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骨移植材料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骨,但均有不足之处.从长远来看,人工骨的应用发展前景更为光明.在骨骼的发育和修复过程中,血管化和爬行替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能够成功应用于患者体内的人工骨支架材料体积有限,无法满足构建大段骨组织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支架内部的血管化问题难以解决.研究表明,细胞只有在血管周围150~ 200 μm才能够通过弥散作用维持存活[1,2].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骨移植材料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人工骨,但均有不足之处.从长远来看,人工骨的应用发展前景更为光明.在骨骼的发育和修复过程中,血管化和爬行替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能够成功应用于患者体内的人工骨支架材料体积有限,无法满足构建大段骨组织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支架内部的血管化问题难以解决.研究表明,细胞只有在血管周围150~ 200 μm才能够通过弥散作用维持存活[1,2].要构建形状复杂并具备一定体积和功能的人工骨支架材料就必须解决血管化这一关键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人工骨支架材料血管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Hangman骨折常伴C2-3周围韧带和椎间盘损伤[1],继而出现枢椎体不稳定或脱位[2-3],正确判断其伤情有助于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2005年1月-2011年8月笔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19例Hangman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7例;年龄20 ~ 5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2
目的 探讨手术松解治疗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例手术松解治疗以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 ~53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0.7个月(8 ~14个月).除1例患者单独采用内侧入路外,其他均采用内外联合入路,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及增生组织,切除部分关节囊及韧带.其中7例患
目的 建立多发伤合并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以满足多发伤基础研究的需要.方法 选择40只新西兰雄兔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无放血、无复苏)、未控制组(B组,放血但无复苏)、充分液体复苏组(C组,放血、止血及复苏)及限制性液体复苏组(D组,放血、止血及复苏),每组10只兔.3 kg重锤在45 cm处自由落下造成各组家兔右后肢骨折.2 min后(记为T0)放血各组(B、C、D组)经右颈总动
心脏大血管外伤性破裂,是创伤致死的最危急的因素,也是多发伤救治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最近5年,我院钝性伤主动脉破裂(blunt tear aortic injury,BTAI)患者收治量激增了数倍,而California大学医院从1987年起心脏破裂患者就开始激增[1].患者的增加,得益于急救运转的改善、超声与CT的普及,使其得以尽快送达医院并及时发现。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治疗,传统方法为钻孔冲洗引流术,虽然简单方便快捷,疗效亦较满意,但存在血肿清除不尽彻底、术后颅内积气发生率较高、术后血肿复发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1].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越来越多地用来治疗CSDH.笔者应用软性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引流治疗CSDH患者,并将其疗效与同期单纯采用钻孔引流术的患者进
脑心综合征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包括脑出血、脑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急性颅脑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心肌缺血、心率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综合征.急性脑损伤后心脏的控制和调节会产生紊乱,心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并伴有心肌酶谱的改变[1-2].患者处于急性颅脑损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也导致心脏功能及节律的改变.这些因素均对脑心综合征产生一定的
创伤急救的最终目标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我国创伤急救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就各种损伤的救治技术来讲,与国外几无差别.但总体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救治效果有很大差距,缺少一个完善有效的创伤急救体系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沈阳军区总医院主管、主办的《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杂志(ISSN2095—5561CN21—1588/R)即将公开发行。本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本杂志由业界知名专家领衔,军内外从事创伤与急危重病等相关学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和作者对象;重点报道创伤与急危重病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临床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设有专题研究、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经验交流
《中华创伤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4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新一届编委和通讯编委共计80人,他们当中既有德高望重、成就显赫的创伤学专家,也有年富力强、活跃在学术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付小兵院士,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蔡丽枫副社长等专家和领导莅临会议。
目的 评估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2~64岁,平均49岁.寰枢椎不稳的原因: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0例,游离齿状突畸形16例,横韧带损伤2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32例患者均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