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红:一位善良、真正富有的女强人

来源 :创富大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堂堂正正站在天地之间;她屡遭磨难、历经坎坷,可从不低头,从不气馁;她气宇昂扬,一步一步攀登到了太阳升起来的高峰上……。
  而今,她已摆脱命运的羁绊,摆脱了贫穷,不但拥有了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令人感动的精神财富;她——一个资产超亿的女老板,虽很平凡,却怀揣着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
  2006年初,感动吉林慈善奖评选结果揭晓,10位爱心人士获得奖项。其中一位就是陈桂红。然而,当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兰亚明为获感动吉林慈善人物颁奖时,陈桂红女士并未到场,奖杯、奖状由工作人员代领。同时宣读了颁奖辞:陈桂红女士富而思源,不忘父老乡亲,情系家乡,为建设家乡捐款千万余元,自创大业、造福一方……
  2006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为辖区集团子公司上海泰威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授予2005年度纳税贡献奖,奖杯也是由工作人员代领。发给陈桂红董事长奖金也谢绝接收。
  在荣誉面前从来见不到她身影,从小。她就是心眼好使的孩子;十几年前,她从大山里走出来,身无分文,却收养了7个孤儿;22个干儿子,如今,终于成为在上海市拥有十余家公司。成为集团董事长,资产超亿元的女老板。
  2006年,2月22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颇有传奇色彩的陈桂红。
  
  苦涩童年 不堪回首
  
  1961年4月24日,陈桂红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旺起镇建设村,家里姐妹六个,她排老四,当时家里穷得时常揭不开锅。她的两个妹妹6岁前没穿过棉裤、棉袄,冬天披个被在炕上玩。陈桂红8岁时就开始要饭,直到13岁那年不要了,断断续续有5年的光景。陈桂红讲述说:“我第一次讨饭时,到了一家亲戚家,我叫大舅妈。进屋我就闻着一股大豆苞米楂子味,可香了,我跟大舅妈说:‘大舅妈,俺家没吃的了,给一碗饭吧。’我大舅妈不但没给,还气狠狠地说:‘你家是个穷坑,永远填不满’。
  我含着眼泪捧着饭碗来到老姨家,我依在门口说:“老姨,给我一碗饭吧。”老姨接过饭碗,给我盛了一碗红高粱米饭,我捧着热气腾腾,香喷喷的红高粱米饭,撒腿就往家跑。”
  从此,陈桂红从亲戚家要到熟人家,从熟人家要到生人家;从屯里要到屯外,从旺起要到丰满,从住家要到部队。放学有空就要,有时家没吃的啦,干脆学也不上,乞讨生涯,伴随着五、六载春夏秋冬。
  “虽然那时候我天天去要饭,但我最看不了穷人受苦!那时我从部队还要过十几个大面包,俺农村人管它叫‘大咧巴’,还有方块猪肉。那时我惦记着‘五保户’郑大爷和‘五保户’王更新老人。每次要回吃的都给他俩送去。”
  陈桂红小学没念完,14岁那年下地挣工分了。过五月节时,生产队给每人分四个鸡蛋、一个鸭蛋、一个鹅蛋。她自己没舍得吃,把蛋分成两份,四个鸡蛋送给郑大爷。一个鸭蛋、一个鹅蛋送给王更新老人,让他俩五月节时吃。打那以后,生产队再分啥她都送给他俩。
  屯里人一见她就说:“这丫头心眼真好使,长大了错不了,会有好报的。”
  回想童年时代,陈桂红说,“我下地干活第二年,还不满16岁。春天插秧,“五保户”王更新都76岁了,队长打头的欺负王大爷,非让他挑栽子。我说:‘王大爷你放下,就不挑。’队长说:‘他不挑,你挑!’我说:“挑就挑。’操起扁担就挑起来了,挑稻栽子在农村得年轻小伙子,还得棒体力的。当时我年小身体单薄,我咬着牙在泥泞光滑的稻埂上,一挑就是一个多月,可把我压蒙了。每逢回到老家,旺起镇建设村乡亲们还说:”这丫崽子,小时干活老猛士了!”
  陈桂红说,13岁、14岁前没自己吃过什么好吃的,有点好吃的,就想老爹老妈,两位“五保户”和姐妹,哪几年我是最亏嘴的,也是最顾家的。
  
  收养孤儿,慈母之心
  
  由于当时家里穷,陈桂红17岁就结婚了。可没想到不到四个月,丈夫背信弃义,夫妻分道扬镳。而这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了。第二年,儿子降生,桂红19岁,全家搬到了市内郊区,租一间小房。前夫为所欲为,把不到4岁的儿子推给自己抚养,她无法接受,第一次拿起安眠药吃了下去,那是1981年,幸亏抢救及时。出院后她借了150块钱,只身出摊倒卖水果,凌晨两点多钟到果窑上货,一站就是一天。桂红没上过几天学,但她继承了父亲的中医绝技,用中草药、针灸、按摩为穷苦人驱除病痛。有时富人给钱,送给穷人花。就在她为大家治病时,虽然自己也是穷人,但是看到比她还不幸的人,她总是忍不住想帮一把。
  那是1979年3月份,雪很大,天又冷。她去大姐家,大姐还要往屯里搬家,让捎。回15斤猪肉,临走时给桂红两元钱,回旺起的车票是一元四角钱。到了汽车站正准备买票,一位老太太来到身边伸着手,姑娘啊:给大娘点钱吧,我买点吃的。桂红顺手把两元钱给了大娘,当时她已怀孕6个月了。
  她背着猪肉,踏着大雪。挺着大肚子,一步一走,一步一挪,从早上8点多种,一直走到后半夜,回到80多里外的旺起镇建设村。等回到家像雪人一样,两只脚和鞋冻得梆梆硬,脱也脱不下来。母亲端来一盆凉水,穿着鞋的两只脚放到一个大盆里缓一会,再缓一会。过了好一会,算是把鞋脱下来,两只脚已经成紫黑色,母亲见了老泪横流,老妈牙口两个妹妹搂着桂红,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1986年4月,陈桂红收养了第一个孤儿:一位母亲得了“产后风”,43天后去世了,留下一个只有3天可怜的婴儿“当时,这小孩瘦得吓人,像个大眼瞪似的,肠子都能看见,头上还有个血包”。那时陈桂红靠卖水果,母亲卖鸡蛋、鸭蛋赚的零花钱给孩子买奶粉,小药维系供养。那几年,可把老爹、老妈、姐姐、妹妹折腾透了……。现在,这个孩子取名历历,已经19岁了,读高中,在姐姐家生活,但一切支出费用全由她承担。
  1992年12月,在她家门口捡回来第二个孤儿。凌晨两点多钟,在朦胧睡梦中的陈桂红隐隐约约听到孩子哭啼声,我唤醒了父母,老爹说:“出外看看去。”出去当时一看就傻眼了,一个大水泥管子里,一个7、8岁的小女孩被被子裹得紧紧的,两只小脚丫不停地蹬着,不时啼哭着。我一急来了虎劲,两手一拽,刷的一下就把孩子抱在怀里。进屋后,我和母亲急忙把小被打开,哇!蓬头垢面,满头虱子,满脸乌尘、只有两排小牙是白的。
  老妈老爹赶紧烧水,当给孩子一洗头时,盆里水面虱子飘起一层,把孩子全身清洗后,天已大亮。
  后来,孩子操着沉重的山东口音告诉我们:“她8岁,家在山东,妈死了,爸爸又找了女人。爷爷两年前死了,让人家拉走了,后来爸爸来接我,把我扔到大管子里,就走了……”
  “小小年纪还整个孩子,可怎么办呢?”桂红母亲 说,“还是养着吧”桂红的爸爸很支持她,恰巧,老舅来了,见此情景,老舅说:“桂红啊,你一天又卖水果、衣服,又免费给人家看病,这孩子老舅替你养了,你拿钱我养着。”我一口答应:“钱我包了。”从那以后我每月都给老舅拿钱,把孩子抚养至今,帮她成家立业了。现在,我每次去女儿小霞家还是给女儿她钱,就希望她能过得幸福。
  1992年,她和朋友到南方进毛衣,当从珠海坐客轮到深圳的夜里,进的上万元货被人偷走了。几年辛苦血汗钱就这样“泡汤了”,没办法,为了生存,东借西凑了点钱,从沈阳批回5元一条的裤子,摆起地摊,忙活了一个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1994年1月陈桂红收养了第三个孤儿:一个13岁的男孩父母离异,无家可归,无人照料。这个男孩也是现在家中的长子大车。一直供他读书,安排工作,取了媳妇,又生了儿子,家成业就,他是我收养的第三个孤儿。
  1994年2月陈桂红收养了第四个孤儿小旭:那天,她和哥哥、嫂子去舒兰,外面北风呼啸,火车飞驰着,窗外一片白雪皑皑。在家时卖水果、看病,照料孩子们,哥哥、嫂子每天都帮着忙碌着,在火车上都睡着了。汽笛一声长鸣,被惊醒了。只见哥哥嫂子依偎火车玻璃窗侧身而睡。
  列车员大声喊:终点——吉林站到了!我抬头一看满车箱里就我们三个人了。我招呼哥哥嫂子,提着包裹奔车门走去。
  突然,列车长喊着:“唉!唉!把孩子抱着!”我随口而出:“谁的孩子?”我说:“哥!哥,快点抱着,快点抱着。”大哥把包裹递给了嫂子,随手把孩子抱在怀里……
  当我们打开小被一看,里面还有半袋奶粉,一个奶瓶子。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好心人,请你把她抚养大。陈桂红随后来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说:“好,你又捡一个,我给你报户口……”。这样全家又忙乎起来。
  那年大年三十,陈桂红在珠海又没回来。母亲给她打电话说“你又不回来了?”“我回来咋整啊,谁挣钱啊”“这些孩子都想看看你,大丰你也不管了?”母亲说到这时带着嗔怪和心疼。放下电话,陈桂红一个人号啕大哭,在陌生的城市里,一个过年,心里想的最多的是她收养的那些孩子。
  1994年农历5月初10,陈桂红收养了第五个孤儿毛毛:我家门前有个三轮车,半夜听到有婴儿啼哭声。我从被窝爬起来,到车里一看,被子里包一个小孩。抱到屋里见到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农历5月初六生。别的什么也没写。屈指一算这个女孩才刚出生5天,多狠心的父母啊!孩子由陈桂红老妈老爹给照顾,至今还一直在老妈身边学习、生活着……
  1998年5月陈桂红收养了第六个孤儿:父母离异,2岁一个小男孩,养了4年。6岁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7月的一天,她妈来领他。进屋后啥也没说。陈桂红的妹妹说:“养4年了,还不说声谢谢啊?我姐还没在家。”她妈接着说:“你们心那么好,那么善良,养都养了,还用谢吗?”陈桂红老妈站在一旁,眼含泪水说了一句:“算了,把孩子衣服收拾好,还有我做的小被。”随后,把孩子穿戴的收拾两大包给拿走了。
  这时,桂红老妈、妹妹都哭了。老妈走到她妈和孩子身边说:“孩子要走了,我也没有多,把200元钱塞到孩子手里。”
  母子扬长而去,孩子不时回头招手。老妈和妹妹久久站在那里,发出抽泣的哭声。那时陈桂红在上海做买卖呢,听到后心里也是酸酸的。
  从1986年到1998年间陈桂红收养了两个男孩、四个女孩6个孤儿。收养的孩子再加上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共7个孩子,他们不仅要吃饭、穿衣,还得上学。离婚时她欠下3万元债务,后来债务欠到75000元。抚养孤儿,疲惫不堪,欲借无门,欠债难还,更是有许多人不理解她。“一个女人家,逞什么能!都这样了还净收养些孤儿”。面对生活的窘境,陈桂红绝望过,1996年,她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再度选择了服毒自杀。
  当时,儿女站在一排,桂红苏醒时,儿子小丰哭泣说:“妈妈,你没有想到我们吗?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妈,你这是要我们成为孤儿吗?”当儿子这一句话刺透了她的心。当即,桂红说:“儿子,相信妈吧!从此不会做这傻事了。”儿子紧接着说:“妈,不要再想到喝药了,妈妈,在我心里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从此,陈桂红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多大苦,也不能让孩子们过得比别人差。起早贪黑卖菜、卖服装,她还到粮库当过立工。一麻袋黄豆200斤,对于身单力薄的陈桂红来说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肩上,常常累得她胸腔疼,而每个月只能得到150块钱的收入。就这样,她还坚持了半个冬天。在庆丰小区的工地上,每天早上4点就开工干活,给人开搅拌机,为了每月挣到110块钱。那时,她常常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有一次,儿子饿了,自己出去找吃的迷路了,等到晚上她回家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她抹着眼泪找了半宿,却发现儿子在工地上的水泥管子里睡着了。1993年,陈桂红整整吃了一年大葱泡酱油,没吃一滴油,一粒盐,缺乏营养,时常晕倒。
  陈桂红用一颗慈母之心维持和善待这个大家庭,把每个孤儿都视为自己亲生所养的。
  1995年,陈桂红卖完水果后,发现剩下4个苹果烂的差不多了,那天5个孩子在一起,苹果怎么分呢?她对儿子小丰说:“儿子你下去玩一会吧。”过了半个小时,儿子回来看见几个苹果瓠,说妈:“你给留的那份呢?”
  陈桂红转身到厨房切了一块。儿子吃了两口说:“妈,这不是苹果,怎么辣,这不是萝卜吗?”陈桂红转身进屋就哭起来了。这时儿子问:“妈,你没留,就没留呗,干啥把萝卜当苹果给我,妈,你给哥哥妹妹吃,我不生你气……”这时,正在屋里二舅母说:“你这人心眼真好,把自己亲生的赶出去了!”
  又有一次,老妈给陈桂红一只大公鸡,等到分鸡肉时,几个孩子都不吃。大儿子大车说,咱们别吃了,都留给老妈吧,看老妈最近气色那么不好,她都是为了我们啊。陈桂红听到这,一阵酸楚,但她不想把眼泪流到孩子跟前。最后,孩子大舅给桂红儿子一个鸡大腿,陈桂红愣是没让他吃。让他把鸡大腿给了小妹妹了,却给儿子小车一个鸡翅膀。
  儿子时常对陈桂红说:“妈,你不公平,在这个家我是最亏的。”没听到这话陈桂红总是很愧疚“这么多年,我欠儿子的太多,太多了……”
  
  南下惠州,淘到人生第一桶金
  
  1997年陈桂红从姐姐那里借了5000元钱只身来到惠州。那里有她做服装生意认识的两位大哥。
  然而,陈桂红一没钱,二没学历,要想在南方立足谈何容易!桂红的人生遭遇让两位大哥心疼。他们让桂红帮着卖一块地皮——底价1207元。获悉这条信息,桂红几乎每天都泡在机场里寻找买家。
  那一阵子,只要看到拎着皮包像是老板的人,桂红肯定都要跑上前跟人家 自我介绍一番,极力地推销这块地皮。有的人见她年纪轻轻的就卖地皮,便调弄她道:“小丫头挺漂亮,陪我一宿我就买!”碰到这样的人,桂红只能含泪一笑了之……。
  不知遭到了多少次冷嘲热讽,碰上过上百次“钉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遇到了一位台商,经过实地踏查,最终同意以320万元的价格买下那块地皮。
  桂红狂喜不已,她马上打电话告诉两位大哥。因为太激动了,桂红握电话的手一直都在抖,好像浑身通了电似的。她兴奋地说:“那单买卖最终做成了……!”
  桂红心想:东北人是最讲义气,从大山走出来的女人更讲义气,做事要比男人还象男人,桂红就是一个敢说敢干、敢做敢为的大山里走出的女人。
  此时,她心思着:吃水别忘打井人,发财别忘两位大哥。她毅然决定:把这赚来的200万元,分给两位大哥50万元。钱到手当即就这么分了……。自己留下了15095F元,拿到钱的那天晚上,桂红望着桌上一摞摞的钱,整整哭了一夜,她最先想到的是回家以后可以给儿子买苹果吃了……。
  
  认子为儿,校正人生
  
  陈桂红在12年间先后收养了6个孤儿。然而,又有谁曾想到从1995年到今天,她又认领和扶助过22个干儿子,这些人多数是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在她的教育和帮助下,愿意工作的,她给找工作,愿意做生意的,她出钱给投资。现在,这些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意,在吉林的有17个,其他的还有在北京、哈尔滨、上海等地做老板的,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在我们采访中,22个干儿子们诉说:“老妈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们,是老妈菩萨心肠感化了我们,是老妈慈母之心哺育了我们,我们有这样的老妈是一生的荣幸。”
  吉林市电视台记者田佳印回忆:我是1995年同老妈相识,多少年她关心我工作、生活,时时告诫多做好事、善事,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李海峰说:“我是1996年和老妈相识,我干个体是老妈帮我投资几万元,老妈说:‘好好干,赔算我的,赚了是你的,告诫我人生要行的正,做的好,不白来世界上一回。’所以在经商中总是以诚相待,效益不错。”
  辰铭阳是陈桂红收养的第五个干儿子,他偷偷跟记者说了心里话,“说真的,以前我干过很多错事,自己从来没有反省过,但是自从遇到干妈后,我觉得自己变了,是她的善良感动了我,帮助了我,她不但教我怎么做生意,还告诫我怎么做人,以后危害社会的事我永远也不会干了,只会为社会多做好事。”
  朱铁权是17个干儿子中个子最矮的,团团脸蛋,两眼总是笑眯眯的。在一次朋友婚礼上,认识老妈儿子的小丰,后来相处很好,有一次机会认了干妈。他说:“我从老妈那学到怎么做人、做事,受益匪浅,亲眼所见老妈为人处事。我现在开了手机店铺,还有林蛙养殖,一步一个脚印,活得可充实了,是老妈给我的力量。
  在桂红22个干儿子里,有新闻战线的记者,有商海精英;有生产一线产业工人,有个体经商小老板。十几年他们奉公守法,从不惹事。
  他们每年都多次聚会,相互沟通,彼此关心。今年春节前,桂红在农村杀年猪时,又把这帮干儿子都请去了吃年猪肉。他们给老妈拜年,每逢老妈在吉林时,他们给办生日。桂红说:“看到这么多孩子为我唱生日快乐歌时,围在我身边给我磕头,那心情就甭提多高兴了”
  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桂红领着千儿子们去吃饭,饭后又唱歌、桂红的亲生儿子小丰俏俏贴近母亲耳边,对妈妈说了这样一段话:“妈妈,我已经25岁了,可不可跟您说两句最肺腑的话,就算我求您老了。妈,你太累了,光为我们操心了,你能不能别想我小妹、哥,家中任何人,你为自己活一个礼拜,怎么开心怎么活……妈,你答应我吧!”我说:“这回妈答应你,我的好儿子。”母子紧紧抱在一起。
  在儿子提议下,能到场的干儿子把老妈紧紧围住,齐声高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泪水伴随歌声,荡起心灵的呼唤和干儿子感恩之情。
  
  学医采药,攻克顽症
  
  陈桂红自幼跟着老父学中医,采草药、学针灸、驱病魔。在上海市,她获得“执业中医”资格证书,还开了一家医院。在十几年行医中,几乎不收钱,锦旗收了上百面。
  几年前,一位从沙河来的农村老人,一条腿不好使,无儿无女。半夜起来找桂红看病,给他针灸两天腿见好了,要往回走。桂红听说要走回去,让小徒弟开车送回去。
  临走前桂红把兜里仅有60多元都给老人。老人说:“看病吃药不要钱,吃住不要钱,走时还给我钱,这那行啊!”泪如泉涌,双膝点地,长跪不起。
  还有一位家住东局子,退休老工人78岁,得了脑血栓后遗症,偏瘫卧床,5年来床上吃喝拉撒,病长无孝子,况且是这种病,儿女闹心,老伴又烦。老伴私下说:“这辈子我是欠老韩家,早点走吧!我可伺侯够了。”桂红得知后,登门免费服务,送药、针灸。经过几个疗程,不到半年,老人能自理了,下地行走了。多少年来,桂红用她高尚医德,赤诚之心,去温暖着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用一颗善良的心,给患者带来希望和生存的力量,感受和领悟人生是美好的。
  
  孝敬老人,以善为本
  
  桂红对老人十分孝心,和前夫离异有20年了,当她前夫父亲2001年有病时,都是桂红照顾,承担生活费、医疗费,一年多来,几乎每月从外地飞回来,送药送钱,给90岁老人洗澡,办丧事全是桂红拿的钱,出殡时披麻戴孝,都哭昏了。
  桂红老爹有病时,那是2003年8月16日,她在上海瑞金医院一守就是8天8夜。后来老爹说不了话,手指划着。老妈告诉桂红:“你爹要回老家……”。桂红通过上海红十字包专机,把老爹送回,老爹病重时通知亲属20多人在上海守侯护理。
  当老爹病情恶化时,守候护理老爹50多今日日夜夜,其中12天连续守候;几乎一觉没睡。
  桂红深深吸了一口气:“我给老爹花的越多心里越好受,我老爹老妈是世上最伟大……。她是这么说,她也是这么做的。有人测算过:桂红老爹从有病到走,从住院到建陵园得花百十多万元。
  从小我就记得:老爹是跟爷爷学的配制中草药,有空就上山采药。看病看到60多岁,一辈子没收过一分钱,后来我接过来了,给人看病一直看到今天。
  桂红常说:孝心不能等,有钱孝心,没钱也要孝心。人活着时没钱并不可怕,死后没钱才是可悲;物质乞丐是可怜的,精神乞丐同样是可悲的。
  
  商海博击,铸造辉煌
  
  1999年,陈桂红通过朋友认识了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胡瓜,还有刘德华、任贤齐等许多港台名流。
  就是这一年,胡瓜给桂红打电话,告诉她上海这几年发展不错,到那里投资开发房地产应该有前景。
  经过胡瓜介绍。桂红与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的一名台湾客商相识,两人联 盟共同在上海滩打拼。
  此时,上海的房地产业正陷入低谷,房价很低。不少知心朋友都劝桂红不要轻举妄动。但经过细致考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桂红觉得此时正是做房地产的好机遇。她认为凭着她这些年的努力,和在港台建立的重要的人际关系。跻身商海,开发房地产业指日可待。如果开发面向港台商人的高档住宅前景可观,势必会赚笔大钱。
  于是,桂红与黄国栋先生以超人的胆量,在浦东买一大块地皮。回想起那段日子,俩个人都在忙生意上的事,谁也没有精神关注过彼此,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把生意做活做大。
  记得,陈桂红跟黄国栋做得最成功一单生意:就是那些高档商住楼。他们去港台一次就卖出去50套,每套卖价都在300万左右。这单生意让桂红在上海站住了脚、扎住根。
  这之后,桂红又陆续成立了新益国际投资开发集团,上海市富得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一跃成为身价几千万元的老板。人生开始像一团火,不仅要自己燃烧,还点燃了台商黄国栋先生……。
  2001年6月16日陈桂红同黄国栋先生,乘机回归故乡——吉林市。与黄国栋在世纪大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胡瓜专程赶来为陈桂红女士和黄国栋先生做婚礼主持。
  两年后夫妻成为上海滩上集投资、建筑、皮具、食品等十几家公司,即科工贸一体集团公司。
  桂红先后到过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九个国家。谁一问她是哪的?她马上回答:“旺起的,旺起的。”外国人让翻译问:“旺起是哪个国家的。”她立刻回答;“是中国的。”中国人旺起是哪的?她立马回答“是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坚定而有力量!
  
  无私奉献,爱心永驻
  
  多少年来,陈桂红无论是遇到乡亲,朋友,陌生人,如有什么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1998年,陈桂红在做买卖挣的最大一笔是400万元,一次就拿出200多万元,捐助延边地区建起一所希望学校。
  在延吉的时候,陈桂红从当地媒体上得知:一个叫蔡莲花的无父无母,跟着爷爷,奶奶过着饥不饱食苦日子,穷得连学都上不起,便赶紧找到街道,收养了莲花女孩,如今蔡莲花已是长春税务学院大四学生了。还给蔡莲花爷爷奶奶买了新楼房,还负责他们每年的生活费,这样的孩子桂红真没少帮。
  2002年8月,桂红乘机来到革命老区——江西省九江市乐平县乐平镇。提着沉甸甸的现金30万元,来到家中保姆的故乡。下了飞机要到保姆家还要坐3个多小时汽车,蜿山而行,深谷悬崖;山高路窄,左拐右转。当时,外面一片漆黑。车刚一停,看见前面有几个口人,每个人手提红灯笼向她们走来。
  有一个是指挥的,突然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大声喊着:“观音娘娘下车了,跪下!”一声令下,语音未落,刷的一下全都跪下了。我说:“不行,不行啊,快快起来。”此时,桂红三步并成两步,走到70多岁老人面前,一个个把他们掺起来。
  过了一会,每家端来早已准备好的一两个菜,大长桌足有几十道家乡菜摆在那里,这家揣一个柿子烧鸡蛋,那家一碗豆角,一盘盐鹅蛋,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大家凑菜敬侯远方贵人的到来。
  经过四天访贫问苦,30万元全部捐出,桂红已是身无分文,最后从随行人员那凑了两份,一份80元,另一份是300元。租一辆车,是桂红有生第一次讲价:“师傅给280元吧,行不。”这时桂红借的380元仅剩下100元,车行三个多小时,肚子又叫了……。
  桂红心里很明白:她能做好事,做善事,多亏有善意的父母,兄妹;多亏有善待的老公;多亏有善解的儿子;多亏有善良的朋友……
  
  心系乡亲,倾注真情
  
  黑土是割不断的情怀,是桂红生命中的根基;松花江之水是切不断的情意,是桂红生命不竭之源。乡亲们常说:“桂红做的好事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就像东去的松江水说也说不完……。
  在建设山里连接城里吉桦公路捐助了20万元,当她得知大石村里一座桥被水冲毁时,一下又掏出20万元;当听说丰满区旺起镇“村村相通”建设工程,建设村人口1600人,让乡亲每户摊400元修路资金时,她向村宫和乡亲们承诺:“这笔建路资金款,我全包了。”又拿出20万。乡亲刘忠林、裴景林等10多位老人,有的是“五保户”,每年都拿到陈桂红给的吃药钱成千上万元;谁家地种不上,没钱买化肥了,孩子上学有困难了,她就挨家挨户去发钱。回到吉林市后经常去附近敬老院,成车拉着水果、食品,送给老人,逢年过节还去发钱,或者委托别人代发。
  听说家乡建设村小学没有电脑,她送去10台电脑、电脑桌、还有120套学生桌椅。
  听说丰满区一所中心小学建校资金紧张,主动投资改善学校设施。
  2005年冬天听说家乡小石学校一座桥塌了,孩子们上学有困难。数九寒天,挥镐刨土,挥锹填沙,当场捐献20万元。
  旺起镇副镇长王洪崎说,我给你介绍的这些情况直是一部分,还有不少呢,让村民给你说吧。
  建设村三队有个老顾头,从小腿就瘸,家里很困难,平日总给他钱。无房住,2005年给他盖了三间砖房。
  于丛文是五保户,70多岁了,2005年春节前桂红派人给捎去600元。
  在采访中,村民对记者说,挂红向这样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了。村里有位精神病患者赵桂芳,今年74岁,95年儿子结婚得的精神病,到现在10多年了。她三儿子姜永福,他向我介绍陈桂红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同陈桂红从小就在建设村小学念书,我比她高一届,今年48岁,属狗的,现在养些林蛙。说起我老妈,陈桂红太够意思了,太善良了。
  那是1995年我弟弟结婚,老太太着急上火,弟弟婚结完了老太太病也出来了。见谁打谁,见啥砸啥,去精神病院没治好,还在医院跑了。
  我和陈桂红从小一起长大,她和她老爹都会用中草药治病,陈桂红还会针灸,开始老太太病重时候都用绳子五花大绑。见水就下,见泥就打滚。衣服一天换一套都不行。实在没招了,我就去找她给看一看。
  结果陈桂红到我家没地方坐,没地方站的。她紧挨着老太太坐下来。老太太上下,左右打量一番。眼睛突然一亮,伸手就要摘她的戒指,手链。陈桂红摘下了戒指和手链,啪!啪!就放在老太太手里。然后说:“大娘全送给你了。”老太太笑了,多少年都没见过老太太笑了。我们兄弟都心思老太太得了“笑神经坏死症”了。
  紧接着让我们拿盆倒水。给老太太从头洗到脚,一点不嫌弃。家人十分感动。当时俺家老太太除了眼角膜是白的,牙是黄的。再没亮堂地方。经过陈桂红近千年中草药治疗,针炙,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和好转。
  她每次从台湾、上海等地回来,都看俺家老太太。近千年帮俺这个家、老太 太、孩子买药看病,老太太见了她又是秧歌又是戏,没有不说的话,有唠不完的嗑。
  接着姜永福又说:那是前几天的事:今年3月1日戴玉珍找我,也是建设村乡亲。说:“她弟弟戴海峰,今年20多岁,患了肾炎,挺严重的。第一次花2000元住几天院,第二次东挪西借凑了2000元没住几天。她说实在没办法,想让桂红帮个忙。”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又和戴玉珍在吉林见了一面。桂红二话没说,告诉戴玉珍:“赶快住院,一切费用我全包。”戴海峰现于吉林市中心医院泌尿科住院治疗。
  乡亲们说:“家有千难事,万难事,找到桂红就没事,没有不帮的忙。没有办不了的事。”
  2006年2月23日,陈桂红又一次回到吉林,每次回来,陈桂红都会到自己的老家去走走,看看谁家有困难,谁家需要帮助,她都会鼎立相助。记者跟随陈桂红来到她的家乡吉林市旺起镇建设村,刚刚走到村口,乡亲们就迎了上来。一位大娘走上前,一把抱住她,紧紧攥着陈桂红的手激动地哭起来“孩子,你可回来了,大娘想你啊!”这位大娘的儿子前段时间因骨髓癌刚刚去世,留下了一个8岁的孙子,大娘老两口体弱多病,一家三口没有收入来源。陈桂红听完大娘的哭诉,马上从兜里掏出了8000块钱,嘱咐大娘一定要孩子读书。“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我随时给你们寄钱来”。
  15岁的侯秉东,是个孤儿,父亲去世,母亲弱智并改嫁,被舅妈收养。陈桂红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为学费犯愁,以后你的学费我全包了。陈桂红当场塞给孩子2000块钱,并决定收养他。这也是她收养的第七个孤儿。随后,陈桂红又来到乘风林、王宪珍家,询问家里情况后,各家给了2000元。
  3月10日,陈桂红在吉林市慈善总会张继东秘书长的陪同下又来到吉林市社会福利院,慷慨解囊,给那里的孤儿送去了207元捐款。
  吉林市慈善总会张继东秘书长说,几年来,陈桂红为建设家乡捐款千万余元。在吉林市慈善活动捐款中她捐助的最多,排在第一名。2005年,她被吉林市授予慈善家称号。
  然而,陈桂红直到现在仍然很节俭。2003年春节,自己的一双白袜子都露脚了还没舍得扔,是二姐给她买了一双新的。到深圳做生意时,用200元给自己买了20件上衣,每件10元钱,她的穿戴几乎都是朋友送的。
  在桂红心中想到都是别人,很少想到自己,每天都活得很快乐,她深知: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每天做好事,谁就拥有快乐,那才是精神富翁。她说;“我现在的资产我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我还要拼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的家乡和我的孩子们,我要为建设好我的家乡多做贡献”。
其他文献
山东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境内的东平湖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三面环山,山水相连。国内著名的隐形灌浆防水企业——山东东平天宇特种防水公司就坐落在泰山脚下,美丽的东平湖畔。  天宇特种防水公司的老总叫王裕岱,一个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退伍军人,他喜读名人传记,喜欢寻觅商机,喜欢刨根问底,喜欢不断超越进取……从1992年复员回家创业开始,十多年里一心扑在建筑防水领
期刊
利用棉花糖机赚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致富的好项目,市场广泛,资源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虽只投资几百元至千元,但收入却很不错,的确是一个安身立命、丰衣足食的好门路。    手摇式棉花糖机600元/台    皮带传动手摇式煤气或喷灯加热,受离心作用甩出棉花糖。携带方便,可放在自行车后座,一公斤白糖可产120团。    电动棉花糖机(480元)    外形美观、携带方便、重量:2.5公斤,占地
期刊
偶得信息 抓住机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后红从万县市万一中毕业,随即进入了粮食局下属的一家集体食品企业。由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又喜欢钻研技术,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工人提拔成生产技术科科长。  那个年代,国家刚开始经济改革,社会也在提倡劳动致富。从小穷怕了的李后红,脑中总在想一件事一一如何才能创业呢?  一天上班时,李后红习惯性地在安排完当日工作后,拿出企业所订的《中国食品报》翻阅,突
期刊
编者按:  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个月都发生了什么?在这个重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是如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本刊从《一九四九—— 解放的故事》一书中选取部分内容,再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从中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筹备工作的种种细节……  序  1949年,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府已无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滚滚向前的铁血洪流,离它彻底崩溃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正以不同的心境
期刊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些烟草商店门口出现了一张很奇怪的招贴画,一位士兵嘴里叼着卷烟,一手握着来福枪,另一只手里却捏着一个会冒火的小玩意儿。不知底细的人以为英军又推出了什么新式武器,其实,那不过是今天早已为大家所熟知的打火机。  据悉,打火机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丹希尔的伦敦青年发明的。那时,他得知前线士兵想抽烟却常常因为火柴受潮而无法点火。于是,他决心研制一种便于携带而不会受潮的打
期刊
大嫂下岗后在街头摆了个水果摊,周围已有大小五六个店,最近的一家就在斜对面。起初,大嫂热情待客,延长营业时间,俏货跟风,可这些都不具备独特优势。没想到,春节过后,一条街就数她的生意好。很多中老年顾客,尤其是家庭主妇,下意识地把那儿当成首选。  那个周末,好奇心的驱使,我去探个究竟,看她使了啥绝招。  表面上看,她的店一切如别的店二异,普普通通的格子间堆放着各种苹果、梨、香瓜和“迷你”西瓜。香蕉一溜儿
期刊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以前有句俗话,叫吃饭穿衣量家当。意思是说,每天吃什么样的饭菜,穿什么档次的衣服,要看自家的富裕程度。现在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因此就不用担心吃饭、穿衣把家庭的日子给吃空了、穿穷了。  可是,新一种消费又在时刻刺激着人们的脑神经。那就是发现身边的一些朋友,多数同学都在本市黄金地段买了房子,而自己还住在当初那两室—厅的偏僻小区里。人家朋友把“
期刊
随着“建设新农村,开发新能源”政策的出台,秸秆气化炉的应用不但为乡镇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更成就了一大批借此创富的投资者。广阔的市场需求也让更多打着教授气化炉等技术的培训中心大行其道,一时间行业竞争风生水起。河北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效新能源产品,引领新能源行业新潮流。新推出的秸秆气化炉,是你成功路上最好的帮手。  小刘是河南新乡的一个农村孩子,高中毕业以后去过很多地
期刊
一、网上开家梦之恋幸运玉饰店,坐在家里赚钱    “每天,我一打开自己的网页,就会发现很多人在网上下的订单,要买我经营的梦之恋玉饰。自开网店以来,梦之恋玉饰的网上生意就一直很红火。”李娜说这话时,一脸的高兴。  说起李娜开网店的经历,还得从她去年大学毕业时说起。2008年6月,李娜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一直就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的家人劝她放弃专业去做份别的工作,可是李娜她喜欢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期刊
如今,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有的企业关门停产,然而,在康旺隐茶杯生产现场,记者感受到的却是生产工人在热火朝天地生产隐茶杯,放茶杯,加茶叶,生产隐茶杯,运走隐茶杯,整个一条龙服务,秩序井然。问及生产负责人龙总,龙总高兴地说:“隐茶杯的国内需求量大啊,好多酒店和公司都订购了我们的隐茶杯,现在生产太忙了,我还准备扩大再生产昵,国家也正在鼓励扩大内需呢。”  36岁再创业。加盟康旺生产隐茶杯当月回本当年赚大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