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过敏性疾病等.近年来黏蛋白( mucin,MUC)基因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MUC是消化道黏液主要成分,是形成消化道屏障主要因素,与胃肠道上皮、肠道微生物、炎症因子紧密相关.此外消化道MUC基因,尤其是MUC1、MUC2基因异常表达与消化道炎症、肿瘤有关.目前认为消化道MUC基因表达有助于消
【机 构】
: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过敏性疾病等.近年来黏蛋白( mucin,MUC)基因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MUC是消化道黏液主要成分,是形成消化道屏障主要因素,与胃肠道上皮、肠道微生物、炎症因子紧密相关.此外消化道MUC基因,尤其是MUC1、MUC2基因异常表达与消化道炎症、肿瘤有关.目前认为消化道MUC基因表达有助于消化道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研究。
其他文献
微小RNA是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与某些病毒之中的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可通过转录后抑制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由于其不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病毒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一种高效工具,并且在病毒感染阶段的溶解性复制与潜伏感染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人群中广泛流行,HCMV编码微小RNA通过影响病毒靶基因与细胞靶基因表达,在病毒潜伏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HCMV感染的新靶
睡眠在人类生活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占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睡眠的质和量对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实际上,睡眠障碍不仅仅影响夜间的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真正病因.正因为如此,2005年,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RS)对过去一百年来呼吸医学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其中,人类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认识排在疾病研究进展的第7位,可见,睡眠医学的研究正日益受
肺液转运和新生儿肺发育密切相关,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如湿肺、肺透明膜病、肺炎多与肺液转运减少有关.该文介绍新生儿肺液平衡-肺液分泌与吸收平衡的特点,肺液增多的临床主要因素、重要的肺液转运机制及其调控,雾化吸入β受体激动剂或糖皮质激素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自2006年以来,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数据库、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进入上述检索系统后,凡在我刊发表的论文将有机会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所引用,这对提高本刊和作者的知名度及论文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儿科医务人员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具有非
儿科急诊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儿科学亚专科,多数国家的儿科急诊医师可以处理儿科全科疾病,只有在急诊室里处理不了或者复杂的问题才会将患儿转诊到相应的专家门诊或相应的科室住院治疗.目前我国的儿科急诊医师实际上仅能处理小儿内科的疾病,对于其他问题都是由相应的小儿专科医生处理.国外的全科急诊儿科模式在处理灾难等突发卫生事件时有较好的应急处理能力.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高级儿科急救培训班,撰此文将所见所闻与
卡他莫拉菌的菌体结构较简单,存活力较强,近年发现它在呼吸系统感染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该菌的分离率不断增加,其携带和感染与年龄及季节有关,而且存在地区差异.由于该菌产β内酰胺酶率的增高,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渐增加.目前尚无卡他莫拉菌的疫苗,因此国外对其免疫学的研究较多,但仍仅限于动物实验.该文就卡他莫拉菌的生物学特性、感染、耐药及其机制和免疫学进展进行综述。
人乳是新生儿喂养的最佳选择。人乳除了含乳糖、乳清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维生素等有效成分,但人乳库的保存和消毒等处理过程对人乳中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许多研究对不同保存和消毒条件下人乳库中人乳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希望能找到影响最小的保存和消毒方法,尽可能的保留人乳中的有效成分。
综述类文章的摘要,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文献量和依据、数据提炼的规则和应用方法、数据综合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切忌笼统,不必列出本学科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文题中已有的信息,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除了公知公认者外,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
目前,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外科开胸手术成为房间隔缺损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各种类型封堵器植入均有血栓形成报道,并引起脑栓塞、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主要与心房颤动、房间隔膨胀瘤、封堵器类型、凝血功能激活、封堵器内皮化过程等密切相关.该文总结了封堵器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目前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各种血栓预防方案,为介入封堵术后血栓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