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结果认为,贵州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对指导思想贯彻不够到位、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余体育活动机制缺失、场地器材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贵州省 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55-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界定于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在17所贵州省普通高校中,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安顺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10所大学作为研究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定点分层次随机抽样法,采用当面发放、回收和函调两种方式。在调查中共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583份,其中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97%,教师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8%。
2.专家访谈法
对所调查的贵州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行政人员、学校领导及任课老师、部分上课学生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法
将通过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和Excel等软件整理分析问卷的调查结果。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贯彻不够到位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和主导作用,以教学的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通过调查发现,选择“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比重分别达到“63.9%”和“59.8%”。这表明,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把以学生的全面健康放在首位,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增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上。但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指导思想的认识了解程度却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高校的学生只有3.9%对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很了解,有45.0%的学生了解,不了解甚至没听过的人数总和占到了51.1%。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高校公共体育课通过不断的改革,体育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教学指导思想已逐渐发生变化。但是教学的接受者学生却对这些思想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状态,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指导思想的精髓,这预示着体育课程改革的真正受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春风。
(二)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体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沿袭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而且课程项目设置主要以传统几个大项为主,导致竞技运动在教学中的牢固地位,以致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18%的体育教师认为贵州省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有57%的体育教师认为基本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还有25%的体育教师认为目前的体育项目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有4%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项目感兴趣,有40%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大部分项目感兴趣,有51%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小部分项目感兴趣,5%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项目都不感兴趣。高校体育课开设的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量较少,造成很多学生“被动”选择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共体育课的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
2.课余体育活动机制缺失
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较之体育课堂教学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的空间,也可看成公共体育课的一部分。而现实的高校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率较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学生占58.5%,3-4次的学生占27.0%,5次及5次以上的占4.5%,从不参加的占11%。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仅为1-2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参加最多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进行调查,以班级或系别为单位,比例为58.5%;以自己锻炼,没有组织,自由活动的形式,比例为45.7%。通过以上调查不难看出,由于课余体育活动机制的缺失,学生在自主活动锻炼的过程中没有像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予以指导。
(三)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学校体育的物质平台,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高校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但是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种类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打了折扣。目前,各高校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一些新兴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场地则明显不足。这主要由于近年来高校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自主锻炼愿望的强烈,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能够很好的为在校师生服务。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把改革落实到实处
在贵州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整发展的同时,积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通过教学或实践活动使教学指导思想得以贯彻实施。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已使体育锻炼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需要不断接受科学的体育指导以提高健身效果。能否科学指导人们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是关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大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制订满足学生的需求
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仅仅根据学校的能力和教师的情况来制订。教学内容应当突出健身性,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注重的是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并非是对竞技结果的追求。教学内容应反映地区和学校特色。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容的制订必须充分利用我省多民族的优势,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趣味性,使学生广泛的参与。
(三)重视并积极引导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贵州省高校应把课余体育活动看做是体育课教学的一部分,给予同样程度的关注。在大学校园里,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地结合,共同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行为交往与合作意识。体育教师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
(四)加强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建设,充分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建设和经费的投入,充分合理利用和管理现有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等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各高校立足于当前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状况,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环境。《纲要》中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课堂”不仅可以是教室或者操场,也可以是公园、社区等场所。比如在高校积极开展野外生存和探险,利用各地的盛大节日,参观和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
(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了解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应关注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和信息的熟知程度。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相关思想、目标、政策、法规等是否清楚。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公共体育课的流程和方向,这样有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问题,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表现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纠正和引导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济.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讲话,2004.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宋延宾.河南省重点高校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4]张红坚,段黔冰,王涛.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81-84.
[5]夏力.安徽省高校公体课新兴体育项目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3):137-139.
[6]黄健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1):68-69.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贵州省 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55-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界定于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在17所贵州省普通高校中,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安顺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10所大学作为研究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定点分层次随机抽样法,采用当面发放、回收和函调两种方式。在调查中共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583份,其中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97%,教师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8%。
2.专家访谈法
对所调查的贵州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行政人员、学校领导及任课老师、部分上课学生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法
将通过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和Excel等软件整理分析问卷的调查结果。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共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贯彻不够到位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和主导作用,以教学的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通过调查发现,选择“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比重分别达到“63.9%”和“59.8%”。这表明,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把以学生的全面健康放在首位,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增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上。但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指导思想的认识了解程度却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高校的学生只有3.9%对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很了解,有45.0%的学生了解,不了解甚至没听过的人数总和占到了51.1%。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高校公共体育课通过不断的改革,体育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教学指导思想已逐渐发生变化。但是教学的接受者学生却对这些思想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状态,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指导思想的精髓,这预示着体育课程改革的真正受众并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春风。
(二)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体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沿袭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而且课程项目设置主要以传统几个大项为主,导致竞技运动在教学中的牢固地位,以致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18%的体育教师认为贵州省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有57%的体育教师认为基本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还有25%的体育教师认为目前的体育项目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有4%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项目感兴趣,有40%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大部分项目感兴趣,有51%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小部分项目感兴趣,5%的学生对体育课开设的项目都不感兴趣。高校体育课开设的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量较少,造成很多学生“被动”选择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共体育课的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
2.课余体育活动机制缺失
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活动较之体育课堂教学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的空间,也可看成公共体育课的一部分。而现实的高校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率较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学生占58.5%,3-4次的学生占27.0%,5次及5次以上的占4.5%,从不参加的占11%。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仅为1-2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参加最多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进行调查,以班级或系别为单位,比例为58.5%;以自己锻炼,没有组织,自由活动的形式,比例为45.7%。通过以上调查不难看出,由于课余体育活动机制的缺失,学生在自主活动锻炼的过程中没有像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予以指导。
(三)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学校体育的物质平台,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高校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但是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种类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打了折扣。目前,各高校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一些新兴的、学生喜欢的项目,场地则明显不足。这主要由于近年来高校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自主锻炼愿望的强烈,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能够很好的为在校师生服务。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把改革落实到实处
在贵州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整发展的同时,积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思想。通过教学或实践活动使教学指导思想得以贯彻实施。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已使体育锻炼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需要不断接受科学的体育指导以提高健身效果。能否科学指导人们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是关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大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制订满足学生的需求
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仅仅根据学校的能力和教师的情况来制订。教学内容应当突出健身性,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注重的是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并非是对竞技结果的追求。教学内容应反映地区和学校特色。对我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容的制订必须充分利用我省多民族的优势,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趣味性,使学生广泛的参与。
(三)重视并积极引导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贵州省高校应把课余体育活动看做是体育课教学的一部分,给予同样程度的关注。在大学校园里,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地结合,共同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行为交往与合作意识。体育教师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增强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
(四)加强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建设,充分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建设和经费的投入,充分合理利用和管理现有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等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各高校立足于当前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状况,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环境。《纲要》中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课堂”不仅可以是教室或者操场,也可以是公园、社区等场所。比如在高校积极开展野外生存和探险,利用各地的盛大节日,参观和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
(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了解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应关注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和信息的熟知程度。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相关思想、目标、政策、法规等是否清楚。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公共体育课的流程和方向,这样有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问题,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表现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纠正和引导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济.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讲话,2004.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宋延宾.河南省重点高校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4]张红坚,段黔冰,王涛.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81-84.
[5]夏力.安徽省高校公体课新兴体育项目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3):137-139.
[6]黄健武.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1):68-69.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