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胸大肌肌瓣治疗心脏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胸骨后感染再次手术失败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开胸术后肺炎是胸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重症肺炎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棘手.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施行各类开胸手术4508例,其中58例发生重症肺炎,现总结治疗经验,以寻找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资料和方法依据2007年美国感染病协会/美国胸科协会制订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确诊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们监护室共发生开胸术后重症
期刊
1996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们采用胸骨横断微创小切口为25例患者进行了主动脉瓣置换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 55岁,平均(47±7.2)岁。体重43~72 kg。心胸比率0.46~0.66,平均0.56±0.20。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5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9例,主动
期刊
目的 探讨并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261例因中、重度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围术期死亡7例,生存254例,生存患者二尖瓣成形效果良好.230例随访≥36个月,平均(77.3±30.3)个月,随访率90.6%;24例失访.多因素Cox regression分析显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技术同期治疗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应用双微创技术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6岁5月,平均5岁4月;体重16 ~ 20 kg,平均(18.00±1.79) kg.CT Haller指数3.9 ~5.0,平均(4.35±0.43).其中4例行室间隔缺损微创伞封术(3例膜部和1例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4 ~5
1965年至2005年,我们采用改良Heller手术+膈肌瓣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0例.其中94例获得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现将其远期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前瞻性对比胸膜外Nuss手术和Nuss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252例行Nuss手术者,排除漏斗胸复发、有合并症同期手术、大于13岁、广泛凹陷使用双支撑架和极重度和严重非对称性者,余131例随机分两组,62例胸膜外Nuss手术组和69例Nuss手术组.比较两种术式同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和手术效果,并观察胸膜外组钢板是否确在胸膜外.结果 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病人 女,43岁.2年前体检发现左上胸壁肿瘤(图1),在外院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报告"平滑肌瘤",术后恢复良好.1个月前出现左肩及左上臂不适。
期刊
患者女,26岁.右胸痛伴咳嗽半月余.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不规则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最大截面积约5.0cm×4.0 cm,周围可见片状或絮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类圆形更低密度灶,最大截面积约2.5cm×2.3 cm(图1).胸部强化CT示右前上纵隔类圆形肿块影,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考虑右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瘤可能性大(图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右肺上叶尖段支气
期刊
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起源于肺动脉内膜多潜能间充质细胞的恶性肿瘤[1-3].现报道1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后外侧切口同期手术治疗肺动脉肉瘤伴肺癌的病例.患者男,61岁.半年内常发热,感到胸闷、气促、心悸,近3个月体重下降5 kg.查体右肺呼吸音低、肺底闻及湿罗音,双下肢未发现明显水肿.WBC 10.8×109/L、PO2 71mm Hg(
期刊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先天性心脏病(CHD)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特别是左室流出道疾病和单心室畸形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产生的应激反应、循环中内毒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都参与了NEC的发病机制.现就先心病小儿NE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