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解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结构及三级分支走行分布情况,为左半肝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无病变肝脏标本进行应用解剖观察,重点对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位置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并分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数据。

结果

左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左主)呈弓型走行,长度为(3.10±0.76)cm;右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右主)与G左主的夹角为175.70°±11.54°,G右主与肝十二指肠韧带(G肝总)的夹角为107.60°±13.82°,G左主与G肝总的夹角为76.70°±17.36°。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Ⅱ、Ⅲ、Ⅳ段区域三级分支总的数目呈3~8支不等,其中3支型、8支型各占1/20、4支型和6支型各占4/20、7支型占2/20,5支型占8/20;但Couniaud八段S2区域的分支有且只有1支。

结论

左半肝Glisson系统立体空间解剖位置、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并不完全符合Couinaud八段之描述,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术前掌握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内部立体解剖结构,特别是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是实施精准肝切除术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使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对13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组)、12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对照组) CYP2C19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分型差异行卡方检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不同
目的产前诊断1例超声异常的Miller-Dieker(Miller-Dieker syndrome, MDS)胎儿,分析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 BoBs)、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对1例超声异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应用疗效及对喉上神经外支(EBSLN)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采用甲状腺被膜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以及对EBSLN损伤的影响。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
目的探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单侧肘关节下骨折择期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平面内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
目的探讨瓣状核酸内切酶1(FEN1)小干扰RNA(FEN1 siRN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转染FEN1 siRNA和阴性对照序列(siRNA control)分别命名为干扰组和NC组,同时以不做处理的胃癌细胞SGC7901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EN1 siRNA的转染效果,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SGC79
目的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旁入路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旁的走行特
目的构建新型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组织工程骨支架,并评估其在猕猴颈椎椎间融合中的效果。方法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然后分离、培养猕猴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等对其进行鉴定;最后将前期制备好的BMP-2明胶/壳聚糖凝水胶缓释系统
目的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5°;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目的探讨利用中央动脉分支静脉化重建Tamai Ⅰ区断指回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27例27指Tamai Ⅰ区完全离断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8~51岁;拇指3例,示指9例,中指7例,环指5例,小指3例。患者均采用中央动脉分支静脉化治疗,术后观察患指外观、指甲生长及手指感觉情况,采用Tamai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髓芯减压、植骨、钛棒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3年12月ONFH患者58例74髋临床资料,其中国际骨科循环学会(ARCO)分期ⅡA期11例(15髋)、ⅡB期25例(34髋)、ⅡC期22例(25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及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有效精准地进行髓芯减压,植入复合自体骨髓的骨诱导材料,放置钛棒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