼓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记 忆
  阮世池至今清晰地记得,1951年瑞安县人民广播站和1952年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第一天,邀请他到现场唱播的情景。他记忆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演出是1958年夏间,在飞云江阁巷围垦工地现场,有2万名工地建设者和近万名群众通过六个扩音喇叭听他唱鼓词。1958年秋,他随文化部组织的“优秀巡演团”到福建前线慰问部队官兵演出,则是他第一次创作并以普通话演唱鼓词。
  阮世池获得过不少荣誉。1952年,他演唱的鼓词《王贵与李香香》在浙江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荣获优秀奖;1956年,他创作并演唱的鼓词《秋香爱社》获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一等奖。
  最令阮世池难忘的是1958年,他作为青年曲艺家代表进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情景。他说,受周总理接见是他今生最刻骨铭心的一件大喜事:那天他演唱的是反映水库工程建设的《不靠天》。他注意到观众席的第3排当中坐着的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来听温州鼓词,这让阮世池非常激动。谢幕后,周总理还上台与他亲切握手。老人对与周总理对话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他问我:‘你是哪儿人?’我说:‘我是浙江人。’‘哦,是老乡。’他点点头说:‘好好学习!’我说:‘谢谢,谢谢!’”
  传 承
  20世纪80年代,鼓词在影视和流行歌曲等新兴文化娱乐品种与形式的冲击下,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阮世池带领弟子迈进了演播室,在录音机、摄像机前演唱,制作成精美的磁带、VCD、DVD。如今,在温州、台州、丽水城乡的一些大街小巷,或在远隔重洋的海外温州人作坊里,那袅袅乡音依旧时常萦绕人们耳边。阮世池说,只要有人喜欢听,就会有人唱。他坚信温州鼓词不会衰亡。近几年,他欣慰地看到,很多新瑞安人竟然也很喜欢听鼓词,一边看字幕,一边听,一边学着哼哼唱唱。这也许就是温州鼓词的影响力和魅力吧。
  虽然早在20年前,阮世池老人就已退休在家,但如果遇上重大庆典活动,他还是会登台献演。在2012年秋冬时日,他还出席“浙江省第六届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演唱自己创作的鼓词《五官的奥秘》,并获金奖。
  为鼓词的传承,老人培养了包括他的小女儿阮爱兰在内的一批批曲艺人才,如凌康君、郑光富、黄世铭等均是他的弟子。现在,徒弟带徒弟,已传了五代,可谓桃李芬芳。近年来,为使家乡的孩子们对温州鼓词艺术有所了解,他不顾年迈,多次到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讲课与演唱,推动非遗进校园,传播和演绎温州鼓词的艺术魅力。
  如今在老人的床边,还摆放着与之相伴了七十载风雨春秋的牛筋琴、唱词鼓、高音梆、三粒板。擦擦乐器、吊吊嗓音、写写词本,成为他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最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2012年《瑞安鼓词十八本》编撰完成,并由出版社出版,让温州鼓词这个世世代代靠“白口学”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终于有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历史记载。目前,他已经陆陆续续改编出了几十篇鼓词词本。他表示,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新一代鼓词艺人不断地对鼓词内容和唱腔进行创新,使鼓词这一温州特有的古老曲艺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继续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