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胆英雄高良伦:军功章上有喜也有忧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o2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震美国兵的狙击手
  1932年6月,高良伦出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正兴乡灵验村一个贫困的家庭,童年失怙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麦克阿瑟指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着我国安全。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1年2月,年仅19岁的高良伦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应征,毅然告别双目失明的老母和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出国征程。
  入伍后,高良伦被编入志愿军第3兵团,在第12军31师93团9连当战士。这个团的前身是“朱德警卫团”,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先后获“老虎团”、“功臣团”、“英雄团”称号。高良伦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面对荒冢新坟前的断壁残垣,高良伦暗自痛下决心,一定要狠揍侵略者,为朝鲜人民报仇。入朝后,由于他学习努力,军事技术过硬,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1951年夏,经过5次战役的激烈厮杀,中美双方第一次坐到了一起,旷日持久的“停战谈判”就此拉开帷幕。志愿军及时改变了战法,在“三八线”附近山地,构筑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与美军打起了阵地战。双方在200多公里的阵地上形成对峙,最近的相隔只有50米。对绝大多数志愿军士兵而言,他们从未经历如此近距离的阵地对峙。
  1952年10月,第93团完成了金城前线阻击战任务,开往二线谷山休整。行军途中,突然接到增援15军、参加上甘岭战斗的命令,于是全团战士直奔五圣山。高良伦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的战斗。
  美军倚仗武器精良、炮火强大,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他们白天放高音喇叭,大摇大摆地在阵地上行走,或三五成群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甚至跑到两军阵地之间的河沟里洗澡,故意拍打着胸毛以显示其彪悍强健。更有甚者,还把一些穿红着绿的韩国妓女带到阵地上跳舞唱歌,打情骂俏。
  我军针锋相对,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狙击英雄。敌人出来晒太阳———打!修工事———打!吃饭———打!敌机轰炸时,敌人出来看热闹———打!出来方便———打!这样一来,敌人顿时成了惊弓之鸟,不敢那么猖狂了。
  一天,营长找到高良伦,问道:“小高,你害怕吗?我们打冷枪怎么样?”
  高良伦一头雾水:“打冷枪,什么叫冷枪啊?”
  于是,营长就教他怎么测距离,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怎么打上山的,怎么打下山的,夜间射击有些什么要领……营长发现高良伦有当狙击手的天分,立刻选送他到团里的射击训练班培训,高良伦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成了神枪手。
  浴血上甘岭的四川娃
  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中部防线的制高点。五圣山南麓上甘岭有两个突起的高地,537.7高地北山和597.7高地。这片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坡,组成了整个五圣山防线的最前沿门户。
  据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指着朝鲜地图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高良伦所在部队奉命坚守6号高地,他还担任了作战组长。1952年11月12日4时,敌人在以较大兵力向我军冲锋失败后,改以小兵力分散向我军攻击。扼守在阵地右侧凹部的高良伦作战组阵地向右侧移了10米,避开了敌人的炮火杀伤。高良伦和战友们将敌放近了打,击退敌人一次冲锋后,就及时确定新的打法。他们将弹药分散隐蔽,以防被敌炮击毁,并利用敌炮击间隙抢修工事,没有工具,就用手挖土装麻袋,连同敌人的死尸筑起了一个观察工事。高良伦还从被打坏的敌人工事里搜集了100多枚美制手榴弹和爆破筒。
  由于敌人实行严密封锁,我军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粮食也常常补充不上。战士们两天没有喝水,一天没有吃饭,但饥饿和干渴丝毫也没有减弱他们争取胜利的信心。高良伦灵活机智,用石头伪装成人头,穿上军衣、戴好军帽,诱敌上钩,集中歼灭。
  战斗进入白热化,战友们一个个相继牺牲,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和王学礼,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一天打退敌人7次进攻。接着二人转入猫儿洞,敌人虽用炮轰,阵地毫无反应。敌人又一阵炮轰后,见仍无动静,以为这个阵地已被攻陷,正在得意忘形之时,高良伦和王学礼急速跃出猫儿洞,向敌人猛投爆破筒和手雷,打得敌人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尸横遍野。几天后,高良伦孤身一人坚守6号阵地20多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疯狂进攻,消灭美军170多人,而他竟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光耀剑门关的老英堆
  上甘岭一战,四川娃高良伦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打出了国威、军威,其英雄事迹在全军通报,所在部队政治部批准给他记特等功一次,荣获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3年10月1日,高良伦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他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游行方队。12月,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成员李道一率团来剑阁宣传志愿军英雄事迹,慰问高良伦亲属。剑阁县委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和英模报告会。李道一亲切慰问了高良伦之妻郭兰英。
  1955年11月,高良伦由朝鲜归国参加党校学习。上世纪60年代,他转业后分配到江苏南京市纤维厂工作,曾任厂工会副主席。他虽是上甘岭战斗英雄,却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高良伦夫妻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高红保,小儿子高红卫。当时,因为孩子小,工资低,入不敷出。无奈之下,高良伦将军功章拿出去卖掉,换钱买米度日,这事被原部队首长知道了,立即派人赶到南京,费尽周折找到了买主,将勋章用钱换了回来,还给了高良伦。
  晚年的高良伦仍不忘发挥余热,多次到机关、学校、企业作报告,讲英雄事迹,胸前戴满了小学生们献的大红花。
  2003年9月,71岁的高良伦走完了他英雄的一生。
  (摘自《文史春秋》2012年第2期,何明圆、何广华/文)
其他文献
李雪三15岁那年,父亲病逝。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他中途辍学回家务农。两年后,在外做旧军官的三叔父,思想进步,动员他报考冯玉祥将军在开封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那年冬天,17岁的李雪三告别母亲,只身一人来到开封。经报考、面试、口试和笔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所学校录取。  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李雪三被任命为排长,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不久,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失败,他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国
期刊
石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2纵队成立(辖4、5、6师),石瑛任5师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5师是陕北红26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八路军344旅,后扩建为新四军第3师10旅。进入东北时,有8900人,钟伟就是5师的首任师长。5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
期刊
2009.8- 2014.1任苏州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他打破了“异地为官”的官场传统,在家乡苏州任职;他在高学历官员中独树一帜,学历一栏至今仍为大专。他受命于经济危机的转型之际,声称苏州就是工作的最后归宿,要为苏州百姓多干实事。他就是苏州前市委书记———蒋宏坤。  临危受命,空前挑战  2009年8月,蒋宏坤在离开江苏8年后,重回苏州出任“一把手”。出生于江苏张家港
期刊
徐斌洲7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辍学。10岁起给地主当小长工,后到河口镇烟丝店当学徒。历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少共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部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时期,徐斌洲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广昭、嘉陵江等战役。  在嘉陵江战役中,他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并失去左眼,仍坚持不下火线,受到红四方
期刊
1976年10月,中国发生了影响历史进程的特大事件,“四人帮”被抓了!  人民欢庆,全国沸腾。一些老干部全国游走,举杯相庆。罗瑞卿大将、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等应我们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政委王平上将之邀相聚武汉。这天,这些革命功臣在杨得志司令员的陪同下来到我们作战部。  一天傍晚,军区司令部情报部技术侦察科的王参谋火急火燎地找到我(即本文作者),一脸疲倦地说毛岸青、邵华同志到武汉了,今天一
期刊
建立军队政治工作  周恩来早年立志救国,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注意军事问题。他在天津时和同学们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当时就在会中设立“军事研究团”。他发起组织国防演说会,请人讲“军舰———炮台———陆路”,引导青年学习军事知识。  1924年,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教官,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同时又是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  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军校的一切
期刊
战斗烈火铸成革命情谊  1938年,许世友任八路军129师第386旅旅长,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下进军冀南,连战皆捷。战斗的烈火铸成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邓小平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许世友被选为副主任。此后,许世友便从北京西山搬到南京中山陵8号定居。  1985年1月底,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要看望许世友。2月1日上午10时,两人在中山陵5号小平同
期刊
我(即本文作者)的父亲叫喻谷森,抗战时期在湖南平江县做小买卖。  1945年3月23日,国民党警察局的人忽然在街上敲锣,说鬼子又要来了,叫老百姓马上离开县城。街上的居民,就一窝蜂似的往城外逃。  父亲店铺中的货物早被日军抢光了,走与不走,他还在犹豫。忽然间,就见一支队伍从北门进了县城,骑着高头大马,穿的是灰布衣,全副武装。他们休息在街边和祠堂庙宇,根本不扰乱百姓。父亲烧了壶茶前去探问,才知这是共产
期刊
意见分歧,军官出走  秋收起义之后,芦溪一战,部队伤亡惨重,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工农革命军士气低落,不断有人开小差。因为打了败仗,战士们不断开小差,余洒度等黄埔军校生与毛泽东的矛盾更加突出。  余洒度曾质问毛泽东:“到底要退到什么地方才是个头啊?我们离长沙越来越远了,还有必要再退么?”毛泽东批评他:“我们不是开过会了,会上决议兵退湘南,你没有忘记吧?”余洒度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保留意见的。你是前委书
期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新四军1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