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教学预设,让教学有序可测;教学生成,则让教学充满灵气。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会随时随地地充盈其中。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握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沐浴在德性生长的美丽宽广的心灵牧场中呢?笔者以为:
  
   一、关注学生,促进资源生成
  
  每个学生都是有灵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的人。关注学生的差异,从差异性资源中捕捉生成性资源,设计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活动,是教学领域体现素质教育的其中一个亮点。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适应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如教学一年级《我的这一年》一课之前,有一位教师在设计“说说我自己”这一环节时,想到班里有一位女生,总认为自己长得不漂亮,生性孤僻,上课从不发言。老师在课前找这位女生聊天。老师说:“女孩子都爱照镜子,你爱照镜子吗?”女生摇摇头,不吭声。老师拿出一面镜子说:“我这里有一面镜子,请你来照照,保证你能发现你没有发现的东西。”女生心动一下,还是摇摇头。老师笑着说:“你不试试,会后悔的。”女生接过镜子,照了一下,脸红地低下了头。老师接着说:“你没发现吗?你再照照,镜子里的你和现在的你是不同的。”女生再照的时候,老师说:“看到了吗?镜子里的你跟现在的你是相反的,左边就是你的右边,右边就是你的左边。镜子里的你是个漂亮的小女孩!”女生又脸红了,但脸舒展开来。老师接着说:“看,你笑的时候真的很好看呢!”女生真的开心了。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明天上品德课,要‘说说我自己’,老师想请你发言,你敢吗?”女生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明白了。”第二天上课,这位女生是第二个发言者,她站起来说:“你们照过镜子吗?镜子里的我是个丑女孩,但是老师说,镜子里的我和现在的我是相反的,左边就是我的右边,右边就是我的左边,所以,我是个漂亮的小女孩!”全班同学从愕然,到惊讶,都情不自禁爆出热烈的掌声。小女生开心地笑了,笑得很灿烂。女生没有改变什么,却改变了一种心态。这种生成性资源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对育人使命神圣的悦纳。
  
   二、价值引领,利用生成资源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仅要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价值引导,因为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道德潜能,从而让孩子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让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1.搭建交流平台
  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一位教师在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中,推出了“诚信、金钱、理想、真理”几个词,让大家选一个摆在首位,并说说原因。学生正在交流,有几个学生悄悄地说,我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诚实要吃亏的。 老师走过去亲切地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另一学生马上又说:有一次,我在家里不小心打烂了花盆,我老实地告诉爸爸是我不小心打烂的,结果被爸爸骂了一顿。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老师笑了笑,建议大家开个辩论会。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不讲诚信的人,将来是挣不了钱的;有理想的人,就等于努力有了方向;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教学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老师一句亲切的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通过在辩论会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德性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2.关注探究困惑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困惑,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改变思路,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为残疾人献爱心》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课的开始,教师带领学生玩蒙眼绕过障碍物插花的游戏。起初请了三位学生独自进行游戏,游戏中学生不是碰到障碍物,就是走差路,结果两人都没有成功。这时教师问失败的学生:“你们在游戏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刚才我什么都看不到,不知道往哪儿走,真着急!”“我真想把花插到花瓶里,可我走不过去!”这时,教师又问:“这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急切地说:“这时真希望有个人来帮助我”“如果有个同学能扶着我走,肯定能成功!”学生马上想到找人帮忙插花的办法。于是教师又组织了三对学生进行游戏。在同伴的帮助指引下,最终学生都获得了成功。学生通过活动自然感悟到当人有困难时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想帮助人的愿望被激发了出来,然后又在互帮互助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快乐。这样,学生的道德认识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道德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巧用偶发事件
  一教师在执教《秋天中的收获》时,师生在课前都准备了很多的水果,教室里香喷喷的,孩子们的情绪高涨。课刚开始,从窗外飞进来几只“不速之客”——小蜜蜂。一下子,同学们的注意力分散了,很多人都在躲避着小蜜蜂的“亲密接触”。怎么办?教师机灵地说:“同学们,在我们香喷喷的教室里,现在来了几位没有被邀请的客人,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来吗?”有的同学说:“在果实面前,它们想跟我们分享。”也有的同学说:“它们也是辛勤的劳动者,”老师充满感情地回应:“说得多好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眼前的果实来之不易,看来也有它们的一份功劳啊!”同学们面对蜜蜂鼓起了真诚的掌声。老师接着说:“现在,我们一起欢送它们离开,再来继续分享收获的喜悦,好吗?”同学们都会意地齐声说好。课堂多了这个小插曲,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更有趣了,赞赏为我们服务的人都似乎与小蜜蜂的形象有关。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敏感的教师抓住了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束语:
  
  如果真想让孩子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为师者就必须为孩子们提供一桌桌色香味俱佳且丰富多样的“自助餐”。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并随时捕捉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生成性资料展开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孩子沉醉而忘归。这样,孩子们选择、品味的过程就会成为有滋有味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成了在老师引领下的享受学习、享受收获、享受成长的过程。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协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垄断行为,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行业协会的垄断行为进行规制。然而我国反垄断法中关于行业协会的规定在范围界定、责任分担、处罚力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关键词:行业协会 垄断行为 法律规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利益的多元化,各多元化阶层与主体正不断的整合为各种利益群体。处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