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灯点进明天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街角出现了一张讣告,上面黑色的字体像一股液体,顺着墙上的瓷砖滑到地上,穿过十字路口,沿着防护栏在街上狂奔,然后拐进一个居民区,顺着一个破败的楼梯口,径直飘了上去。从三楼关着的门下挤了进去,绕过茶几,和刚起床的诺亚撞个满怀。
  諾亚表情有点僵硬,熬夜导致的黑眼圈使他的面容更显苍白,青黑色的胡渣,休闲的家居服,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刚过不惑之年,浑身上下散发着疲惫的老气。他浑浊的眼珠看向窗外,对面楼房挡住了上午的阳光,眼前杂乱的晾衣绳,枯蔫的植物,满满狼狈,都关于生活。
  “喂,我妈走了。”大脑反应过来后,诺亚给妻子打了电话。
  “去哪?”正在公司因一份翻译材料忙得焦头烂额的妻子漫不经心地问道。“我也不知道。”人死之后会去哪呢?之前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诺亚跟妻子解释说他的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了,讣告已经贴出来了,接下来就需要子女准备丧事。“那我去请假。” 妻子闷闷地说了一句,没有安慰。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奔丧的流程,消息如风般将阴沉传到各家各户,许多亲戚朋友都来帮忙。面对他们关切的问候,诺亚有点不知所措,有的长辈当着他的面,说着说着就落下了泪,可转身又和其他人闲聊成一片。诺亚没有落泪,母亲的离去带给他更多是茫然,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开始想象以后自己死了,儿女会怎么给自己办丧事。
  按照家乡的习俗,作为独子的诺亚必须为母亲守灵一夜。油灯下,诺亚盯着棺材,棺材木板油滑发亮,平静又稳重。这让他想起年轻时候在日记本里抄写下的一句话:死亡的恐怖是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平静是古典主义的。他对这些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满脑子都是自己,像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会不会也躺进这透不进光的小盒子里。
  二
  手机铃声敲打着空气,诺亚接起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男人,自顾自地介绍起一个项目,好像是一个生物工程,说是要通过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内已衰老的细胞进行修复。在20世纪前,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而到了21世纪,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了75岁。而现在那些生物学家的任务是把人类的寿命再翻一倍,达到150岁。如今,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现在需要一个人进行活体实验。而诺亚上次在医院体检的各项指标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希望诺亚加入项目,整个团队都会竭尽全力帮他延长寿命。
  若在平时,诺亚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诈骗电话,但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他竟鬼使神差地答应了,想要尝试一次。之前,他好几次想要去西藏,冒一次险,登一次珠穆朗玛峰,写好多好多的游记,去一个靠近天、靠近诗的地方。可妻子说高原反应会不适应,无缘无故请假上司会不满意,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可他不想像作家沃尔芙笔下的兰姆西夫人那样,历经十年才去到她想去的灯塔。
  可他没有料到随意决定的一次冒险尝试反而中断了之后的所有冒险。他还是要去公司上班,没及时交报告还是会被经理骂,条框式生活还在继续,只不过每周多了两次体检和细胞修复手术。而且公司里还多了几个组织里的人在保护,或者是说监视他。不仅如此,诺亚除了公司、家、医院,其他地方都不能去,因为那些地方不在组织的监控范围内,他们不能让诺亚受到任何危险。
  为了延长寿命,40岁的诺亚甘心生活在监视器里,虽时有不满,但还在接受范围内。清早,诺亚被闹钟吵醒,妻子已经洗漱完坐在梳妆台前涂涂抹抹。妻子常常看着脸上越来越明显的皱纹,感慨年华易逝,并时常嘟囔,“我每天为这个家操碎了心,都快成老太太了,你倒好,青春永驻啊。”诺亚没办法跟妻子解释,因为这个项目是机密,涉及到全人类的未来,只好匆匆出门上班。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妻子越来越老,心脏也开始出现问题,不用多久,她就会因器官各项功能衰退而死去。诺亚不想面对,但又不知该如何是好。医生把妻子的病危通知书一张一张发到他手上,他能做的就是一直陪在她身边。
  那天,北方下了第一场雪。“你说我会去天堂吧?”妻子问他。“你会的。”诺亚尽量轻松地答道。“真好,那我就可以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了。”诺亚不敢直视妻子的眼睛,转过头去“嗯”了一声。
  “我先去做你的引路人,来了记得找我。”这是妻子跟诺亚讲的最后一句话。
  三
  多年以后,已经140岁高龄的诺亚翻开了泛黄的日记本,潮湿的印记,晕开的墨汁都在诉说历史。如今科技发达,半世纪前,电子产品就已经普及全社会,“从前慢”的生活大概也只存在于历史课本,写字已成为原始的交流方式。诺亚翻到有折痕的一页,那天正好是妻子去世,可惜这些在诺亚眼里已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离他结婚生子也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回忆冗长得让人想笑,可他又不知道笑什么。
  年龄越来越大,诺亚去医院修复细胞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医院出来都有种重生的感觉,然而紧接着就是漫长的寂寞与空虚。他现在这个年纪,朋友早就去世了,走在街上,变化翻天覆地,看不见下水道,听不到小贩的吆喝声,连路人的表情都庄重得让人不敢靠近
  诺亚从今天开始退休,不用去公司,他漫无目的地在路上闲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心公园旁开了一家叫“明天”的小店,门面装修得还不错,他拐了进去。
  里面没有店员,光线很差,柜台上只放着一盏油灯,看起来很眼熟。刚开始诺亚以为这是一家快倒闭的店铺,后来又仔细看了看油灯,他拿起一旁的火柴,将其点燃。那一刹,他仿佛看到了明天,属于他的明天……
  诺亚感觉睡了好久,睁开眼睛,油灯还是跟飞蛾纠缠在一起。他望了望窗外,天空已经发白,他看了一眼棺材,拿出手机订了一张去西藏的机票。
  林晓璐: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1)班学生
  指导老师:邬双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本期“新表达”围绕家乡的主题,展开同题创作,王国赫同学写了“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的家乡村庄。村民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快乐。周春光同学写了家乡的土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乡的土地永远滋养着他,给予他力量。  我的老家在一个不大的村庄,坐落在祖国的东北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母去了县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回老家的路上,我喜欢透过车窗看外面的景色。许多人都钟爱于花花绿绿的草
期刊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今年是祖国母亲70岁诞辰,各地儿女以不同的方式庆祝着祖国母亲的生日,城市和乡村到处荡漾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人们脸上洋溢着祖国繁荣富强所带来的喜悦。  这不,爱唱歌的老妈就在我旁边,正自个儿浓情演唱这首歌呢。听说,过几天她单位要搞庆祝活动,这是她表演的节目。  “我的宝贝,你这首曲子弹得愈发熟练了!给你点赞!”老妈唱着唱着,突
期刊
大海大海我问你  你为什么涌波涛  大海高声来回答  我和鱼儿在舞蹈  大海大海我問你  你为什么浪小了  大海低声来回答  我哄鱼儿在睡觉  夏天悦: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学生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期刊
鸟儿停在懵懂的摄像头上  叼走一些词语  书柜的木香影影绰绰  傍晚的夕阳切分书籍  一本本 顺次点亮  我也一半温暖 一半神秘  鸟儿读过的诗那么多  足够我枕着它的翅膀  抓住一米霞光  王藝潼: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1)班学生  指导老师:邬双
期刊
一晃眼,银丝已经在空中缱绻地交织起来,淅淅沥沥,从容不迫。   那是在乌镇,雨绵绵地醉了游人。它总是如此不动声色地牵扯着,牵扯着条条思绪,牵扯着我的脚步,牵扯着时间飞逝。  不必打伞,如此甚好。缓步至石桥上,俯身能瞧见的是河。河面粼粼,雨落其中,就打着转儿,互相嬉戏。波不大,只是一层层荡开去,碰到一塊儿,又反着漾开来,一切都受着这雨的洗礼。  忽然,云破开一条缝,金色的光束穿过那条缝跳跃在河面上,
期刊
博物馆里,走廊的地板灰蒙蒙的,像是积了层垢。展厅空荡荡的,放在窗口边的展柜没有人观赏,拉出了长长的浅灰色阴影,似乎把展厅分成了一块块凝聚着时间的碎片。  我走在展厅里,目光掠过一个个蒙着灰尘的玻璃展柜,柜子里的展品大概因为不是名家大作,东倒西歪地堆在展柜里。展厅中央的展柜四角上也蒙着灰,但玻璃中间有被人擦拭的痕迹。展柜里是一个木制的日晷,非常小巧,红棕色的晷面上刻有细细的刻度,一层包浆裹在上面。我
期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虽从未见过大雁,但见过诗意的秋天。  最能体现秋季的是蓝天。秋季的蓝天,没有春季花哨的色彩和冬天令人战栗的白色,它是最纯净、最朴实的,是一望无际的蓝色。跑去园子里,离城市遥远的田野上,远方的城市逐渐缩小,最终,被蓝天融化了。  秋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苛刻,它给了夏天最后一次绽放诗情画意的机会。  早上,东方微明,阳光刺破了黑暗,反射在秋的蓝天——这块空净纯粹
期刊
我躲不了  那一片白茫茫  我藏不住  遍地的野草  火烧得旺盛  在死亡里迸发出生命  烧啊  烧啊  白的天都烧焦了  我们的头发  也许就是这火烧黑的吧  我们围着它  火星跃过草地  我们一齐舞动  在绽放着野花的星夜  于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三(14)班學生  指导老师:顾诗韵
期刊
科学如同一个巨人,面红耳赤,口若悬河,在艺术女士面前指手画脚,暴跳如雷。麻烦请静音,好吗?  设想一下:一群毛茸茸的小脑袋围绕在母亲或祖母身边,等待着睡前故事的结局。不同于以往骑士们的无往不胜及王子们的抱得美人归,灰姑娘“啪叽”一声踩碎了自己的水晶鞋。于是,事里事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哭出了声。脆弱的童话,在科学面前毫无抵抗之力。  科学确实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其支持,甚至连艺术领
期刊
雨,不停地下。  一道闪电撕碎夜空。霎时间,黑夜犹如白昼。一张微笑面具赫然躺在垃圾桶不远处。那是一张从出租屋里扔出来的面具,面具的前主人是一名12岁的少年,他叫常林。  常林从小失去母爱,随爸爸来到这座城市上学。爸爸身体不好,只能到处打零工,就像是这座城市里飘来飘去的树叶。常林既担心爸爸的身体又忧心自己的学费,慢慢地,他的笑容就消失了。  他没有笑容的脸,让同学想关心他都不敢上前。  学校合唱队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