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融汇世界大河文明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ar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地球,蜿蜒流淌着一条条淡水大河,大河流域产生着大河文明。千百年來,这些大河孜孜不倦地孕育滋养人类文明的绵延。世界发问: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如何深刻了解大河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如何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大河文明的独特价值?
  2016年9月20日,在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部流域城市武汉,举办了引人瞩目的国际性论坛“2016大河对话”。
  各国专家多角度赞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迈克尔·特纳教授认为:“‘大河对话’在应对未来10年的城市挑战中,将会有力恢复人类居住地和文化遗产的成果”。
  这位世界遗产专家指出:“我谨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巴达兰(Francesco Bandarin)教授,向各位与会人员致以问候;对武汉市政府主动认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提供时代与所处环境之间人类的连续性这一举措表示欢迎。”他说:“中国武汉市的政府能够举办这一论坛,是它主动认识到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有效提供时代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的历史性举措。”
  这位专家接着说,大河产生了大河文明,首先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长江和黄河,其次是印度河、伏尔加河和多瑙河。这些摇篮文明给世界带来了语言、写作、文学、艺术和科学。
  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人们使用了古老的大坝和灌溉系统。作为创意天才的杰作,舒什塔尔的古代水利系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且现已转换为现代水力发电。这些能源孕育着生命,伴随着风险,并经常引起众神的愤怒,引起灾害(介于洪水和干旱之间)。
  他特别以武汉市为例说:“就以武汉为例,2016年夏天的大雨灾害,就给市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损失。但这座城市勇敢地抗击了灾害。”
  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认为,“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但是能被人类使用的淡水,其实只占到地球水资源的万分之三。人类大量的文明,都源自这万分之三而问世。
  “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淡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需品,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位于大河之畔。例如塞纳河畔的巴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涅瓦河畔的莫斯科,哈德逊河畔的纽约,还有长江边的武汉。
  “说到毗邻长江的武汉,不禁令我想起我的家乡。1928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弗里波特市出生,随后在威斯康辛州门罗市长大。这两个地方都毗邻美国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我期待人类研究大河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应该能像大河一样滋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话缘何选址武汉
  对话缘何选址武汉?
  武汉市市长万勇就此作答:“武汉之所以要发起举办这一国际论坛,皆因这座内陆城市是长江流域的中心节点城市,更是孕育长江文明的摇篮之一。17世纪初,以武汉市的汉口东方茶港为起点,万里茶道横穿欧亚大陆,成为连接长江与伏尔加河的世纪动脉。九省通衢的地理区位和商业盛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国家定位,以及中国著名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的雄厚城市实力,促使这座城市期待更好地拥抱长江、传承文明。”
  他介绍道:“中国超大城市武汉市,因其横跨长江而被称为‘江城’。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060万,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700多所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在校大学生多达130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和代表,在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可以围绕‘大河文明的嬗变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聚焦大河流域经济、文化、生态的演变轨迹及可持续发展,进行广泛的研讨、交流、沟通。”
  万勇认为:“江河是大地的血脉,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回溯人类历史,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孕育了两河文明,印度河、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孕育了交相辉映的大河文明。
  “人类文明因大河而生,受大河滋养,随大河流淌,与大河共存。论坛作为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平台,将促进世界大河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实现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成果叠加效应显现
  在9月20日的主旨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迈克尔·特纳教授的《河流文明》、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尔伯托·贾兰汀尼的《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所面临的新挑战》、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的《影响世界或被世界影响——博物馆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的《传承治江兴水智慧 再创长江文明辉煌》、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的《长江呼唤对话》等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河文明的历史、形态、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以及未来前景。
  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聚焦大河流域经济、文化、生态的演变轨迹及可持续发展,并对此进行广泛的研讨。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阿尔伯托·贾兰汀尼提出了大型城市所面临的新挑战:“2016年,全球大概有2.37亿的人因经济、政治等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其他的国家、城市去居住,有不同血统、不同文化、种族、语言、宗教的人来到某个地方,就会对这一地区的城市博物馆等文明生态形成挑战;武汉也正在越来越国际化,这里将可能涌入更多的外国人、外地人,我们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变化,将是每个大型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治理一条大河的污染?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科学助理艾德礼里安·施密德·布雷顿说,无论工业还是生活用水,人类都要学会节约,用更少的河水,“我们想办法提高水的质量;莱茵河沿岸所有国家能制造下水系统,分清哪些是污染物,并把污染物去除;大家可以一边谈经济发展问题,一边谈河流治理问题。河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可以相结合的”。
  论坛还通过了《2016大河对话武汉宣言》,决定“大河对话”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与对话的大河流域博物馆负责人还共同签署了《大河流域博物馆合作备忘录》。
  武汉市与秘鲁普卡尔帕市、乌干达金贾市签署了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协议书。美国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与长江文明馆签署了动物标本捐赠协议。(作者供图)
其他文献
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  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  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
期刊
跨文化传播是信息全球化时代重要的传播方式,其核心内容是“跨”,即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展开的对话和交流,消弭文化隔阂和文化“窄”视野。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要义是讲好中国故事,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艺术和过程,注重传受双方的关系和联系,强调双方之间的契合点、共同点。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形象直接影响着新丝路的整体形象。让世界了解新疆,在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与
期刊
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史料,无疑是当前跨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道路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急需改变以往重内宣、轻外宣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融入世界主流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就要研究媒体特点,找到突破路径。本文以维基百科为例,试图分析中国政治话语传播开拓“维基模式”的可行性。  一、维基百科的影响及特点  维基百科由非营利性质的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管理。历经15年的积累和
期刊
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  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
期刊
南海仲裁案事关我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外交大局和国际形象,所以相关报道不仅是一场南海舆论战,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争夺战和国家形象保卫战。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新华社协调海内外采编力量,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开展以英文为龙头的对外报道,统筹通稿线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海外专版等各形式多语种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
期刊
从近两年西方一些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在全球民众当中的好感度呈稳步、小幅上升之势,对中国持正面和负面看法的人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所面临的全球舆论态势:“大国崛起”与“挨骂”时代同时到来;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  近年来,纪录片成为形塑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以下简称《故事》)由英国广播公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强调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江苏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  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一是突出亮点,用国际语言讲述“中
期刊
当前,移动化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信息传播的显著趋势。随着依托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新媒体应用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国主流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开始有意识地整合移动新媒体平台开展信息传播。目前,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已经在脸谱、推特等国外社交网站上开设官方账号,有的媒体还推出了专门面向海外公众的英文新闻客户端、英文手机报和英文版手机网站,以完善移动传播布局,从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助力我国
期刊
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外语频道打造的外宣新媒体矩阵,ShanghaiEye坚持以柔性化的表达和接地气的题材,力求通过国际化的视角,让世界触达上海,看懂中国。ShanghaiEye以上海地区新闻资讯为主,同时兼顾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新闻;发布形式上,基于内容,灵活选择视频、多图或微信导流;发布平台上,覆盖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海外主流新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