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说幸福是一个动词。在电影中,幸福与奋斗精神有关,与家庭和孩子有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幸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追求这个名为“幸福”的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克里斯·加德纳;幸福;美国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Happiness)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推销员如何通过刻苦耐劳、奋发向上地工作,从股市交易员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其背景是1981年全美经济十分不景气的旧金山。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他说:“前几天我会见了一个记者,他要我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做一个‘全面的审计’。……你们不会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因为当时的美国正面临近800亿美元的已经失控的债务,失业率高达10.7%。片中的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威尔·史密斯饰演)便是一位在这种环境下疲于奔命的推销员,推销一种比X光更精密的医用扫描仪。不过,该产品昂贵而不实用,销路不畅。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办法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过上舒适的生活。账单、房租、税单、罚单……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妻子离他而去。而在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在维特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
  该片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不少观众存在一种十分奇怪的心理:希望它赶快结束。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恰恰相反,是因为自己无意中俨然变身为克里斯,与他一道承受生活中的各种极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观众产生了对主人公苦尽甘来的迫切期待。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对于克里斯而言,这句名言可以成为他生活最恰当的写照。当挫折与磨难无限延伸、倒霉事似乎永无休止时,克里斯顽强地扛着;当你以为他可能承受不下去的时候,命运在他乌云密布的头顶划出一道阳光。观众全然被克里斯吸引,为他解围而高兴、为他痛苦而落泪、为他落魄而揪心……然而,当克里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后,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他的幸福?
  
  一、“幸福”是一个动词
  
  越南战争结束5年后的美国开始从战争的萧条中逐渐复苏。“幸福”——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13次提到的词语——被杰弗逊当作上帝指引他实现梦想的核心。于是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拿起刀枪为“幸福”而战。两百多年过去了,杰弗逊成了美元上的头像,而“幸福”依然无法兑现。事业不顺、生活潦倒的克里斯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虽然卖掉那些白色的“时光机器”不足以维持一种较好的生活,却足以引起嬉皮士少女和精神病患者的目光。生活是苦的,眼泪是咸的。当他路过证券公司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都挂着得意的微笑时,他意识到了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杰·特温斯特,并凭借自己的执著、非凡的妙语,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实习生共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6个月,最后只录用一人。这对黑人、婚姻破裂、教育程度低的克里斯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但必须坚持:交不上房租,他和儿子东奔西跑,晚上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极度饥饿,克里斯就去卖血换食。
  摄影机的纪实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使电影可以完整地再现现实(历史的或现代的),即能够“创造出尽可能完美的现实环境”[1],以满足用世界本身的形象去重新创造世界的愿望。《当幸福来敲门》是以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德纳为原型的传记作品。影片主要通过一个关键词“幸福”而展开。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写到: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于是,我们看着克里斯曾经倾其所有买了一屋子的医用扫描仪,和妻子幸福地憧憬未来;看着他提着笨重的机器垂头丧气地回家,迎接他的是抱怨的妻子和一大堆要支付的账单;看着他路过证券公司的时候,看到证券业界人士脸上挂着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向往;看着他面对妻子对他实习生梦想的嘲讽时喃喃自语地辩解;看着他为了延迟一周交房租,不得不自己刷墙而被迫穿着沾满油漆的工作服,硬着头皮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看着他为了每天要提前去接放学的孩子而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放下电话的听筒;看着他为了争得一个教堂的救济床铺,不得不和流氓吵架、和女士抢车;看着他终于修理好那台唯一可以救活他们的扫描仪后,打开微弱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和已安然入睡的儿子……我们也看到,平时彬彬有礼、看到幼儿园外墙上有涂鸦都无法容忍的父亲,却被生活逼得像条疯狗:不付出租车费、为了14美元和好友翻脸、蛮横无理地插队等。在社会底层挣扎太久的他,生存的问题无形中掩盖了他的美德。影片的结尾让人欣慰的是,当克里斯听到负责人说“你的衬衫很漂亮,明天请继续穿着它来上班,因为明天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时,嘴唇翕动却说不出任何话,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冲到楼下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时画外音响起“在我人生的这一部分,一小部分,叫做幸福”。幸福只是一个瞬间,可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却如此漫长。
  
  二、不懈地奋斗
  
  有一天,克里斯在一家证券公司门口看到所有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而进入这个行业只需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即可。这恰好是他所擅长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物,关键是要发挥所长。克里斯没有大学文凭,决定到维特公司毛遂自荐。他提着一个重40磅的扫描仪在公司门口苦等一个月。自己创造机会与负责人同坐一辆的士后絮叨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并在负责人面前炫耀他玩弄魔方的技巧。
  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创造机会上。克里斯穿着满身涂料、脏兮兮的衣服,蓬头垢面地出现在西装革履的面试官面前,惊讶的面试官问他:如果有一个人,连一件衬衫都没穿就跑来面试,而我最后还录取了他,你会怎么想?克里斯想了想,说:那他的裤子一定很讲究!
  这也体现了他懂得自嘲的幽默,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每天被为办公室经理端茶送水、出门买外卖等等琐事缠身的时候,克里斯也会想:“我感觉我的价值并没得到发挥。”怀才不遇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过,包括如今已经成功的人。他在和儿子打篮球的时候,克里斯说:那些办不到某件事的人,总认为你也不可能办到。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他是在鼓励儿子,也是在鼓励自己。他明白没有完美的人生,但可以有良好的心态。克里斯说: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叫做“挤公交”“犯傻气”“实习”……这一个小小的瞬间,叫做“幸福”。
  “短期的舒适,还是长期的成功,你可以选择其一,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拓展自身的能力总会带来不适。在不适的环境中,为了达到值得的目标,你仍然必须拓展自己。”[2]电影作为一门被导演安排的艺术,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M.H.艾布拉姆指出,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现存事物得来”,或“关于某事某物,或说明某事某物,或反映某事某物的”。[3]影片的导演多次利用克里斯所面临的境况来设置极限,然后用主人公的毅力和韧性去挑战极限,最后获得胜利的果实。比如,当克里斯从警察局出来,眼看着迪安公司约好面试的时间就快到了,别无选择之下只好穿着满身涂料的脏衣服赶去面试。他用他的诚恳和机智打动了面试官,并最终成为了20名实习生当中的一员。所有的实习生都在努力地工作,拼命地给客户打电话。克里斯为了完成工作量后再去接儿子,只好在每一次打完电话后就直接拨通下一位客户的电话号码。一天下来,可以节省8分钟。生存的压力压得克里斯就算“抢”到了收容所的一个床位,也没时间休息。因为晚上他得修理那台唯一还能卖出钱来的骨密度扫描仪;还得借着窗外微弱的灯光学习,准备迪安公司最后的考试。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其实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当某些特殊的事情刺激了人的“潜能点”时,他才会拼了命地跑起来。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疼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掉下悬崖的一刹那,两手抓住崖边的树木,用自己的牙齿咬住孩子的衣服。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因牙齿承受太大的重量都快脱落了,却仍然没有松开孩子。并且一等就是二十多个小时。这就是潜能的发挥。在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集聚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只不过一般情况下处于睡眠状态罢了。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现实中的克里斯·加德纳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黑人,面对艰辛的克里斯父子微笑。这实际上是影片赞誉奋斗精神的一种隐喻。无论克里斯面临怎样的困境,都从未低头。当然,当他搂着儿子依偎在厕所时,他哭了。他不是向困难屈服,而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克里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代表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他流下的泪水,也是所有在困境中的人们眼中无可奈何、却不敢在人面前流的泪水。观众为之唏嘘,对人物产生怜悯的同时,能够从中感觉到某种力量和精神。而一部励志电影,它的作用正是要从一个角色身上提炼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影片中受到鼓舞,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当观众重塑的信心和勇气建立在一部电影的角色上时,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它的功效就显而易见了。
  
  三、父子情深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4]“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5]渴望家庭幸福,乃是人之常情。家庭幸福的两个关键因素即夫妻和睦以及孩子健康成长。在影片中,克里斯的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克里斯28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生活清苦,以至于妻子离他而去;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没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是父子之间的深情,影片通过多个细节来刻画。
  克里斯陪儿子去打篮球时对儿子说:“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即使我也不可以说。”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期望和厚重的爱,同时也富含深刻的育子哲理,“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才”是对孩子的保护与捍卫;“即使我也不可以说”则是对孩子的尊重与鼓励。孩子用他自己懂得的一个故事告诉父亲:“有一个人掉进了海里,他快要被淹死了,这时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艘船,问他‘你需要帮助吗?’,他说‘不用,上帝会救我的’;最后这个人被淹死了,上了天堂,他问‘上帝,你为什么不救我?’,上帝说‘我不是已经派了两艘船来救你吗?’”。小孩子用自己的天真无邪讲出这个极富寓意的故事,也是用他幼小的心灵安慰父亲。他们的生活很快就走向了绝境,父子俩躲进地铁,骨密度扫描仪只能变成一台假想的“时间机器”,然后把他们送回了“遥远的时代”,住进了假想中的“山顶洞人的洞穴”(地铁公共厕所)。用孩子所讲的故事来理解,“洞穴”就是上帝派来救他们的一艘船。然而,困难和挫折似乎没有休止,上帝并没给这对父子多一点怜悯和同情,他们还得去收容所排队。孩子无助的眼泪安静地在小脸上流淌。但无论再苦再累,父子俩都没分开过。儿子在深夜的收容所里,抚摸着父亲瘦削的脸庞,对这个已经穷得只能去卖血的汉子说:“You are a good papa(你是一个好爸爸)。”生活颠沛流离,没有好的食物,父亲也不可能再给孩子买回一个“美国英雄”,但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克里斯·托夫的心灿烂如天使。
  电影中的父亲和儿子一直相依为命、相互鼓励,其深切的父子情,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内容本身的精神展现,更富含象征意义。影片用细节和人物对话讴歌了血浓于水的人间亲情。幸福是什么?当克里斯拼命工作时,幸福就是孩子对他的信任;当他获得成功时,他迫不及待跑到幼儿园抱起孩子,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幸福,也许就是能够与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或者说只有和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一起时,才能够有更多的勇气去追求所谓的幸福。
  
  注释:
  [1]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2] [美]布瑞斯·巴勃:《没有任何借口》,刘阿钢、史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3] 转引自[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4][5] 家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659.htm?fr=ala0_1_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等。迪斯尼于1998年推出了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拍摄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也于2009年年底上映。通过对照这两个电影文本,详细解读其各自不同的电影语言,可以发掘潜藏在银幕背后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花木兰》;迪斯尼;角色设置;文化观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宋郭茂倩收编
期刊
摘要:台湾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起笔突兀,却挥洒得自然流畅。纵横古今,想象奇特,意气昂扬,思想深致,诡异奇绝,充分体现了洛夫的诗魔风格。    关键词:洛夫;诗魔;《与李贺共饮》    李贺,一个中唐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一个被古人誉为“诗鬼”的人。  洛夫,一个台湾新诗运动的旗手,一个被今人誉为“诗魔”的人。  诗鬼也罢,诗魔也罢,他们都是诗坛的幽魂,在洛夫不经意吟成的《与李贺共饮》这首诗中,他们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优秀的政治题材电影,《窃听风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并将这种意识形态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增加了影片的深度与广度。影片将叙事纳入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虚构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刻画,引起了观众情感的真实共鸣。    关键词: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人物性格    《窃听风暴》主要讲述了前东德斯塔西情报工作人员维恩勒对著名右派剧作家德雷曼以及其夫人克丽丝玛利亚的
期刊
那一个夜晚,当我穿着白色棉布裙子,走进蝴蝶巷深处的那间小屋时,我的青春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轻轻叫喊着我的名字,朝我伸开了双手,就这样,一个潮湿氤氲的故事在这个四处弥漫着暖香的小城里开始……      罗宾斯叔叔的小屋  八月的康城,弥漫在一股浓重的桂花香之中。我背着一只红色书包,穿着白色袜子,黑色带扣的小皮鞋,绕过回家的那条小路,穿过一条叫做蝴蝶路的长长小巷,来到了罗宾斯叔叔的门前。  这是
期刊
摘要:在2009—2010年的贺岁档上映的由马楚成执导的影片《花木兰》,较传统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叙事视角、表现主人公爱情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也存在着一些忽视情节和历史常识的弊病。总体说来,《花木兰》还算是贺岁档中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    关键词:叙事视角;符号;爱情;弊病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主要是由于《木兰辞》(又可以称为《木兰诗》)脍炙人口。这是流
期刊
摘要:电影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叙事语言描述了一段悲剧性的爱情及命运,并将主人公平凡的爱情注入影片角色的命运转变的过程中。在命运和爱情同时进行时,电影上演了一出非严肃性的“闹剧”。而“闹剧”所呈现出的却是深邃的生命虚无,并将生命的附属品爱情也归入了虚无。    关键词:魔幻主义;闹剧;镜头语言    一、不思考严肃的生命    当本杰明·巴顿一生安然停止、一个刚出生的婴孩闭上璀璨湛蓝的眼睛时,观众都知
期刊
摘要:《海角七号》以爱情为线,以人物角色设置为亮点,谱写了一曲颇具新意的关于爱的序曲。本文试从电影的叙事文本出发,解析蕴含于其中的不一样的爱情与情感。    关键词:《海角七号》;爱情;小人物    《海角七号》(2008)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的故事。在组团过程中不乏搞笑与失落,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坚持,暖场演出获得了成功。本
期刊
摘要:于坚的长诗《〇档案》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坛可以算做是一个“诗歌事件”,对于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而这其中,“〇档案”的“〇”最具有创新意义。“〇”作为一个隐喻符号,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理解它对于理解于坚的诗学主张有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于坚;《〇档案》;“人”;“〇”    关上柜子钥匙旋转360度熄灯关上第一道门  钥匙旋转360度关上第二道门钥匙  旋转360度关
期刊
摘要:爱是万事万物中的精神领袖,关系着人类生存与生命的复杂内涵,诗是表达其所爱物体和物象的具体存在,爱与诗歌,血脉相连,呼吸与共。文章主要从人间大爱与诗歌的关系、爱情与诗歌的关系、诗人面对当今诗歌遭到冷遇的现状所应肩负的使命三个方面对“爱与诗歌”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爱;爱情;诗歌    一    爱是万事万物中的精神领袖,爱包容在一切事物之中,比如爱祖国、爱家乡、爱土地、爱花草、爱山
期刊
摘要:《风月俏佳人》这部“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电影已问世十多年了。当我们重温它时,依然会被美丽、真诚的维维安迷惑,会为成熟、稳重的爱德华·刘易斯倾倒,会因他们浪漫的爱情感动。影片的明星阵容、好莱坞模式以及深层次的意义都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好莱坞模式;浪漫爱情故事;文化观念    电影《风月俏佳人》(又名《漂亮女人》《麻雀变凤凰》)讲述了一个魅力十足的女性维维安,因她身上难以表达的让
期刊