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国家的治理本质就是把政党政治的政治属性通过国家治理落实为国家治理所衍生的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所体现的坚持党中央组织的政治权威、彰显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党组织内部的政治质量,通过政治领导、政治整合和自我革命,不断提升国家治理宏观体制吸纳能力、中观制度组织能力和微观政策执行能力.
其他文献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构想,将社会主义视作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仅包含理论解释,还指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作为科学理论、社会制度以及现实运动相统一的社
形态范畴、矛盾范畴、价值范畴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往的重要视角.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对外交往历程,在实然描述的形态范畴上,经历了求索建国外交、自主立国外交、开放富国外交、复兴强国外交的递进叠加;在或然设问的矛盾范畴上,经历了斗与合、友与敌、弱与强、内与外对立关系的复杂转换;在应然反思的价值范畴上,则正确处理了自主与依附、民族利益与国际精神、革命精神与和平目标的矛盾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与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的互动中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中国建设道路的两次范式超越,当前,正在领导中
在人类政治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第一次真正科学地建构起了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学说.而将"生态"纳入到与人的权利与自由、社会民主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之中,无疑是其不容被忽视的重大理论发现.其内在的理论逻辑理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以"人的劳动"为理论钥匙揭示出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进而认识到"人类史"与"自然史"相共进的历史性规律;其次是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上,从"生态政治"视角探求"人民主体"
议题是引导和推动国际事务的核心内容,议题的设置反映出国家及政党的综合实力.政党外交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议题变化反映着中国国际地位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创新多边政党外交模式,积极开展多边政党交往并取得显著成就.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多边政党外交议题也因时而变,议题重心转移,从注重政治对话延伸到经贸文化;议题功能性凸显,聚焦务实性问题;国际角色转变,主动塑造议题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出现全球治理赤字、政党外交治理需求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升是我国多边政党外交议题变化的主
资本曾长期被中国共产党认为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紧密相连、且仅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如何对待资本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直面临的,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其资本政策经历了没收—利用—消灭—运营的三次根本性转变.没收和消灭资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践行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政治理想,而利用和运营资本则是伟大的创举.资本政策的转变源于实践的推动,根本在于认识突破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资本政策的变迁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缩影,体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坚持实事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首创者,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本质,创造性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从私有制到生产关系的转变,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扩展,和马克思一起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研究对象的确定应以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阐释为根本依循,始终坚持联系初级阶段的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涵,需要从辩证视域来理解把握.从"中"与"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揭示出其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之根本区别.从"前"与"后"的承接视域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揭示出其是一条历时性承续和阶段性超越的现代化道路.从"总"与"分"的结合视域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揭示出其总体形态和具体形态.从"守"与"变"的互动视域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能够揭示出其守正创新之道.从"上"与"下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发展阶段时,区分了劳动过程一般与特殊,突出了劳动特殊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关联.着眼于劳动过程,马克思分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批判分析了自发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出了劳动异化必然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论;设想了未来社会自由劳动的应然状态,揭示了自觉形成的经济制度的劳动向度.深入把握马克思的分析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历史阶段性的认识,而且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强调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政治纪律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一是高度重视政治纪律的重要性,把政治纪律提到各项纪律之首.二是揭露违反政治纪律的各种行为,丰富和发展政治纪律内涵.三是强化政治纪律教育,重视形成政治纪律自觉.四是强化政治纪律执行,形成政治纪律威慑.五是建立巡视、问责、请示报告、考核等制度,实现政治纪律实施的制度化.
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维持了低效率的公平和低活力的秩序.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释放了社会发展活力,提高了社会发展效率,但效率与公平失衡、活力与秩序失衡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何将新生的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纳入制度框架,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成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具体的制度化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导基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