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燕东世外有桃源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这里山花斗妍。若登山远眺,可观日出,可见云海。极目远望,桓龙湖碧波万倾,烟波浩渺,湖光山色,如一幅水墨丹青。山下,近山叠翠,远山含黛,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有燕东圣境之称的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生息劳作,出土文物证明,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夏、商,周诸代,当地居民已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生产,战国时代,桓仁属燕国东北境。
  踏上桓仁之地,只见山高林密,水网纵横。这里土地肥沃,物产颇丰,所产山参、鹿茸、蜂蜜、稻米、细鳞鱼等均为古时皇家贡品。清廷视为宝地,故而封禁,严禁有人居住,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才正式解除对这一地区的封禁,批准设立怀仁县(后改为桓仁县),隶属于奉天府兴京抚民厅。
  桓仁县有桓仁镇,是一座八卦城,誉称东方第一卫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时节,这座鲜为人知的八卦城,这处“世外桃源”,一派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清波荡漾的桓龙湖(辽宁最大的淡水养殖区),镶嵌在无垠的绿野环山之中。湖区山水相依,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缔造出一幅人间仙境。蓝的水,绿的山,清新的空气,鼓起的船帆,飞翔的鸟群,令人心旷神怡。
  坐落于桓仁镇北、浑江西岸的五女山像一座朴素的村姑静静伫立在县城边上,不张扬也不造作,一派天然,富于真趣。登山远眺,可观日出,可见云海。极目远望,碧波万倾,烟波浩渺的桓龙湖,如一幅水墨丹青镶嵌在群山之间。山下,近山叠翠,远山含黛,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俯视西南,北来的哈达河之水,与东西流的浑江相汇。流经之处,两条曲线划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太极图形,而桓仁八卦形状的老县城正建于太极图之间,这等奇特景观,在古今中外恐怕绝无仅有吧!
  从县城出发沿浑江向东南,一路上,碧绿的江水,青翠的山林,传统的农舍,捕鱼的木船始终与人相伴。前行96公里来到五里甸子镇夹皮沟村。这里是两省(吉林省、辽宁省)三县(桓仁县、宽甸县、集安县)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小山村几乎与世隔绝,名副其实地堪称燕东世外桃源。
  它一面向水,三面环山。
  这里的田园山水、路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大美。
  登上村边郁郁葱葱的山头,你会看到火红火红的映山红在青山绿树之间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花瓣儿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相互依偎竞相辉映,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每一朵花儿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好一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美景,更让人想起宋代杨万里的一首“何需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村头,十余种山花竞相开放的地方,有一口古老的轳辘井,吱吱呀呀地摇着岁月,也吟唱着乡村古老的歌谣。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泥土草房。篱笆墙。真正的乡村。清晨,伴着袅袅的炊烟,鸡鸣狗吠,鸟语林涛,好一曲悦耳的天簌之音。
  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在小溪边捶打着衣物,敲出那古老的韵律;男人在田间耕作;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空坪;屋后的大梨树也从冬季中苏醒过来,雪白的梨花开满枝头,远远望去,灿若云霞,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此刻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靠在梨树下任由细细的花粉洒落在脸上,懒懒地在春日阳光里发呆,享受这纯净的生活。
  江边偶见闲来无事,捕鱼消遣的老翁,叨着烟袋,悠悠地坐在小船上,在云影中随波逐流。从原始部落来到眼前的村庄,历史一下跨越了几千年,真令人有疑幻疑真,恍然不知何世的感觉。
  来到这里,人们的心会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一般惬意和欢欣。天旷云近,岸阔波平,大自然清新博大的怀抱会使人尘虑尽涤,俗念全消。
  古语所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大多数性本爱自然的游人来说,也许一方的山水田园已足慰藉心灵。
  夹皮沟春色宜人。这里生活着1270位有着春天般明媚、山花般纯朴心灵的父老乡亲。他们辛勤地耕耘在59334亩的黑土地上。虽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不算富裕,但也解决了温饱。浑江上的200多亩水域里的白鲢、花鲢、鲤鱼等,时不时地调剂着他们的生活。原本惟一与外界沟通的一条18里崎岖土路,如今也铺上了柏油。5年前村里的男人还有80多人打光棍,现在也剩下不足50人。而今考上大学,走出深山的青年人,却由几年前的50多人猛增到90多人,更有几人读到了研究生……
  我熟悉这里不断变化的生产与生活,更熟悉这里一直未变的纯朴民风。对夹皮沟我有着深厚的感情。
  连任3届,一干就是9年的村支书张祥,是我的老朋友。他不时地向我说起近年来的发展:板栗、细参、林下参的市场行情……
  这里还曾有过一段悲怆的历史。1935年秋,日本侵略者企图隔断抗日联军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孤立抗日联军,在桓仁开始强行“榘家归屯”。12月12日,驻宽甸的日本守备队和伪警察90多人到桓仁夹皮沟一带强行“归屯”,将村内30多名无辜农民驱赶到浑江边,日本兵用刺刀逐个刺入后心,推进江中。为此,著名油画家王铁牛(王盛烈之子),专程来到夹皮沟,创作了一幅名为《浑江作证》(夹皮沟惨案)的著名油画,以证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警示后人。
  所有来过夹皮沟的人,离开时都要带上几斤、十几斤蜂蜜,因为它纯;带上些这样那样的山货,因为它绿色得不能再绿色了……
  我每次到夹皮沟都会带来上次为乡亲们拍摄的照片。欢快的大秧歌,踩高跷。那个扭的最欢的是村支书;这张我叫不上名字的祖孙在家门前梨树下的合影,是那样的温馨:快看这不是陈老师的女儿吗,山里走出的大学生,现在已读研了,放假回家帮父母干活,正忙着为我们烧火做饭哪!
  每次告别夹皮沟,乡亲们都会热情相送,依依不舍。
  这里的山水草木让我钟情。
  这里的父老乡亲让我亲近。
其他文献
1994年,从东北师大艺术系毕业的黄岩不顾父母的反对,从朋友那里借来4万块钱,租了两间车库,摆了七张桌子,开了一家名叫“乡村”的小餐馆。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店已经不在,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已经变成长春市餐饮业大亨。尽管遭遇了众多的模仿者跟随,但他领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酒店”却依然在餐饮界一枝独秀。    用装修给顾客“催眠”    出生于文革初期的黄岩,父母那个年代留下的深刻回忆牢牢灌输在他幼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