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桡骨远端小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平均(64.8±4.4)岁。22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外固定组),男6例,女1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9±3.9)岁。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角度,并采用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等。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2.2)、(10.3±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11.44°±4.53°)、桡骨高度[(11.46±2.75)mm]明显优于外固定组[(7.61°±3.67°)、(6.89±2.9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及旋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8.0% (22/25)、59.1%(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固定组有1例患者拇长伸肌腱断裂,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外固定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螺钉松动,1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

结论

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选择植骨联合斜T型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在透视下行输尿管内双J管取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所有行"双J管取出或更换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双J管末端在膀胱内的位置、取出方法、是否成功、透视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并进行分析。双J管取出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应用鹅颈抓捕器套圈直接套住位于膀胱内的双J管的末端,牵拉至尿道口;间接法:向膀胱内分别送入导丝和鹅颈抓捕器,使导丝
目的通过比较经半椎弓根固定技术与传统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固定中上胸椎的螺钉拔出强度,评价半椎弓根螺钉固定中上胸椎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中上胸椎标本3具共24个椎体,分别采用传统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弓根组)和经半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半椎弓根组)。根据所用螺钉规格不同将其分为3种不同测试条件:C1螺钉直径4.0 mm,长度40 mm;C2螺钉直径5.0 mm,长度45 mm;C3螺钉直径6.0 mm,长度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半伸直位髌上入路META-NAIL和SURESHOT远端锁定系统治疗的19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32~58岁,平均39岁。骨折AO分型:41-A2型2例,42-B2型6例,42-B3型4例,42-C2塑6例,42-C3型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骨延长术结合髓腔清创冲洗对下肢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例下肢长骨髓内钉所致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26~47岁(平均36岁)。均采用骨感染灶清除、持续冲洗、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干骺端截骨骨搬运或骨延长术治疗。感染部位:股骨4例,胫骨8例。术后冲洗3~5周,平均4周。术后对患者伤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不暴露腓总神经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例孤立性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40~58岁(平均4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改良后外侧入路不暴露腓总神经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即刻X线片所示的胫骨平台关节而复位情况采用DeCoster等分级系统进行评价。随访时通过X线片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